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乌鲁木齐的南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一连界内,有一座唐代的烽火台,也称“烽燧”,烽火台历经古代战火的洗礼和历代的多次修缮加固,至今依然保存完整。烽火台坐落在南山脚下、乌鲁木齐河畔的戈壁滩上,与博格达峰遥相呼应,距离乌拉泊故城约15公里,曾是故城的护卫屯兵堡垒和军情消息的传送设施,蓝天、白云、冰峰、戈壁、烽火台勾勒出了一幅古代西域景象。
故事就从烽火台开始: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战事不断,陕北绥德的小伙子——白杨被应征充军,前往西域戍边。临行前,白杨告别了家乡父老、又告别了自己儿时订的“娃娃亲”米脂姑娘——枣花,来到了西域,被差遣到了今天叫做乌拉泊故城附近的西山烽火台,当了一名军卒。
3年过去了,白杨没有辜负亲人们的希望。他屯垦、守烽、作战勇敢,还认真地向当地人传授家乡的种田技术,因而屡立战功,被提升为了百户长。按照当时的律法:戍边3年升为军尉的可以成婚带家眷了。白杨满心欢喜,写了一封家书,通过驿站带给了枣花姑娘。信中说:戍边三年,甚念家乡。望接信后,要么来西域完婚共同生活;要么可凭信解除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约,另嫁他人……
枣花姑娘接到信后激动万分,为自己未婚夫君取得的成功欢欣鼓舞。她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打点行装带上盘缠,沿着后来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踏上西行寻夫的历程。
枣花姑娘从长安出发,跟随着西行的骆驼队,历经数月长途跋涉,来到了河西走廊的重镇—阳关。枣花姑娘此时欢喜之情挂上眉梢,心想一路的艰辛没有白费,明日将西出阳关,快要见到心上人了。于是枣花姑娘吃过晚饭,洗漱一番,早早上床休息了,夜里,总在梦想着明天……
午夜,风起了,窗外沙沙作响,枣花姑娘隐隐约约地听到,她的未婚夫君——白杨在喊她:“枣花…枣花…枣花!”声音不遥远,但有些悲切。枣花起身点灯,什么都没有,再熄灯躺下,夫君的声音又出现,反复多次,到了鸡叫头遍,枣花姑娘起床,为昨晚的声音纳闷,她想一定是夫君猜测她已到边关,在呼唤她快点到来,早结百年秦晋之好。于是东方鱼肚吐白时分,枣花姑娘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西域寻夫的路程。
其实,在枣花姑娘踏上西行寻夫的路程时,乌拉泊城周边又发生了战事,白杨英勇抗敌,及时地点燃了烽火台上的干柴和狼粪,狼烟滚滚,风吹不散,直上云霄,向城池的守军发送了信息,待援军赶到,击退敌军,发现白杨已牺牲在烽火台上。众多军士和获救百姓为白杨英勇的行动而震撼,守城的将军更是感动,下令将白杨的遗体按当时的最高礼仪——马革裹尸运回家乡,让壮士魂归故里,并去接收大唐的封赏,树碑立传,流芳后世。
正是枣花姑娘在阳关的那一夜,运送白杨马革裹尸的牛车也到了,白杨的英灵看到了即将出关的枣花姑娘,便一次一次地呼唤枣花,意思是叫住她不要往西行了,然而阴阳两界,人与灵魂不能对话,只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应才能触动亲人的心灵,就是这微弱的一点点亲人的心灵感应,也被雄鸡一唱天下白而打破,一对有情人不但生死离别,人鬼情未了,而且从阳关镇天亮出发就各奔东西。
枣花姑娘又历经了千难万苦,终于来到了烽火台,找到了戍边的将士们。安顿下来后,将士们慢慢地将白杨屯田戍边、为国捐躯的事一一地告诉了她,枣花姑娘听后潸然泪下,她为未婚夫君战死疆场而悲伤,又为白杨感到骄傲,她对将士们说:“天气已到深秋了,回家乡等到明年春暖花开再决定吧,我先留下来,为将士们做饭、洗衣、缝补被褥,做点女儿活吧。”
枣花姑娘留了下来,然而旅途劳累已经使她的纤弱身体严重透支了,失去亲人又让她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身心憔悴加之西域戈壁恶劣的气候,不久枣花姑娘就病逝了。按照当时规定,平民女子病逝享受不到马革裹尸的待遇,于是将士用一张草席将枣花姑娘卷起,埋在了离烽火台不远的旷野里。
来年,大雁回归的时候,埋葬枣花姑娘野地里,长出了一棵枣树,茎上有刺、叶很粗糙、花小但很香。将士忽然想到了枣花姑娘,他们根据眼前枣树的形态,给这棵枣树起了名字——“沙枣花”,过了没多久,烽火台四周又繁衍出了许多沙枣树,每年夏天烽火台下的沙枣花飘香十几里,形成烽火台下沙枣成片的独特景观。
后来,戍边的将士和当地的百姓,为了让枣花姑娘变成的沙枣花不再寂寞,也为了纪念捐躯壮士白杨,人们又在沙枣树旁种下了许多白杨树,让枣花姑娘和白杨壮士在天上比翼双飞手拉手,在地下连理成枝心连心。
今天,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一连的烽火台下的沙枣花依然芬芳,白杨树依然挺拔。又经过两代兵团人的努力,烽火台小镇已经形成,并且开发了四星级的农家乐景点。
千百年来,古烽火台默默关注着历朝历代屯垦戍边的波澜起伏。烽火台是长城的延续,烽火台下的沙枣花,更是历代西域边关儿女前仆后继保家卫国英雄壮举的见证!
