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与河八王杂交双亲染色体在F、BC和BC代的传递研究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t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甘蔗与河八王属间杂种F1、BC1和BC2及其亲本材料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观察及传递分析,以探讨甘蔗与河八王染色体在不同世代的传递方式。采用根尖分生区细胞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每个世代选择5个子代进行染色体计数及传递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河八王1号(GXN1)的染色体为30条,其他亲本和子代数目存在2~5条变幅。甘蔗与河八王染色体在F1代以n+2n方式进行传递,部分材料的染色体略有增加;在BC1和BC2代中均以n+n方式进行传递。研究结果为河八王在甘蔗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细胞学参考。
  关键词 甘蔗;河八王;染色体传递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hromosome transmission of parent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the somatic cell chromosomes of root-tips of the parents and F1, BC1 and BC2 progeny from the distant crossing between sugarcane(Saccharum spp.)× Narenga porphyrocoma(Hance)Bor were analyzed. Chromosomes were prepared following the wall degradation hypotonic method, five hybrids each generation were selected for chromosome counting and transmi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 of GXN1 was 30, while that for other accessions were non-constant and the amplitude was 2-5. The chromosomes of the parents were transmitted by n+2n in F1 progenies, but more than n+2n existed in some materials, and by n+n in BC1 and BC2 progeni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would provide a cytolog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utilization of the N. porphyrocoma (Hance)Bor in sugarcane breeding.
  Key words Sugarcane; Narenga porphyrocoma(Hance)Bor; Chromosome transmission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7.12.001
  河八王[Narenga porphyrocoma (Hance) Bor]是甘蔗近缘属河八王属(Narenga Bor)的一个种。具有较多甘蔗需要的经济性状,如早熟,分蘖力强,直立抗倒,抗赤腐病、花叶病和黑穗病[1]。利用甘蔗与河八王杂交获得的F1,植株直立、高大,茎径、锤度介于双亲之间;其抗逆性、宿根性等方面都超越母本甘蔗。因此,河八王在甘蔗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价值[2]。
  国内外对河八王的研究不多。在杂交利用方面,仅见获得F1的报道[2-5]。近年来,刘昔辉等[6-7]利用SSR标记对甘蔗与广西河八王杂种F1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并利用AFLP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对15份广西河八王无性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子身份证构建。罗霆等[8]研究表明河八王及其F1后代材料比桂糖系列新品种、ROC22、斑茅、割手密以及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后代等表现出更高的固氮能力,河八王F1杂种固氮率达到36.13%。
  本课题利用甘蔗与广西河八王进行杂交,获得了一批真实杂种F1、BC1及BC2无性系材料,但甘蔗与河八王双亲染色体在不同世代中的传递情况目前尚未明确,限制了进一步杂交利用。本研究对甘蔗与广西河八王1号(GXN1)属间杂种F1、BC1和BC2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和传递分析,初步研究甘蔗与河八王染色体在不同世代的遗传特点,为提高河八王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效率提供细胞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为广西河八王1号(GXN1)与甘蔗杂交获得的F1、BC1、BC2无性系及其双亲共19个材料(见表1)。所有试验材料种植于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种质资源圃。
  1.2 试验材料真杂种鉴定
  取试验材料幼嫩叶片,SDS法[9]提取基因组DNA。杂种F1真实性鉴定PCR引物mSSCIR198;BC1鉴定引物mSSCIR41;BC2鉴定引物mSSCIR190;mSSCIR43(見表2)。
