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线高度分布问题是经常困扰中学生的较难理解的问题,近几年来,在高考试题中经常涉及。雪线高度变化对陆地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为此,将雪线知识加以概括总结,仅供中学生参考。
一、雪线概念及分类
雪线是指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积雪区可分为常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常年积雪区是指分布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补给量大于全年消融量的积雪区;季节性积雪区是指分布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积雪的区域。而雪线附近是降雪量与消融量基本持平、达到动态平衡的区域。
就某个区域而言,雪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升降。一般地: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由于夏季雪线高度比较稳定,因而雪线高度以夏季最热月的雪线高度为标准,其它季节的雪线属于季节性雪线。
雪线可分为气候雪线和地形雪线:气候雪线指夏季中高山上成片雪层的最低高度;地形雪线指夏季中雪以孤立分片分布的地表上最低高度。
二、雪线分布高低的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
⑴、气温与雪线关系
一般二者呈正相关:气温较高处,雪线较高;气温较低处,雪线较低。就全球而言,纬度低处气温高,则雪线分布高度较高。纬度高处则相反,如非洲中部纬度低,雪线高达4000—5000米,而北极圈内的雪线高度只有200米。
⑵、降水与雪线关系
一般地:降水量大的区域,雪线较低;降水量少的区域,雪线较高。
原理:降雪量越大时,年平均气温要高才能融化大量积雪已保持降与消的平衡,所以雪线要低。而降雪量少,要达到降与消的平衡,雪的消融量少,要求年平均气温较低即可满足,因而,这里气温较低,雪线却高。北半球大陆东岸的一些山脉,如南坡降水多,雪线低,而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2、地貌因素
地貌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势和坡向上。一般情况,位于山地陡峭处,积雪易下滑,不宜存留,雪线偏高;而坡度较小处,利于积雪沉积,雪线较低同等高度坡向不同的区域,向阳坡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消融量大,雪线较高;而背阳坡获得太阳辐射量少,气温偏低,雪线较低。如天山南(3900—4200m)北(3500—3900m)雪线高度相差300—400m。
3、气候、地貌双重影响的区域
喜马拉雅山南坡为向阳坡,又是迎风坡,水量影响超过热量影响,因此,此山南坡雪线要低于北坡。南坡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形成海洋性冰川,雪线高度4500m左右,而北坡为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水汽难到达,降水少,形成大陆冰川,雪线高达4600m 以上。阿尔卑斯山南坡为向阳坡,背风坡,降水少,温度低,雪线高;而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又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4、大气环境因素
大气环境的改变同样对雪线分布产生影响。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从而使雪线向高处后撤;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大量紫外线到达地面,使雪线上升。这些人为活动导致雪线高度的变化,会严重影响部分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危害其种群的生存。
三、雪线的分布规律
在全球范围内,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降水密切相关,分布规律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雪线最高分布于副热带地区,因为这里气流下沉,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融化量大,导致雪线高。而赤道地区降雨量大,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副高地区要低些,所以雪线高度较副高地区也要低。
就某一区域或山脉而言:
(1)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背阳坡气温低,雪线低。
(2)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处,一般降水影响大于地貌影响,雪线分布较低。
针对具体问题看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弱而定。
一、雪线概念及分类
雪线是指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积雪区可分为常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常年积雪区是指分布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补给量大于全年消融量的积雪区;季节性积雪区是指分布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积雪的区域。而雪线附近是降雪量与消融量基本持平、达到动态平衡的区域。
就某个区域而言,雪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升降。一般地: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由于夏季雪线高度比较稳定,因而雪线高度以夏季最热月的雪线高度为标准,其它季节的雪线属于季节性雪线。
雪线可分为气候雪线和地形雪线:气候雪线指夏季中高山上成片雪层的最低高度;地形雪线指夏季中雪以孤立分片分布的地表上最低高度。
二、雪线分布高低的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
⑴、气温与雪线关系
一般二者呈正相关:气温较高处,雪线较高;气温较低处,雪线较低。就全球而言,纬度低处气温高,则雪线分布高度较高。纬度高处则相反,如非洲中部纬度低,雪线高达4000—5000米,而北极圈内的雪线高度只有200米。
⑵、降水与雪线关系
一般地:降水量大的区域,雪线较低;降水量少的区域,雪线较高。
原理:降雪量越大时,年平均气温要高才能融化大量积雪已保持降与消的平衡,所以雪线要低。而降雪量少,要达到降与消的平衡,雪的消融量少,要求年平均气温较低即可满足,因而,这里气温较低,雪线却高。北半球大陆东岸的一些山脉,如南坡降水多,雪线低,而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2、地貌因素
地貌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势和坡向上。一般情况,位于山地陡峭处,积雪易下滑,不宜存留,雪线偏高;而坡度较小处,利于积雪沉积,雪线较低同等高度坡向不同的区域,向阳坡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消融量大,雪线较高;而背阳坡获得太阳辐射量少,气温偏低,雪线较低。如天山南(3900—4200m)北(3500—3900m)雪线高度相差300—400m。
3、气候、地貌双重影响的区域
喜马拉雅山南坡为向阳坡,又是迎风坡,水量影响超过热量影响,因此,此山南坡雪线要低于北坡。南坡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形成海洋性冰川,雪线高度4500m左右,而北坡为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水汽难到达,降水少,形成大陆冰川,雪线高达4600m 以上。阿尔卑斯山南坡为向阳坡,背风坡,降水少,温度低,雪线高;而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又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4、大气环境因素
大气环境的改变同样对雪线分布产生影响。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从而使雪线向高处后撤;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大量紫外线到达地面,使雪线上升。这些人为活动导致雪线高度的变化,会严重影响部分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危害其种群的生存。
三、雪线的分布规律
在全球范围内,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降水密切相关,分布规律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雪线最高分布于副热带地区,因为这里气流下沉,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融化量大,导致雪线高。而赤道地区降雨量大,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副高地区要低些,所以雪线高度较副高地区也要低。
就某一区域或山脉而言:
(1)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背阳坡气温低,雪线低。
(2)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处,一般降水影响大于地貌影响,雪线分布较低。
针对具体问题看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弱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