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贝壳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7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一位
  她有着和她们相同的年纪
  她有着和她们相似的经历
  她讲自己的故事就像在讲她们的故事
  她的父亲母亲
  八九十年代的东莞工厂
  在啤机和卡位上浪费的爱情
  她说,我是他们出租屋里遗落的时光结晶
  他们从电子厂到鞋材厂到食品厂
  换一个工厂搬一次家
  我和他们的距离
  是我陪着外婆把青丝数成白发的距离
  我长大了。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活
  我站街、站柜台、售票、卖酒
  跳槽像换衣服
  下班逛酒吧、夜市、溜冰场、谈恋爱
  我十八,我的孩子一岁
  孩子的父亲十九岁
  我们要努力工作啊
  要买房安家
  我不想
  我的孩子成為留守儿童
  路·伤
  头顶着巨大的锅底
  雨如浓墨
  从伞盖般密集的树荫倾泻
  所有的声音风一样,旋转,旋转
  绿头卡车的轮胎植入路的伤。侧翻的铁
  制品满地呻吟
  轻于蝉翼的自行车飞起来,又躺下
  发白的钢圈在雨里惶然
  更多的行人
  只见到自行车几米远的一摊血
  两只散开的女鞋
  鞋子的主人或者不是别人的女儿、妻子、
  母亲。她只属于自己
  某个生硬的工位正空着,也罢
  路在呼喊
  路也很疼
  路千疮百孔
  再路过。昨日的路坑已经填满
  旁边躺着一堆新鲜的纸灰
  风一吹,纷纷扬扬
  似星星点点的光亮
  照耀着路上大大小小的伤
  石墩上的团聚
  傍晚经过一个公交站台
  路灯下石墩上
  他们背对路面,并肩而坐
  一面低语一面翻看手机里的照片
  空气很浮躁,他们很恬静
  我返回的时候
  他们还在
  依然并肩坐着。私语,翻照片
  车辆来往,行人上落
  如行云流水,各自远去
  他们像是两条流水线上汇集的点
  共同支起一片风景
  不在牡丹花开的公园里
  不在咖啡厅,不在电影院
  就在这里
  他们就好像站台的一幅画
  他们手机照片上一对可爱的儿女,笑着
  一个家庭正在团聚
  除了温暖的灯光
  其他的声响与他们无关
  站台上空
  满树合欢花挨挨挤挤
  给无数夜的眼睛镶满光华
  紫贝壳,原名肖芳,80后,出生于湘西南山村,现居东莞,偶尔有作品发表。东莞作家协会会员、东莞青年诗歌学会会员、厚街作协理事、厚街现代诗社副社长。
其他文献
哦,烈山  你的灯亮了,路亮了,山亮了,水亮了,村庄亮了  “大禹治水,烈山焚泽”,上古那场通天大火点亮了  人类文明  一代又一代, “掘炭人”在暗无天日的深渊里凿取光  明,于是  有了千頃南湖,环湖大道十里柳烟大朵大朵开放  有了万亩榴园,绿色燃烧浩瀚风景  大方寺的钟声穿越千年  陶罐下篝火燃旺了传说中的光明顶  瑞雪飘飘、春事烂漫,降下丰收的天庭乐章  雁阵追赶头脑风暴呼啸划过长空  人
《宫以整饬,园以萧散》 设计者:陈文康 刘潇弋设计理念: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显著特征是宫殿与园林并存。以东宫门宫廷区和佛香阁组群为代表的宫殿区表现出轴线对称、秩序井然的特点;以苏州街、谐趣园为代表的园中园则表现出曲折错落,灵活自由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宫以整饬,园以萧散”。这块场地正处于宫殿区南侧,紧邻文昌院,同时处于颐和园山水格局之下,与昆明湖、荷花池等园林景观关系密切。本方案便从此处入手,对
编者按:本科学校不理想,该同学最终通过“三跨”考入理想大学。  在充分发挥“内力”自省的同时,可以借助“外力”刺激来调节自我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一定要记住为你推开窗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我是黄河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久经考虑最终选择“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考研的方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下面是我备战考研的“战略”分析,希望能给2021年的考研学子提供一些经验