  PCR反应总体积20.0 μL,其中10×PCR Buffer 2.0 μL,模板DNA30 ng,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1.0 μL,10 nmol/L dNTPs 0.4 μL,Taq酶(5 U/μL)0.2 μL,用蒸馏水补充体积至20.0 μL。反应程序,95 ℃预变性1 min,94 ℃变性30 s,54 ℃退火1 min,72 ℃延伸50 s,共35个循环;72 ℃延伸5 min,4 ℃保存。扩增产物用7%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
  1.3 根尖细胞染色体观察及计数
  根尖处理及染色体玻片制备参考黄玉新等[10]的方法,略有修改。2016年11~12月,将健康粗壮蔗茎(河八王用蔗兜),置于28 ℃恒温培养箱中,保湿沙培发根。每天上午10 : 30~11 : 00,剪取0.5~1 cm幼嫩根尖置于饱和对二氯苯水溶液室温预处理4 h,经0.075 mol/L KCl低渗1 h,现配的固定液(甲醛 ∶ 冰乙酸=3 ∶ 1)4 ℃固定12 h以上后,70%酒精保存,置于4 ℃冰箱备用。   切取根尖分生区部位进行酶解,制备染色体玻片。先用0.25 mol/L HCl酸解10 min,再转入3.5%纤维素酶和1.75%果胶酶混合液,37 ℃恒温酶解8 h左右。酶解好的根尖,去离子水低渗30 min后,取2~3个根尖轻轻涂抹于干净的载玻片中,酒精灯上干燥。制好的玻片用改良苯酚卡宝品红染色20 min,于尼康正立荧光显微镜Ni下观察,选择15~20个分散完整的染色体拍照,取众数进行染色体计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八王F1、BC1、BC2材料真实性鉴定
  河八王F1代,桂糖05-3256做母本,河八王1号做父本,经SSR杂种鉴定,参试的5个材料都是真杂种(见图1);BC1代,F1 10-6-33做母本,桂糖91-116做父本,经杂种鉴定参试材料都为真杂种(见图2);BC2代,桂糖05-120做母本,BC114-53-4做父本,经杂种鉴定参试材料都为真杂种(见图3、4)。
  2.2 河八王F1、BC1、BC2材料染色体观察
  甘蔗与广西河八王1号属间杂交,其亲本和子代的染色体如图5和表3所示。由表3可知,GXN1染色体为30,其他亲本和子代的染色体数目不恒定,变幅在2~5条之间。在F1组合中,子代SNF110-6-11和SNF110-6-18的染色体均为84,SNF110-6-33为81,SNF110-6-12和SNF110-6-21分别为96和93。由此推断,SNF110-6-11、SNF110-6-18、SNF110-6-33基本遗传了母本GT05-3256 n配子(53)染色体,父本GXN1 2n配子(30)染色体。SNF110-6-12和SNF110-6-21则超过母本n配子(53)和父本2n配子(30)染色体之和(83)。以上分析表明,甘蔗与河八王杂交,F1染色体的遗传方式为n+2n,部分后代染色体发生加倍,超过亲本n+2n之和。
  BC1组合中,以F1杂种SNF110-6-33为母本,其染色体为81,则n配子数为40或41,父本GT91-116的染色体为108,则n配子数为54,两亲本的配子数之和为94或95。BC1子代中,SNBC114-53-9和SNBC114-53-13染色体为94,SNBC114-53-7和SNBC114-53-23染色体为97,SNBC114-53-4染色体为98。由此推测,河八王F1与甘蔗杂交,染色体基本按“n+n”方式传递给BC1。
  BC2组合中,甘蔗品系GT05-120为母本,染色体为104,BC1杂种SNBC114-53-4为父本,染色体为98,母本雌配子(52)与父本雄配子(49)数目之和为101。4个BC2的染色体数为106、102、102、106,由此推测,甘蔗与河八王BC1杂交,染色体基本按“n+n”方式传递给BC2。
  3 讨论
  甘蔗野生种质资源是甘蔗创新和遗传育种重要基础和优异性状的基因库。近年来国内外积极开展野生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与光周期诱导杂交利用等工作[11-15]。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种场主要对斑茅进行研究,目前已获一批含斑茅血缘的优良抗性亲本[15-17]。黄永吉等[18]和吴嘉云等[19]研究表明,斑茅染色体在不同世代遗传方式不同,F1、BC2、BC3为“n+n”的遗传方式,BC1则以“n+n”和“2n+n”的遗传方式,同时发现斑茅染色体在传递时发生易位,易位的染色体能稳定遗传。云南甘蔗研究所(含瑞丽育种站)侧重于滇蔗茅的杂交利用,滇蔗茅高抗锈病,是甘蔗抗锈病育种的理想抗源材料[14]。林秀琴等[20-21]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蔗与滇蔗茅杂交,F1和BC1的染色体遗传方式分别为n+n和2n+n。广西甘蔗研究所主要开展斑茅割手密复合体以及河八王的研究利用[7-8, 22]。黄玉新等[10, 23]的研究結果表明广西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 07-6-1与甘蔗杂交,其F1、BC1和BC2的染色体遗传方式均为n+n。国外Lekshmi等[24]通过GISH分析,发现斑茅割手密复合体CYM 04-420与甘蔗杂交,其F1、BC2的染色体传递为n+n,而BC1为2n+n。
  本研究中,广西河八王1号染色体为30,与前人报道一致[2-3]。观察的5个F1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差异较大。SNF110-6-11、SNF110-6-18、SNF110-6-33染色体数为81~84,基本等于母本n配子和父本2n配子之和(83),而SNF110-6-12和SNF110-6-21染色体为93~96,超过亲本n+2n的遗传。F1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染色体,有可能是河八王染色体导入后影响了甘蔗同源染色体以及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重组和分离,减数分裂过程产生不均等配子。Raghavan利用S. officinarum var. Vellai(2n=80)与Narenga(2n=30)杂交,获得2n=95和2n=55两种类型的F1后代,由此表明,热带种与河八王杂交,F1的染色体遗传为n+n和2n+n[3]。文颖[22]曾报道,大茎野生种(2n=84)与河八王属杂交,大部分杂种的染色体为2n=57,少数为2n=60和62,染色体基本按n+n方式传递;而割手密(2n=40)与河八王属杂交,染色体遗传方式为n+n,割手密(2n=64)与河八王属杂交,染色体遗传方式为2n+n。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可能是选择的亲本不同。在BC1和BC2过程,子代的染色体数分别为94~98和102~106,双亲的单倍配子体数目之和分别为94/95和101,由此表明,BC1和BC2的染色体基本按n+n方式进行传递。
