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升华,都要在活动中形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一些不良倾向: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与社会生活脱节;过于注重道德概念的灌输,漠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道德的形成,必须在生活中获得。因此,向生活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教学的根本。下面,结合一年级《我认识您了》一课的教学,谈谈道德与生活的关系。
一、道德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安排,贴近生活,基于学生的实际。在《我认识您了》一课里,生活的画面从头到尾贯穿于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在校园里的有许多老师和校工,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教学这一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校老师和校工的劳动,体会他们的工作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学会尊重老师,尊重校工。
要问什么事情最吸引学生的神经,应该是他们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课程的激趣引入,就以他们的事情为导向,问问他们:“国旗下讲话的是谁?”“门卫叔叔帮我们做什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组织一次分享交流,通过展示,分享交流学校里的老师们和校工,为大家做了些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去了解学校里的老师、校工都为大家做了些什么,以后见了他们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教学实践,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筹备,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尊重老师和校工。
客观存在决定思想意识。因此,学生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经验的支持。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及时链接生活,让道德的意义,在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和向往中呈现与绽放。
二、道德的发展,根植于生活
学生的品德、思想从生活而来,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经历生活,学生的思想才丰满,才能促进其品德的发展。在这个发展着的社会中,学生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生活经历丰富了,这样也会丰富学生的思想世界,从而促进品德的发展。
在活动(1)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学校的其他老师和校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方便。这时,老师接着往下引导:假如没有了老师和校工,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这个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生活出发,体会到老师对大家的学习、生活是有很大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反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利于生活与课堂的有效融合。
首先,老师让学生观看了一个视频,主要说的是某个学校没有打扫卫生的清洁阿姨,学校到处上演了“垃圾围城”的景象,学生看完视频,议论纷纷,都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了清洁阿姨,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脏乱不堪,清洁阿姨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清洁阿姨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付出了很多的劳动,我们小学生也应该做到不乱扔垃圾,主动保护环境,减少清洁阿姨的工作负担)。
通过感知,学生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意识到学校其他人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他们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服务,要重视和尊重他们的劳动。
在学生看来,没有了清洁阿姨,会导致垃圾围城,顺着这个方向,让学生继续往下学习:如果学校没有其他校工,我们的生活又会变得怎样呢?
这时学生会自觉联系实际生活,从而有所感有所悟(没有了清洁工,垃圾没有人收,增添了很多麻烦;没有了食堂阿姨,我们中午就不能吃饭;没有了老师,没人教我们知识,这样很多东西都不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思想,进一步发展品德,这样的感悟才是深刻的。
三、道德的升华,回归于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突出,对他人的付出无动于衷,更难产生感恩。《我认识您了》这一课教学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和老师进行交往,但是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感情,继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懂得感恩,并付诸实际行动。
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老师、校工群体,学会和老师、校工进行交往,另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老师、校工工作的辛苦,了解他们和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關系,并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的敬意。只有回归生活,学生才会品行皆优,而回归生活的根本,就是通过实践去认识和把握世界,通过实践去追求真理和指导生活。
教学中,老师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老师们、校工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呢?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然后课后通过实践去落实,促进课堂与生活的有效融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很多学生说的举措都有很高的操作性,比如有以下几种:
在学校或者在外面我们都不可以乱丢垃圾,自觉保护环境,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
我们每天都把饭堂厨师做的饭菜吃完,这也是尊重饭堂厨师劳动的一种做法。
我们每天可以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我们可以帮老师搬作业,或者平时乖一点表现好一点,这也是帮助老师的一种好方法。
孩子在课堂上学有所悟,如果能主动地把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最好的,这也是让生活与课堂有效融合的最佳体现。只有回归生活,所学所悟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道德的发生,起源于生活,道德的提升,作用于生活。因此,教学《道德与法治》时,应该紧紧把握“生活”这一主线,教学主题的生成,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以升华学生的道德素养,指导和引领学生的生活实践为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道德的形成,必须在生活中获得。因此,向生活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教学的根本。下面,结合一年级《我认识您了》一课的教学,谈谈道德与生活的关系。
一、道德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安排,贴近生活,基于学生的实际。在《我认识您了》一课里,生活的画面从头到尾贯穿于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在校园里的有许多老师和校工,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教学这一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校老师和校工的劳动,体会他们的工作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学会尊重老师,尊重校工。
要问什么事情最吸引学生的神经,应该是他们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课程的激趣引入,就以他们的事情为导向,问问他们:“国旗下讲话的是谁?”“门卫叔叔帮我们做什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组织一次分享交流,通过展示,分享交流学校里的老师们和校工,为大家做了些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去了解学校里的老师、校工都为大家做了些什么,以后见了他们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教学实践,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筹备,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尊重老师和校工。
客观存在决定思想意识。因此,学生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经验的支持。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及时链接生活,让道德的意义,在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和向往中呈现与绽放。
二、道德的发展,根植于生活
学生的品德、思想从生活而来,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经历生活,学生的思想才丰满,才能促进其品德的发展。在这个发展着的社会中,学生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生活经历丰富了,这样也会丰富学生的思想世界,从而促进品德的发展。
在活动(1)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学校的其他老师和校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方便。这时,老师接着往下引导:假如没有了老师和校工,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这个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生活出发,体会到老师对大家的学习、生活是有很大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反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利于生活与课堂的有效融合。
首先,老师让学生观看了一个视频,主要说的是某个学校没有打扫卫生的清洁阿姨,学校到处上演了“垃圾围城”的景象,学生看完视频,议论纷纷,都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了清洁阿姨,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脏乱不堪,清洁阿姨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清洁阿姨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付出了很多的劳动,我们小学生也应该做到不乱扔垃圾,主动保护环境,减少清洁阿姨的工作负担)。
通过感知,学生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意识到学校其他人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他们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服务,要重视和尊重他们的劳动。
在学生看来,没有了清洁阿姨,会导致垃圾围城,顺着这个方向,让学生继续往下学习:如果学校没有其他校工,我们的生活又会变得怎样呢?
这时学生会自觉联系实际生活,从而有所感有所悟(没有了清洁工,垃圾没有人收,增添了很多麻烦;没有了食堂阿姨,我们中午就不能吃饭;没有了老师,没人教我们知识,这样很多东西都不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思想,进一步发展品德,这样的感悟才是深刻的。
三、道德的升华,回归于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突出,对他人的付出无动于衷,更难产生感恩。《我认识您了》这一课教学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和老师进行交往,但是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感情,继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懂得感恩,并付诸实际行动。
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老师、校工群体,学会和老师、校工进行交往,另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老师、校工工作的辛苦,了解他们和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關系,并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的敬意。只有回归生活,学生才会品行皆优,而回归生活的根本,就是通过实践去认识和把握世界,通过实践去追求真理和指导生活。
教学中,老师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老师们、校工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呢?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然后课后通过实践去落实,促进课堂与生活的有效融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很多学生说的举措都有很高的操作性,比如有以下几种:
在学校或者在外面我们都不可以乱丢垃圾,自觉保护环境,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
我们每天都把饭堂厨师做的饭菜吃完,这也是尊重饭堂厨师劳动的一种做法。
我们每天可以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我们可以帮老师搬作业,或者平时乖一点表现好一点,这也是帮助老师的一种好方法。
孩子在课堂上学有所悟,如果能主动地把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最好的,这也是让生活与课堂有效融合的最佳体现。只有回归生活,所学所悟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道德的发生,起源于生活,道德的提升,作用于生活。因此,教学《道德与法治》时,应该紧紧把握“生活”这一主线,教学主题的生成,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以升华学生的道德素养,指导和引领学生的生活实践为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