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书法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蜕变及前景展望

来源 :科教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书法的发展既要关注现实问题又要尊重历史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古人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参考,让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不至于迷失方向。从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的约束到建筑样式和展示方式的约束,中国书法在适应和克服这些约束的过程中得以发展,那么当代书法发展面临的约束有哪些呢,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入手呢,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影响书法发展的因素来对中国书法发展面临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逆向思考,以寻求书法向前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书法;材料;展示空间;隶变
  【中图分类号】G412.5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92-02
  
  一、影响书法发展的几个因素
  自汉字产生之日起中国书法这门独特汉字书写艺术就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政治、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无一不在影响书法的发展。
  1)材料的影响。
  汉以前,书写材料对书法发展的影响比较大。文字产生之始,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人们记录文字不得不利用契刻工具在龟甲和兽骨上以刀代书。人民利用这种落后的工具和材料刻写在完成了汉字的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完成了中国书法最原始的创作。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进行创作的难度使书写者无法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表现力而只能选择运用简单等粗的直线条而转折处采用方折。却正因为此,甲骨文瘦硬光挺的线条、凌厉的转折充分的表现了直线在中国书法中的运用,对中国书法用笔的发展有奠基之功。甲骨文之后的金文也延续了甲骨文多用直线的特点,只是因为浇铸脱模使得金文线条变粗变圆。
  秦汉时期,人们开始利用缣帛和竹木作为文字书写的载体,毛笔制作工艺也快速的发展,由战国时期没有笔柱的毛笔发展成为中有笔柱外有副毫的新式毛笔,汉代蔡邕的《九势》里讲“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是对毛笔这一独特书写工具表现力的精辟概括。由于书写工具和纸张的发展使得书法的发展逐渐迎来新的发展高潮,轰轰烈烈的书体变革运动展开。首先是篆书的发展,然后又是轰轰烈烈的隶变运动,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秦代小篆端庄严谨,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点画流畅结体灵动,汉代分书将等粗的篆书线条演变为形态不一的点画,通过运笔变化将横画的两端变为蚕头燕尾,中段变为一波三折。到了汉末,中国书法可谓篆、隶、章草、楷兼备。
  2)政治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王瀛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这种政治的统一也带来了文化的统一。秦建朝后,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特别是统一文字。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小篆对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用政治的强势剥夺了同时期其他文字书体发展的权利,秦以后中国书法便沿着秦小篆的脉络向前发展。唐朝初期,因为唐太宗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将王羲之奉为“书圣”并大力推广王书,之后帖学书法因为能够迎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成为中国书法的“正统”。由民间书手写就的代表民间意识的书法由于不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被冷落和尘封起来被人们遗忘和忽视。另外,台阁体和馆阁体书法的产生也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由此可见,政治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3)审美追求的分野。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书法的发展出现了南北两大系统,北方是以碑刻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碑刻系统而南方则以帖学书风风行于世。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对北碑用笔的特点作了阐释:“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豪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屏去模仿,专求古人逆入平出之势”可见北碑的笔法是适合于写大字的是雄强的、开张的、天然的,它充分保持了中国书法宝贵的原始特征,例如直线的表现,开张的空间的塑造,“篆分遗意”的保存。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指出:
  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北魏书,《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朱君山碑》用笔尤宕逸,字势正方。整齐,而具变态,其行画特多偏曲,骨血峻秀,盖得于秦篆。
  帖学书法追求文人趣味,注重表达文人情怀。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因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发展使这五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成熟完备的书体和笔法系统。在王羲之之后,
  帖学书法受到世人的特别推崇,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大半的中国书法史。帖学书法充分的发掘了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潜力,创造了完善的笔法系统;充分的迎合了历代文人的笔墨趣味,阐释了浩瀚的人文思想;充分的迎合了历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塑造了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艺术诉求。
  4)展示空间的影响。
  中国书法从古到今都存在一个展示空间的问题。晋代以后,书写工具定格为笔墨纸张,书法的展示空间便成为字体书风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展示空间的变化首先是从案上到墙上,在墙上作书始于汉末,到唐代成为风气。唐人诗文里讲到狂草的很多,绝大多数同时提到了它特殊的展示空间:粉壁、屏风和门障,看来草书从小草发展到狂草,特殊的展示空间起了重要作用。宋代开始,题壁书式微,挂壁书兴起。到明代,挂壁书蓬勃发展的很大原因在于建筑式样和展示空间的改变。明代书法家为了使作品的字体书风更加适应展示空间的变化,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各种探索,他们的成果被清代书法家所继承和发扬,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因此,展示空间是影响中国书法字体书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书法的创新问题