  本研究从体细胞染色体观察计数研究了河八王染色体的遗传特点,推断了亲本染色体的遗传方式,但对于后代染色体的组成以及染色体传递过程中是否有易位染色体都尚未明确。下一步应该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鉴定子代中双亲染色体的组成。   参考文献
  [1] 李楊瑞. 现代甘蔗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 黄家雍, 廖江雄, 诸葛莹. 甘蔗与河八王、五节芒、滇蔗茅属间交配性及杂种F1无性系的形态学和同工酶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1997, 10(3): 92-98.
  [3] Raghavan T S. The genetic behavior of Sclerostachya × Narenga hybrids and their back-crosses[J]. Current Science, 1952, 21(2):35.
  [4] Raghavan T S. Sugarcane bamboo hybrids[J]. Nature, 1952, 170(4321): 329-330.
  [5] 诸葛蓥, 黄吉森. 甘蔗属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杂交研究初报[J]. 广西农业科学, 1996(1): 5-6.
  [6] 刘昔辉, 方锋学, 张荣华, 等. 甘蔗与河八王属间杂种的SSR 标记鉴定[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1): 38-43.
  [7]刘昔辉, 张荣华, 张革民, 等. 基于AFLP标记的河八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子身份证构建[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5(4): 7-13.
  [8] 罗 霆, 李长宁, 李毅杰, 等. 15N自然丰度法分析甘蔗及近缘属野生种固氮效率[J]. 中国糖料, 2017, 39(1): 4-6.
  [9] 刘昔辉, 宋焕忠, 张革民, 等. 一种快速高效提取甘蔗及其近缘属基因组DNA的方法[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2): 515-518.
  [10]黄玉新, 罗 霆, 高轶静, 等. 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的回交后代真实性鉴定及染色体遗传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47(10): 1 642-1 647.
  [11] 刘 洋, 刘新龙, 苏火生, 等. 海南甘蔗野生种资源的收集与遗传多样性初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 199-208.
  [12] 张 瑜, 鄢家俊, 白史且, 等. 野生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2): 377-381.
  [13] 李文凤, 王晓燕, 黄应昆, 等. 31份甘蔗野生核心种质资源褐锈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J]. 作物学报, 2015, 41(5): 806-812.
  [14] 李文凤, 蔡 青, 黄应昆. 甘蔗野生资源对蔗茅柄锈菌的抗性鉴定[J]. 植物保护, 2005, 31(2): 51-53.
  [15] 刘少谋, 符 成, 陈勇生. 近十年海南甘蔗育种场斑茅后代回交利用研究[J]. 甘蔗糖业, 2007(4): 1-6.
  [16] 王丽萍, 蔡 青, 陆 鑫, 等. 甘蔗近缘属野生种滇蔗茅(Erianthus rochii)的种质创新利用[J]. 中国糖料, 2008(2): 8-11.
  [17] 黄忠兴, 符 成, 黄锦福, 等. 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抗旱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43(6): 49-57.
  [18] Huang Y J, Wu J Y, Wang P,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romosome inheritance of the intergeneric BC2 and BC3 progeny between Saccharum spp. and Erianthus arundinaceus[J]. Plos One, 2015, 10(7): e0133722.
  [19] Wu J Y, Huang Y J, Lin YQ, et al. Unexpected inheritance pattern of Erianthus arundinaceus chromosomes in the intergeneric progeny between Saccharum spp. and Erianthus arundinaceus[J]. Plos One, 2014, 9(10): 1-9.
  [20]林秀琴, 陆 鑫, 刘新龙, 等. 应用GISH技术鉴定甘蔗野生种外源染色体[J].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2013, 11: 1 025-1 031.
  [21]林秀琴, 陆 鑫, 刘新龙, 等. 甘蔗与滇蔗茅杂交后代 F1、 BC1表型和GISH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15(6): 2 307-2 316.
