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疑”处生疑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hofp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对于老师本来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发问,怕受到老师的训斥。一位特级教师去某个学校借班上课,课上他让学生进行自由发问,结果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课后,这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不提问,学生说不敢。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不准他们提问,上次,我在课上提了一个问题,被老师罚站了半堂课。由此可见,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要总认为“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一二年级学生不会提问题”,不要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了教学。师生之间应积极创设民主气氛,让学生不懂就问,要热心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多加赞扬,要让学生觉得能提问题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从而养成爱发问的习惯。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质疑要循序渐进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会提问,或者不知道从哪些地方提问,因此也就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逐步引导,系统训练。刚开始时,学习一篇课文可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提出二到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提问。随着年级的增高和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便会养成在课堂上随时提问的习惯,一旦学生能在课堂上随时提问了,或能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了,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的方法,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质疑:
  1.从题目上质疑。许多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耐人寻味,往往理解了课题,文章的基本内容甚至是中心思想都已基本掌握。例如,《“黑板”跑了》,讲的是德国物理学家安培由于专心计算一道数学题,以至于将大街上的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了黑板。在揭题时,有学生问:黑板为什么会跑?这儿的黑板是真的黑板吗?细心的小朋友还会提出:“黑板”两个字上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从文章的关键处质疑。文章的关键处即揭示课文中心的重要部位,也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处。从这些地方入手质疑,往往就能突破文章的中心。如苏教版小语第四册《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最后一段“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学生就提出:周总理离开了孩子们,又怎么会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个中心句的深刻含义:一是说照片上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二是周总理对孩子们非常关心、热爱,孩子们将永远记在心中。
  3.从课文与常规说法不同的地方质疑。有些课文中的用词、用句,与常规说法不同,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需要着力推敲。
  4.从课文的矛盾处质疑。这些地方也是作者着力推敲的地方。如《粜米》一文中的“什么”!在通常情况下后边有问号,而这里却用了感叹号,这是为什么呢?
  5.从课文的重复处提问。如《再见了,亲人》里“再见了,亲人”的三次重复。
  具体可以从词句、内容上质疑,从语言运用上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
  四、妥善处理质疑中提出来的问题
  对一些跟学习课文没有关系的问题,不宜作一一回答,可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决;对一些跟应当说的内容有关的,但不在点子上的问题,应有选择地加以解答;对在点子上、关键处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讨论,以求得解决。对这些疑问,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想,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断了,则要连接;迷路了,则要引上正路;走到了暗处,则要给他们一盏灯;无路可走了,则要铺路架桥……总之,当他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将他们领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而不是直接将答案给之。这样,学生才能在质疑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发展,这样才能提高质疑的效率。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生思维模式的改变,生物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生物教学作为科技教学的热点学科,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知识传递者的教师应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影响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知识的抽象与琐碎  生物不同于语文可以随意联想,不同于数学有固定的计算公式,不同于历史可以“死记硬背”。生物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很细碎,导致学生面对生物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风叶咳喘平口服液中岩白菜素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为:Shim-pack ODS(150×4.6nm,φ5μm),流动相:甲醇-0.3%(pH3.2)磷酸缓冲液(20:80),检测波长275nm,平均回收率98.6±1.47%。本法简单、准确。可用于新药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可以保护血管,长时间灌输药物使用,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预防并发症,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