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实验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买来的家具都要经过一番改造,作品装裱也总是要花很多心思。李涛为不同画作设计了很多新的画框样式。



  虽是男主人负责设计,这个家却相对柔和,沒有明显的性别气息。



  在这个家还是毛坯房时,艺术家李涛就确定了两件事:家,首先要符合自己对美的判断,是自由而舒服的;此外,它也将是一项实验,关于如何加入更多“冲突”,又如何让所有材料在空间里形成新的平衡。他是天秤座,对“平衡”有种天生的执着。
  李涛8岁和12岁的儿子都在市区上学,周末和假期会回到这里。孩子们在家的时候,一家人吃饭、聊天等活动都在一起,与客厅分开的家庭起居区就成了容纳这些事情的地方。在这儿,家人的声音不太远,随手又能吃喝点什么,男孩儿们也就不愿意再单独找个地方写作业了。作为这样质朴温馨的家庭生活的背景,三四种灰度的通体砖经过排列和切割,模仿木地板鱼骨拼接的方式被铺扫阵一层,单纯的质感和疏密变化达成了平衡。远看像花墙砖的壁纸来自瑞典,颜色质感很强,但形体上仍然扁平、不干扰,这又是另一种平衡。中古老家具是整个空间里的“刺激量”。“但是在选择上要特别谨慎。”李涛说。因为大多被安置在重要的位置,他需要在它们的材质、轻重之间不断找一条线或一个点,来调配这些“刺激量”。餐厨区相近的两个柜子一个来自法国,一个来自印度,微妙的文化上的差异与和谐感也是李涛有意创造出来的。但使用空间的家人或是来拜访的客人,谁会做这样深的思考呢?“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你只能感觉到舒服和紧张,但怎么做出来的就是制作者考虑的事情了。”李涛笑着说。
  建筑的二层分布着一家人的卧室。除去走廊,影音室边还有一条通道能直接走进主卧。家很大,有时二层的人很少,李涛希望双通道的设置能让家庭成员无论如何都获得充分的自由,想要仅仅在两个区域间活动时,不必再绕到走廊去。他不喜欢家里摆太多东西,所以在每一个空间单元都挑选了“对撞”的窗帘。“因为我家墙面、天花板和地面都很简单,如果窗帘太素,软装和家具就压力太大。”李涛说。一面藏,一面露;一面唤起,一面安静。在李涛看来,窗帘上的形象可以激发感受,规则图案就能在另一面找回秩序。这样的丰富性被窗帘承担,结果就是一个家总共需要容纳六七种图案的帘幕。李涛还记得,窗帘卖家曾对他说:“等你装修完,我一定要去看一看!”这个家是充满细节的,但这些细节又都犬牙交错、严丝合缝。站在主卧一眼看去,老楠木铜框架的床前凳和来自尼泊尔的地毯间并没有锋利的边界。主动制造更多对比,又在多样中寻找和谐,这片空间确实是高手的游乐园。
  如果邀请要好的几家人上门做客,只要不是在吃饭时间,大家通常会散落在三层的各地。李涛为棋牌爱好者、聊天达人和孩子们分别安排了活动空间。相比将各个功能区最大化,李涛家的三层像是一个一个配备完整的独立格子。每个小空间都能让人待得住,所以每个小空间都会有人气。当然,这样安排的妙处还有一个——“人都分散开了,就不容易生气嘛。”豪不例外,这里也能找到“平衡”的痕迹:除了“人人平等”的空间使用内涵,用老门板做的桌面上嵌入了李涛儿子的乐高玩具,也是为了中和老物件的旧质感。
  追求综合秩序并不意味着要一丝不苟或理性等分,尽管在不着痕迹地调配,这个家里仍然有很多自由自在的角落。比如,小盆景里原本绿色的植物死掉了,李涛就随意放了一些葫芦和石头进去,反而成了令所有人都好奇的神秘一角。他说话不疾不徐,经常笑眼眯眯,身上并不带有人们对当代艺术家的“刻板印象”。但只需要聊几句,便能发现和空间所呈现的一样,家主人温和的水面下也藏有丰富的冲突和化合过程。将已经被切割、使用过的工业原料当作材料,李涛的创作大多是从这样的“中间”状态开始的。而在郊区建造自己的家时,他也延续了这个习惯,把装修剩余的“废料”在院子里铺开,现场想象它们能怎样拼接堆叠。所以,那些空间中突然出现的彩色墙砖、老门板制作的吧台、由石膏余料组成的画作也都跳出了图纸铺排,成了艺术家某一刻真实念头的映射。
  从家出发,沿着“村里”的石子路走两分钟就是李涛的工作室。采访时,他正在准备个展,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一系列彩色的石膏作品。它们就是以装修期间偶得的画作为灵感,又将“次生”概念扩大得来的。李涛说,在这次关于家的实验中,它们也算一项成果吧!