  [22]刘昔辉, 方锋学, 高轶静, 等. 斑茅割手密杂种后代真实性鉴定及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2012, 38(5): 914-920.
  [23] 黄玉新, 罗 霆, 刘昔辉, 等. 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37(2): 220-225.
  [24] Lekshmi M, Pazhany A S, Sobhakumari V P, et al.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contributions from Erianthus arundinaceus (Retz.) Jeswiet in a sugarcane hybrid clone confirmed through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cytoplasmic DNA polymorphism[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17, 64(7): 1 553-1 560.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提高茶树机采绿茶杀青品质,以机采鲜叶为原料,比较微波、汽热、电热滚筒和电磁滚筒耦合热风4种杀青方式所制机采绿茶的感官品质、茶叶内含成分、色泽和香气。结果显示: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所制绿茶的感官得分(89分)最高,所制干茶的色相值(a/b)相对更绿(p<0.01),酚氨比较低(p<0.05),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也相对较低(p<0.01);电磁滚筒杀青所制绿茶的栗香型成分
期刊
摘 要 以32 年生龄a橡胶树幼树为种植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试验,设置3种施氮水平处理(低氮28 g/株、中氮56 g/株和高氮84 g/株),动态监测降雨量、日均气温、成熟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各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橡胶树叶片氮含量在周年生长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施氮水平之间叶片氮含量差异不显著;②叶片叶绿素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呈多峰型曲线波动
期刊
摘 要 利用海南省橡胶树臭根病病株上采集的病根样本,采用菌索组织分离法获得菌落后,进行子实体诱导产生分生孢子,再经单孢分离纯化获得菌株HNDZ001,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确定菌株HNDZ001为引起橡胶树臭根病的匐灿球赤壳菌(Sphaerostilbe repens Berk.& B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NDZ001在PDA培养基上菌
期刊
摘 要 为提供校园植物学教学和绿化的理论依据,丰富城市绿地规划研究内容,对华侨大学种子植物进行了持续调查,并统计分析了种子植物的特点,结果表明:(1)华侨大学种子植物共有568种,来源于118科和375属。其中,裸子植物9科,15属,21种,被子植物109科,360属,547种。原生植物有398种,外来植物有170种。种子植物以原生种类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不仅具有观赏特点,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乔木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5个产区咖啡果皮基本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测定,并对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为咖啡果皮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纤维素、蛋白质和总糖是咖啡果皮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总糖含量最高是海南产区分别为18.585%和19.315%,蛋白质含量最高是德宏产区为15.916%,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产区。共检出17种氨基酸,色氨酸均未检出,氨基酸含量最高为海南产区样品(7.072%);经氨基酸比
期刊
摘 要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ctin Depolymerizing Factor,ADF)是一种重要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DF通过参与调控肌动蛋白的装配和解聚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从橡胶树胶乳中获得HbADF6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显示HbADF6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441 bp,共编码146个氨基酸,基因组序列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实时荧光定
期刊
摘 要 运用海南省橡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考究橡胶树低频刺激割胶技术的扩散过程,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使用刺激剂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选用低频割制的概率非常低,关于刺激割胶技术的信息过剩可能增加了农户甄别难度;增产被认为是刺激剂使用的主要目的,而不是省工,可能导致了低频和刺激作为一体技术的分离;农户对刺激割胶技术持谨慎态度,树龄结构是农户决策是否采纳以及采纳比例的主要因素;村干部身份、
期刊
摘 要 对海南棕榈科植物上一种新发现的病害(柄腐病)进行了病原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致病性测定表明:从发病植株分离所得菌株在椰子叶柄和槟榔茎杆上成功定殖并扩展,并从变色部位分离得到相同的菌株,表明分离菌为病原菌;通过观察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棕榈浅孔菌[Grammothele fuligo(Berk. & Br
期刊
摘 要 我国橡胶种植区属于非传统植胶区,风寒害是橡胶种植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选育抗逆高产品种是我国橡胶种植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橡胶无性系‘湛试873’生产性系比试验区和高级系比试验区苗期生长及抗性进行调查,分析自然低温条件下叶片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湛试873’幼树在高级系比试验区平均增粗6.10 cm,分别是对照‘93-114’和‘南华1’的100.49%和108.93%;风害级
期刊
摘 要 为研究MADS-box基因在花器官发育中的功能,进一步理解兰科植物花器官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蝴蝶兰中克隆了一个MADS-box基因PhAG1a(GenBank登录号为KY399811),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分析其表达特性。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1 107 bp,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248个氨基酸,属于C功能AGAMOUSE家族基因,与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