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改革要求,这是具有前瞻性的、应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思维。只有创新,教育才能走出与时代的发展相脱离的怪圈。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识文断句的能力,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关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新《课标》有着明确的规定,即“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概括起来,就是“阅读与鉴赏”与“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围绕这两大能力的培养,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勇于实践,实现教学思路、教学形式的创新。本文试就此谈谈个人的见解。
1.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于是记忆力成为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创造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进入了中学阶段,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会激励他们的向上求知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学生整天处在枯燥乏味、责骂不休的课堂里学习,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加强深度阅读训练。问题意识是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阅读中培养问题意识需要加强深度阅读训练。众所周知,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阅读量的支撑,苏教版中学語文教材除必修课外,还安排了大量的课外阅读篇目。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除了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外,还要在阅读材料上下工夫,于细节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发现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自动地呈现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是这样的模式:提问--阅读--回答,而发现式教学提倡“头脑风暴法”,即在展开阅读教学前要求学生作充分的阅读准备,然后将每个同学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汇集到一起,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供大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解决问题的思路越广越好。例如,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必修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假如自己只有最后三天的光明,自己的选择会是什么。发散性思维训练在深度阅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种训练的核心是启发学生主动地阅读,主动地展开想象,而要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有效控制。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语言表达往往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很容易被忽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表达能力是人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决定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训练又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也是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可以从两方面人手。首先,可以在与书本对话中训练表达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在最真实的状态下阅读,让心灵在文字间得到自新。其次,可以在与同学的对话中完善表达能力。该训练可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中完成。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评价量表,明确自我评价内容和标准,以及对他人进行评价的标准,让评价训练有章可循。语言表达离不开语汇。不同的语汇,标志不同的形象,语汇越多,能标志的形象也就越丰富。学生要想恰切地表达出所再现或想象的情境(形象),没有一定数量的语汇是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切实加强学生的词语积累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汇量。可以用词语接龙等方式激励学生积累词语;也可以指定词语造句,以训练学生正确地使用词语;也可以指定修辞手法造句,以训练学生学会锤炼词语,增强词语的表现力;还可以让学生将一组词语连缀起来,训练学生学会表达的方法。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 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化日益深入课堂。但是教学中普遍存在“一收就紧,一放就乱”的现状。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底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还是应该倡导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呢?这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是不是遵守课堂规则与尊重学生个性的新课程理念之间相互抵触了呢?这是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课题。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彰显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想,一位教师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法,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3.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阁。
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写出了思想犀利的评论文章:《霍顿,何罪之有?》《中国足球不能拒绝雅凯》《长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等。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撤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人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并举办征文比赛。三是考察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无定法,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改良自己的教学策略。只要我们能够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促使其巧妙设疑,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提倡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一定可以促成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于是记忆力成为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创造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进入了中学阶段,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会激励他们的向上求知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学生整天处在枯燥乏味、责骂不休的课堂里学习,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加强深度阅读训练。问题意识是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阅读中培养问题意识需要加强深度阅读训练。众所周知,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阅读量的支撑,苏教版中学語文教材除必修课外,还安排了大量的课外阅读篇目。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除了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外,还要在阅读材料上下工夫,于细节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发现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自动地呈现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是这样的模式:提问--阅读--回答,而发现式教学提倡“头脑风暴法”,即在展开阅读教学前要求学生作充分的阅读准备,然后将每个同学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汇集到一起,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供大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解决问题的思路越广越好。例如,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必修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假如自己只有最后三天的光明,自己的选择会是什么。发散性思维训练在深度阅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种训练的核心是启发学生主动地阅读,主动地展开想象,而要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有效控制。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语言表达往往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很容易被忽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表达能力是人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决定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训练又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也是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可以从两方面人手。首先,可以在与书本对话中训练表达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在最真实的状态下阅读,让心灵在文字间得到自新。其次,可以在与同学的对话中完善表达能力。该训练可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中完成。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评价量表,明确自我评价内容和标准,以及对他人进行评价的标准,让评价训练有章可循。语言表达离不开语汇。不同的语汇,标志不同的形象,语汇越多,能标志的形象也就越丰富。学生要想恰切地表达出所再现或想象的情境(形象),没有一定数量的语汇是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切实加强学生的词语积累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汇量。可以用词语接龙等方式激励学生积累词语;也可以指定词语造句,以训练学生正确地使用词语;也可以指定修辞手法造句,以训练学生学会锤炼词语,增强词语的表现力;还可以让学生将一组词语连缀起来,训练学生学会表达的方法。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 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化日益深入课堂。但是教学中普遍存在“一收就紧,一放就乱”的现状。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底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还是应该倡导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呢?这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是不是遵守课堂规则与尊重学生个性的新课程理念之间相互抵触了呢?这是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课题。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彰显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想,一位教师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法,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3.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阁。
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写出了思想犀利的评论文章:《霍顿,何罪之有?》《中国足球不能拒绝雅凯》《长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等。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撤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人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并举办征文比赛。三是考察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无定法,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改良自己的教学策略。只要我们能够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促使其巧妙设疑,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提倡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一定可以促成学生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