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在课堂提问的设计、实施上作一些探讨。
一、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 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关键点上,问那些最值得问的知识点,以攻克难点。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
1.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
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当苹果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如此来引导学生克服“苹果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2.针对学生易疏漏的知识点,抓住关键词制造矛盾来设计问题
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为引导学生更精确地掌握,教师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不熟悉的新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1.提出的主要问题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
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要么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么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承上启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或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利用矛盾,引起思索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5牛的铁块和重5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使得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三、提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回答。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2至3人。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问题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五、提问要符合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
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离不开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是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才能使课堂提问成为一种高超的启发艺术。
一、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 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关键点上,问那些最值得问的知识点,以攻克难点。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
1.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
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当苹果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如此来引导学生克服“苹果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2.针对学生易疏漏的知识点,抓住关键词制造矛盾来设计问题
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为引导学生更精确地掌握,教师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不熟悉的新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1.提出的主要问题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
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要么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么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承上启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或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利用矛盾,引起思索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5牛的铁块和重5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使得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三、提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回答。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2至3人。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问题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五、提问要符合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
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离不开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是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才能使课堂提问成为一种高超的启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