故事就从烽火台开始: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战事不断,陕北绥德的小伙子——白杨被应征充军,前往西域戍边。临行前,白杨告别了家乡父老、又告别了自己儿时订的“娃娃亲”米脂姑娘——枣花,来到了西域,被差遣到了今天叫做乌拉泊故城附近的西山烽火台,当了一名军卒。
3年过去了,白杨没有辜负亲人们的希望。他屯垦、守烽、作战勇敢,还认真地向当地人传授家乡的种田技术,因而屡立战功,被提升为了百户长。按照当时的律法:戍边3年升为军尉的可以成婚带家眷了。白杨满心欢喜,写了一封家书,通过驿站带给了枣花姑娘。信中说:戍边三年,甚念家乡。望接信后,要么来西域完婚共同生活;要么可凭信解除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约,另嫁他人……
枣花姑娘接到信后激动万分,为自己未婚夫君取得的成功欢欣鼓舞。她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打点行装带上盘缠,沿着后来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踏上西行寻夫的历程。
枣花姑娘从长安出发,跟随着西行的骆驼队,历经数月长途跋涉,来到了河西走廊的重镇—阳关。枣花姑娘此时欢喜之情挂上眉梢,心想一路的艰辛没有白费,明日将西出阳关,快要见到心上人了。于是枣花姑娘吃过晚饭,洗漱一番,早早上床休息了,夜里,总在梦想着明天……
午夜,风起了,窗外沙沙作响,枣花姑娘隐隐约约地听到,她的未婚夫君——白杨在喊她:“枣花…枣花…枣花!”声音不遥远,但有些悲切。枣花起身点灯,什么都没有,再熄灯躺下,夫君的声音又出现,反复多次,到了鸡叫头遍,枣花姑娘起床,为昨晚的声音纳闷,她想一定是夫君猜测她已到边关,在呼唤她快点到来,早结百年秦晋之好。于是东方鱼肚吐白时分,枣花姑娘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西域寻夫的路程。
其实,在枣花姑娘踏上西行寻夫的路程时,乌拉泊城周边又发生了战事,白杨英勇抗敌,及时地点燃了烽火台上的干柴和狼粪,狼烟滚滚,风吹不散,直上云霄,向城池的守军发送了信息,待援军赶到,击退敌军,发现白杨已牺牲在烽火台上。众多军士和获救百姓为白杨英勇的行动而震撼,守城的将军更是感动,下令将白杨的遗体按当时的最高礼仪——马革裹尸运回家乡,让壮士魂归故里,并去接收大唐的封赏,树碑立传,流芳后世。
正是枣花姑娘在阳关的那一夜,运送白杨马革裹尸的牛车也到了,白杨的英灵看到了即将出关的枣花姑娘,便一次一次地呼唤枣花,意思是叫住她不要往西行了,然而阴阳两界,人与灵魂不能对话,只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应才能触动亲人的心灵,就是这微弱的一点点亲人的心灵感应,也被雄鸡一唱天下白而打破,一对有情人不但生死离别,人鬼情未了,而且从阳关镇天亮出发就各奔东西。
枣花姑娘又历经了千难万苦,终于来到了烽火台,找到了戍边的将士们。安顿下来后,将士们慢慢地将白杨屯田戍边、为国捐躯的事一一地告诉了她,枣花姑娘听后潸然泪下,她为未婚夫君战死疆场而悲伤,又为白杨感到骄傲,她对将士们说:“天气已到深秋了,回家乡等到明年春暖花开再决定吧,我先留下来,为将士们做饭、洗衣、缝补被褥,做点女儿活吧。”
枣花姑娘留了下来,然而旅途劳累已经使她的纤弱身体严重透支了,失去亲人又让她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身心憔悴加之西域戈壁恶劣的气候,不久枣花姑娘就病逝了。按照当时规定,平民女子病逝享受不到马革裹尸的待遇,于是将士用一张草席将枣花姑娘卷起,埋在了离烽火台不远的旷野里。
来年,大雁回归的时候,埋葬枣花姑娘野地里,长出了一棵枣树,茎上有刺、叶很粗糙、花小但很香。将士忽然想到了枣花姑娘,他们根据眼前枣树的形态,给这棵枣树起了名字——“沙枣花”,过了没多久,烽火台四周又繁衍出了许多沙枣树,每年夏天烽火台下的沙枣花飘香十几里,形成烽火台下沙枣成片的独特景观。
后来,戍边的将士和当地的百姓,为了让枣花姑娘变成的沙枣花不再寂寞,也为了纪念捐躯壮士白杨,人们又在沙枣树旁种下了许多白杨树,让枣花姑娘和白杨壮士在天上比翼双飞手拉手,在地下连理成枝心连心。
今天,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一连的烽火台下的沙枣花依然芬芳,白杨树依然挺拔。又经过两代兵团人的努力,烽火台小镇已经形成,并且开发了四星级的农家乐景点。
千百年来,古烽火台默默关注着历朝历代屯垦戍边的波澜起伏。烽火台是长城的延续,烽火台下的沙枣花,更是历代西域边关儿女前仆后继保家卫国英雄壮举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