一  珞珈山上,武汉大学的逸夫楼里面,曾经有三个学  院,西边是历史学院,中间是哲学学院,东边是文学院。  逸夫楼东面就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我常常想,人文  学科,像历史、文学、哲学、政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特性是什么?  我自己有一些浅显的思考。我觉得这些学科首先在  说话的方式和目标上是不一样的,文学的特点也体现在  这个地方。对于同样一个事件,历史、哲学、文学、
七夕的夜晚,我就是  那个仰望天河的人  多么遗憾,我看不清  有多少只鸟在振翅高飞  看不清鹊桥是否在重建  此刻,我宁愿相信  那些传说,都是真的  在这平凡的人间,我相信  牛郎来过,织女来过  我相信,流火的七月  也流传着万劫不复的爱情  在这平凡的人间,我熟悉  每一座山的高度  每一条河的走向,我甚至熟悉  那些鸟类飞翔的姿势  多么遺憾啊,沿着淡淡的月光  我就是看不到,天河的彼岸
你小巧的手掌  刚好握住了我粗糙的裸脚  你把地板上的碎趾甲  一粒一粒捡起,像是在捡拾  一段天上人間的爱情  午后阳光正好,在太仓  这古老的爱情发源地  浏河塘的流水也是缓慢的  周围的一切都静了下来  窗外,月季安逸的开着  双飞的大雁,正掠过长空  如果再安静一点就更好了  你的呼吸,就能轻易漫过  我的心跳,就能平复我  慢慢潮红的眼睛,在太仓  在这个美好如初的午后  我把这一切,都
柏桦:《南京组诗》,《钟山》2018年第2期  《南京组诗》,让我好生欢喜!  作为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柏桦以对“旧”的怀念和对“旧”的沉湎著名。“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应该是柏桦最有名的诗句。根据《柏桦自撰文学年谱》,1988年8月,他结束了自己“荒唐的生活”而“赴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英文”,1992年“离开南京,返回成都,从事写作”。“甚是快乐”、计约四年的南京生活形成了柏桦相当深刻的“南京情
叶丽隽:《野渡》,《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  在我的印象中,叶丽隽沉默、内敛,不知确否?  ——是在一次会议上,我与叶丽隽匆匆见过,亦未交谈。但在此前的2013年,《扬子江诗刊》曾经与《文学报》《诗刊》《花城》等报刊搞过一个“六刊一报新世纪诗歌作品联展”,叶丽隽的诗被重点推出,时任主编子川先生嘱我对联展做一个述评,因此我得以较为集中地阅读了叶丽隽,发现她的诗作“生命的俗在与停滞经常会在动的自然
主持人语  这是一首需要沉静阅读的诗,一个阅读者必须有足够的好心境,才能够去领略布罗茨基描述的“夜无处不在”的房间、镜子背后、窗外的雪、比桌布更白和陡峭的屋脊。诚如诗名告诉我们的,这是一个诗人写给另一个数百年前的诗人的挽歌。布罗茨基写下它时只有24岁,还在俄罗斯的大地上游荡。布罗茨基向我们叙述数百年前一个诗人日常生活的场景:墙、床、画像、地毯、烛火、窗帘、玻璃杯和面包,陶盆和平底锅……而这一切,“
下雨的日子,我就想起旧时光  雨声滴答,你可想起徘徊在雨巷之中的小绿伞  你可曾经忘记雨水与红尘反复冲洗的青石板  那些滑亮的星辰,被小手指缠绕过的棉花糖?  雨声滴答,少年满腹惆怅走失在暮色将至的小树林  花手绢淋湿了记忆,日记本在青灯照耀下层层发黄  青丝缠绕的耳尖,风声霍霍,吹乱了一树的桅子香  雨声滴答,三尺之外,半个世界在安静地等我起床  引擎盖上的猫爪印子不见了,湿漉漉的树叶替代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