  到当代,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大量涌入,中西文化广泛交融,中国文化开始走向多元化;中国的政治制度由封建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思想大解放,民主意识觉醒;中国传统的居住、祭祀以及其他各类的建筑被现代建筑所取代,艺术展厅更是随展览业兴起而伴生的新生事物。中国书法当面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时一方面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同时也要面临东西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自身发展的问题。   当代中国书法发展面临的挑战有来自人自身的,也有来自外界的。一方面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艺术门类都在拼尽全力为了自己在当代艺术中有立锥之地而努力发展,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精英艺术更要迎难而上,使得书法艺术能立足于当代艺术之林。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生产力空前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由现代建筑所取代,展览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也蓬勃发展,中国书法作品如果不在幅式、章法、结体、点画乃至装裱上作一番改变以适应现代建筑和现代的展览模式则很难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谈到现当代背景下书法的创新,就应该正视历史,立足于现实,有的放矢。从古至今,中国书法的字体书风始终与特定时代的政治制度、文化策略以及人文风范相协调,也与始终与各个时代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审美风气相适应,阐释着各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特点。由此表明中国书法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张力,中国书法有足够的能量在当代得以长足发展。
  最近几十年,书法界有很多人尝试书法的创新之路,但许多人不没有搞清楚中国书法应该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要么完全否定古人抛弃传统,要么就主张复古,高举“二王正统”的大旗,做无用功。对于否定传统盲目创新的做法肯定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但一味的强调复古也是重复发力没有效果。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汉字书写艺术。历代文人墨客用功此道者众,大家用其特有的表现方式阐释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从古至今,中国书法始终面临发展的问题,历代先贤都曾为谋求书法艺术的发展而探索、追寻、变法,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这正是所谓的艺术当随时代。与古人一样,到了现代,中国书法同样面临生存发展的问题,只是时代不同了而已。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必然需要不同的艺术追求,我们不应避讳这个问题,要敢于面对、敢于承担。中国书法应该是要向前发展的,不进步必然会走向消亡。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653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642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651
  4、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652
  5、沃兴华,书法技法新论[M].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178-18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16-01       高中化学由于知识面广、横向纵向联系多、疑难点密布,许多同学认为化学难学,内容多、杂、乱,说化学“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时很难得高分。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效率的高低,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
期刊
【摘要】作为职高生,也许在学习成绩上与普高生有相当差距,他们可能有诸如任性、纪律差、厌学、冷漠、冲动、随意、无上进心等不良的外在表现,但并不表示他们在人格上也有缺陷。要使这些学生改掉缺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班主任正是他们的引路人。  【关键词】爱;法;形象;家校联系;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08-
期刊
【摘要】新的化学课程,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够从化学的视角和理念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去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关键词】课改;中学化学;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90后已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在他们身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质和禀赋,给当今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面对这种新问题、新情况,应该仔细积极探索与时代吻合、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方法和途径,以便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动态;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19-01       在新课标中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有利于优化学生英语学习方式,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提出更多有益的思考。  一、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是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21【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20-01       作为中学阶段基础课程的地理学科,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为使初中地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就是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8.2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18-01       中学生的兴趣是指他们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趋近的倾向,是推动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动力,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莫如乐之者。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
期刊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视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9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23-01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这一要求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思想和要求。  “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
期刊
【摘要】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