  本页主人:李涛,工作并生活在北京的艺术家。他曾在北京塔奥艺术中心举办《八面玲珑:李涛作品展》个人展,在北京F5艺术中心举办《中产阶级的魅力》个人展,并多次参加包括北京时代美术馆、成都双年展、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台北亚洲艺术中心等多地举办的各大群展。其于2018年代表Tabula Rasa画廊参加北京当代博览会和艺术深圳博览会。



  無论窗户比例,还是不规则出现的黑色瓷砖块、这个家少有无聊的角落。



  三层是一家人和朋友聚会活动的地方,因为能待的地方很多,大家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完全不会相互打扰。





  简单白色瓷砖在浴室一整面墙上的大小组合变化全是李涛亲自设计的





  这个家是充满细节的,但这些细节又都犬牙交错、严丝合缝。
其他文献
当我们谈起当下时代伟大的设计师时,Hedi Slimane总是一个应当被提及的名字,他擁有难以忽视的忠实拥趸。这得益于Hedi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创意输出——以一种难能可贵的手法构建自己的个人风格,并融入不同时装屋的设计内核。实际上,Hedi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就,他在时装以外的建树绝不可忽视:摄影、音乐、建筑一种叫“Hedi Slimane”的风格不断蔓延至不同领域,从时装到艺术,乃至建筑……而此种风格
期刊
今年倫敦蛇形画廊夏季临时展亭的设计令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第一次步入了欧洲大众视野。从各地传统建筑中具有共通性的瓦片屋顶中汲取灵感,石上纯也设计了从地面两端升起的灰黑色的石板,层层交叠,在中间闭合形成一拱小丘,像树冠、像黑鸟的翅膀,也像一片乌云……与海德公园的草地结合得浑然天成。  这也令人不禁联想到他在日本栃木县的永久项目。他曾“救”下了那里的一片森林。在这片林地,开发商准备修建新酒店,石上纯也则接
期刊
1.我特別喜欢电影里的场景,喜欢戏剧化的感觉。稍带着装,这个大厅的氛围就会让人回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时代。我很喜欢这种年代转换的感觉!2.说起音乐,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的舞曲作品《博菜罗》(Boléro)是我的最爱。3.我最近喜欢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4.看了20多年的天坛,突然有一天我决定把它用珠宝诠释出来,于是就有了这个系列。5.我常常在家中的吧台看景山日落。6我的家装融入了很多Art
期刊
荧幕上《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映令人们再次凝视起唐人充满魅力的妆容、对生活的讲究,还有一种感叹盛世的热潮则落脚在古城长安——在那座古都之首,车马与风月不绝,其严谨大气的城市布局影响了亚洲诸多都城。唐时明月至今朝,长安成了西安,模样变了,不变的是浩然大气。当我们下了车,抵达全新开幕的西安丽思卡尔顿(The Ritz- Carlton,Xi'an)酒店时,城市的气质也在这儿被“放大”了。一尊由华裔艺术家李
期刊
DA VITTORIO SHANGHAI家的意味  意大利餐厅DA VITTORIO的亚洲首店没有选择东京,而是开在了上海,着实有些让人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这家创立于1966年的意大利餐厅有着浓烈的传统意大利家族情感DNA,这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不谋而合。而开设的契机更和“友情”密不可分,中国方主理人早在六七年前就和DA VITTORIO的主理家族成为好友,这些年来,DA VITTORIO 如同他
期刊
这个位于巴西圣保罗的家由建筑师Ruy Ohtakc为艺术家母亲Tbmie Ohtake而设计。前卫不羁的混凝土造型犹如母亲的气质画像,也是Ruy 对母亲最深情的告白。  映现于家中的所有艺术品皆是母亲对颜色、形状和材料从未停止的探究,纯粹的混凝土背景更是对其作品最好的泱衬。  “设计这座建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它是非常特别的经历,因为这个家的主人是我的母亲!”RuyOhtake如此讲起这个他在初为
期刊
在過去20余年里,我有幸流转世界各地拍摄了众多酒店,并亲身感受到不少惊奇酒店的过人之处。然而此刻,当我即将离开里斯本这家小小的酒店时,我萌生了一个较于以往不同的冲动:我想写些东西,把自己在这里的感受记载下来。没错,照片会是美丽而光鲜的,并为它们自身说话,但总有些真实流动的故事隐藏在硬币的另一面。我想书写这家名叫Casa Fortunato的酒店,尤其是它的一对主人夫妇——Filipa与Antoni
期刊
王欣喜欢蓝,喜欢得条理分明。他的衣服只有三个颜色,黑、白、蓝;他刚刚装修好的这间公寓,也被一种特别调制出来的墨蓝色与白色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极。如同他射手座的性格,天性中爱着寂寞,却又喜欢热烈。在他的新书《北京女子图鉴》的一个故事中,他这样写道:北京一切都好,连寂寞都好。  最近宣传新书《北京女子图鉴》的奔波打乱了王欣有节奏的日常生活,这是他自博客写到公众号的12年以来,与财富和名气一起到来的必须承
期刊
空间中的色彩,从来不止于直观的视觉冲击,它更像-把激发探索欲望的钥匙,带领你由浅至深地发现藏在其背后的某种精神内核。  拜访女主人Cissi的家,便是这样一次“由色识人”的过程,还未细细打量每一个角落,便被那满屋子层次丰盈的天青蓝、温暖灰所震撼,眼前这比大海轻盈,比天空沉稳的蓝,让你感到清风徐来的舒适坦荡,这便是设计师姜涛从女主人Cissi一家人的喜好与气质出发,为这个空间谱写的“色彩旋律”。熟識
期刊
攝影组合作品来自艺术家Elysy X HoH,墨绿皮质长凳来自吱音。  20年前,“君住长江头”的重庆幺儿来到长江入海处的大上海闯荡,睡在公司的地板上跨过了千禧年。那个时候的上海像极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发展神速,重新焕发了半个世纪前东方第一都会的万丈光彩,受全世界瞩目。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生逢其时,机遇无数,在崇尚光鲜的同时又崇尚规则,仿佛只要努力一把,人人都有机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