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青花中的人物故事题材探幽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晚期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的需求较大,外销瓷器也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这一时期御窑厂的生产几近停滞,但民窑青花瓷的烧造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崇祯(1628-1644年)时期的青花瓷器,在近几十年来更以其丰富的纹饰内容、充满生活气息的实用种类和潇洒而不失细致的笔墨意趣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收藏者的目光。本文试以烟台市博物馆藏两件明崇祯青花瓷器为例,探索其中人物故事题材的奥妙。
  崇祯青花瓷器中人物故事题材的出现与社会环境的联系
  瓷器断代中所谓的“转变期”、“过渡期”,一般指明万历末的1620年到清康熙前期的1683年,而崇祯一朝则是其中的关键时期。崇祯朝所处的17世纪,是一个波谲云诡、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从全球来看,在17世纪的欧洲,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刚刚过去,文艺复兴带来的曙光使人们开始觉醒,封建社会逐渐瓦解,代之以资本主义的勃兴,生产力的解放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航海时代更是继续推进。反观中国,大厦将倾的明王朝却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国内政治气氛紧张而低迷,失意于仕途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更是以醉生梦死、纵情声色来自我麻醉。然而社会的动荡与政局的黑暗,并不代表着文化艺术的一蹶不振。崇祯时期,青花瓷的烧造迸发出不同于之前一百年的灿烂火花。
  嘉万时期的青花瓷纹饰题材以仙道元素居多,而这种云雾缭绕的道教气氛在崇祯时期却大为改观。崇祯青花的纹饰内容丰富,以前官窑器上纯粹表达帝王意志及其喜好的规范图案逐渐减少,各类动物纹、山水景物、人物故事图案大批出现。尤其是人物故事题材,多反映戏曲小说、历史故事等叙事性内容,世俗人物开始成为青花人物画的主角。在笔触描绘上,较之元代、明早期和明中期同类题材的拘谨,也明显放开了手脚,人物身形普遍拉长变高,潇洒利落,呈现出不同于前朝的风貌,这在后来清早期的青花人物纹瓷器上可见由此承续而来的影子。
  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将画面徐徐展开,可见一位官宦模样的男子站在庭园中,一手托着腰间的环圈,一手指天,两个婢女站在他身后,正窃窃私语着什么。在他脚下跪着一女子,一手撑地,一手以袖掩面,似乎正在因男子厉声训斥而啜泣。婢女们的身后是这家的厅堂,一妇人躲在半掩的门后注视着庭园里发生的一切,一个小孩紧紧拽着她的衣角,脸上是好奇而迷惘的神色,在他们身边还立着一个陪伺的婢女,眉眼弯弯,仿佛有一丝莫名的笑意。
  明早期和明中期的青花瓷器上也不乏人物故事题材,但其内容表现的多是传统历史故事和元杂剧中的场景,如三国故事、《西厢记》、《拜月记》等,内容和种类都较为单一。而明晚期戏曲小说的创作较之元代内容更加丰富,种类更为多样,是创作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因此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上出现的人物故事题材,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更多来自流传广泛的戏曲小说。戏曲小说题材大量出现的现象与崇祯朝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不无关系。虽然中国的专制体制依然顽固,但资本主义的诸多特征在此时已经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不少地主缙绅将资金投向工商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地域划分的商帮也逐渐形成,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持续增加,新型市民阶层逐渐开始兴起,至明晚期,中国的城市化率更是高达接近8%。买卖关系与雇佣关系深刻地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表现在文化生活领域,便是戏曲作品、传奇故事和白话小说的风靡。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元代之后一度式微的戏曲出现了新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明代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和《金瓶梅》都诞生在明中期后,明晚期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更是贴近市民阶层喜好的独具特色的通俗小说的杰出典范。因此,明晚期青花瓷器上出现的贴近世俗生活的人物故事题材,是这一社会现象的折射,表现出的是当时民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莘莘学子对一朝中举充满了热切的渴望。明中期以后,与科举官宦相关的题材也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而明晚期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普通民众内心急需安定祥和的愿望更加急切,这种世俗的祈求与愿望,也是崇祯青花热衷表现的题材。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图中一男子骑于马上,一手抱如意,一手执签,其僮仆身背行囊,主仆二人似是赶考或是赴任;一旁有一老者面目温和慈祥,眉目含喜,怀中的签筒内还有数签,一旁的小厮腰间系着葫芦。而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上的人物手指天上的太阳,也迎合了“指日高升”的期盼,是当时较为常见的人物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崇祯青花纹饰的一般性特征在这两件瓷器上均有体现。如花觚的近口沿处和胫部、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的肩部和近足跟处均装饰一周釉下暗刻花纹;画面中绘有左右回绕盘旋如水涡状(或括号状)的云纹,这一极富时代特征的纹饰一直延续至顺治。另外,筒瓶的口沿和花觚的胫部都装饰一周倒垂的大小相间的蕉叶纹,蕉叶中间留白,加上故事背景图上出现的芭蕉,均为崇祯青花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芭蕉在古时由东南亚的热带国家传人中国,南朝宋以后逐渐成为象征文人士大夫形象的植物,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中。随着佛教的传人,芭蕉所寓含的“空”和“无常”的意义也被大众接受。如《大正新修大藏经》之《阿差末菩萨经》中曰:“生死如芭蕉,识者如幻叶”,表现人生和世事的无常。明晚期,随着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发展,芭蕉形象更多表达的是文人阶层生活闲适、高情逸致的含义,而明晚期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来源于对动荡生活和无常时世的厌倦与无奈,芭蕉的装饰意义蕴藉其中。而且这两件器物的画面中都出现了萱草和合欢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叶很小很密,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嵇康在《养生论》中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明晚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与芭蕉在这一时期青花瓷器上大规模出现的原因异曲同工。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4月9日在北京揭晓。十个入选项目分别是: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这些入选项目分布地域广泛,类型丰富,为一些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提供了
期刊
王世襄先生于2009年11月28日9时在北京逝世,尊照先生生前遗愿,不搞遗体告别,家中不设灵堂。时至今日我仍在为没能见上王先生最后一面耿耿于怀,遗憾不已。逝者如斯夫,不合昼夜。转眼间,王世襄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五年了。回想起和王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这些过往如同电影一般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我和王先生认识是在1975年,记得是在元旦前后。我是1975年10月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文物局的。在沙
期刊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成熟与女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唐以来制香、熏香、化妆是女性起居生活的重要部分,似乎离开了“香”就无法表达她们内在神韵的“艳”。无论太平盛世,还是兵火战乱,女性与“香”都融为一体,女性用香渐成习俗。近代香料香精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古老而传统的制香、用香方式,女性用香之风及其形式也随之发生变迁,人们生活起居深受影响。  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期,从待字闺中的姑娘到为人妻、为人母的少妇老妻,绝
期刊
南通博物苑虽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却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她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由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开创了中国人创办博物馆的先河,正是这样的创举,引导着现在的南通打造出“环濠河博物馆群”,进而南通被冠以“博物馆之城”的美名。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其重要性不用言语。南通博物苑创建之初,张謇先生就特别重视文物的征集,“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是他征集文物的良好
期刊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方法有许多种,最简单的一种是排除法,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历史上不曾有过这个人物,历史的进程和走向会有何改变,由此判断此人的历史价值。  如果没有王世襄,历史会有何不同?王世襄先生作为一个大藏家和文物学家,涉猎颇广,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对明式家具的研究与推广。如果没有王世襄从50年代至70年代的搜集、收藏,就没有那79件珍贵的明式家具实物能够在上海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也没有上世纪80年代的两
期刊
自从王世襄先生住院以后,我就未能前去探望,老人家过世时因为得到消息已晚,也错过了王先生的葬礼,至今心中留有遗憾。今年是王世襄先生百年诞辰,与王老生前交往的点滴记忆,一一浮上心头。借此文抒发心中追忆之情,作为对王先生的一种纪念。  王老对中国家具产业的贡献,可谓无人能及。王老建立的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体系,自此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家具研究。此前所有家具研究出版物,皆为外国人所著,而且基本上只是一种图录的
期刊
王老世襄先生以九十五岁高龄悄然谢世,至今已匆匆五年。他老人家的百岁冥寿小辈后人多有祭奠,慎终追远,光前裕后。三十年前冷僻的明式家具如今已充盈大江南北,各类媒体津津乐道的紫檀黄花梨,当年在王老眼中的孤独一去不返。王老若九泉有知,他会说什么呢?  认识王老时我大概二十八九岁的时候,是张德祥先生带我去的。王老一口一个祥子地叫他,让我脑海里老是闪现骆驼祥子。那时老合的《骆驼祥子》正火,正焕发着第二次青春。
期刊
编者按:5月29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51讲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子林主讲紫禁城的建筑之道。王子林,1965年出生,1989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同年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从事宫廷原状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在原状宫殿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方面多有创新性的见解。著有《紫禁城原状与原创》《皇城风水:北京  王不得不为王之地》《皇家风水:帝王文化的成功演绎》等。  紫禁城能保存至今非常幸运,为中国的文化
期刊
去年5月18日安徽博物院“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获得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精品奖”。“江淮撷珍”作为“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的组成部分,是安徽博物院精心组织的院藏特色展,展览分为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铁画、竹木牙角器五个部分。展品囊括了本院及巢湖、蚌埠、怀远、东至等地市博物馆、文管所收藏的50余件文物珍品。  安徽博物院藏古代工艺品种类繁多,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铁画、
期刊
海南岛古称崖州,世人即把产于海南的沉香成为崖香。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广引北京蔡京少子蔡涤《铁围山丛谈》佳句,盛赞海南香:“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清代张嵩,在《崖州志·香类》中评价曰:“近日洋棋楠多出,香气甚烈,价未甚昂。外属人往往为所误。不知洋香气虽烈逾几倍,冬则气渐消。崖香气味纯和,历百年而不变。以其得道之正云。”  国产沉香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