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市静安区育才中学提出来的八字教学法,该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再由教师做重点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必要的联系,达到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根据近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尝试和摸索的经验,总结凝练形成了“五步探引”教学模式。该模式可分为以下程序:3分钟探入与展示—10分钟探读与思考—20分钟探疑与点拨—6分钟引导与迁移—6分钟引申与评价。各学科课堂教学方法则借鉴育才中学的“读、议、练、讲”四种形式,结合特色五字“辨、品、评、拓、用”,组合形成“五字教学法”,将其横贯于整个课程五个环节教学当中。五字特色的生成凝聚了大量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鉴于科目之间的独特性和关联性,“辨、品、评、拓、用”作为学科特色用于所有的初高中学科。下面笔者就这五字的生成、内涵和课堂实施原则进行阐述。
一、辨,政治、思品课强化“辨”的意识
“辨”即辨明,辩证,分辨。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辨”可理解为“思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就是用辩证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政治授课中,特别是在“探疑与点拨”环节,教师应充当一个引路人和旁观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进行顺势引导、及时点拨,以求不同思维的碰撞和融合,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想。思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矛盾分析法等。归纳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现实情景,提炼主题,即列举实例一分析现象一归纳共性一提炼主题。演绎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活用演绎思维,让学生领悟理论的历史厚重感,并能够解释、指导现实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引出个别性知识,即从一般性前提得出特殊性结论的过程。只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理论,就能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将结论运用到现实中。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在分析解答问题时运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
二、品,语、外、音、美课强化“品”的意识
从字意上来看,“品”字作为动词时,具有辨别、评定、分析、感悟的含义,在文学、艺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引申为“品味、品鉴”之意。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文学美、文化美,就必须引领学生仔细品味语言。
在“探读与思考”这一环节,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之美。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运用和发展语言,通过对文章的诵读,及对文章关键词句、精妙之处的揣摩和辨析,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品位方法有咀嚼法、比较品味法、情境体悟法、朗读品味法、生活体验法等,我们不仅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等角度来品味语言,还可从语体和情感的角度来品味。
中国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语文课上让师生们徜徉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河里,去追寻现代汉语的渊源,品味那愈久弥香的经典,不仅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还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评,史、地课渗透“评”的意识
在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评”可以引申为评论、评判等含义。在历史、历史与社会课两门课程中,“评”表现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的客观评价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努力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五步探引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引申与评价”,评价的主体应为学生。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教师应当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标准,把人物放在所处的历史条件中,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对其评价要全面,不能顾此失彼。其次,要教会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让学生的评价有据可依、有话可言。
在地理学科中,正确的利用“评”这一课堂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形成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科学认识,让学生具备关注生命、环保、社会与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拓,数、理、化、生课展现“拓”的意识
“拓”,意为开辟,扩展。数学学科中的“拓”主要是指思维、方法的开拓,而自然科学则是强调在知识拓展中形成科学素养和实证研究的能力。
“引导与迁移’’环节的主要任务为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开拓创新和培养迁移能力。数学思维的开拓是指学生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对象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和设想、勇于求异和创新,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主要是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过程的实质,如果掌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那么便可利用它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具体实验为基础,辅以多媒体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用理论去指导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让学生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五、用,信息、通用、体育课体现“用”的意识
“用”的本意即使用,采用。信息技术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用技术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掌握的通用技术及信息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体育健康中的“用”则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用技术课程则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通过这两门应用型课程的实施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逻辑。
“读、议、练、讲”和“辨、品、评、拓、用”的五个组合作为我校五步探引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校六个年级的各科教学中显示着蓬勃的生机。一种教学模式的五种绽放,充分体现着为师者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有效促进了我校学生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 杨晶晶)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根据近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尝试和摸索的经验,总结凝练形成了“五步探引”教学模式。该模式可分为以下程序:3分钟探入与展示—10分钟探读与思考—20分钟探疑与点拨—6分钟引导与迁移—6分钟引申与评价。各学科课堂教学方法则借鉴育才中学的“读、议、练、讲”四种形式,结合特色五字“辨、品、评、拓、用”,组合形成“五字教学法”,将其横贯于整个课程五个环节教学当中。五字特色的生成凝聚了大量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鉴于科目之间的独特性和关联性,“辨、品、评、拓、用”作为学科特色用于所有的初高中学科。下面笔者就这五字的生成、内涵和课堂实施原则进行阐述。
一、辨,政治、思品课强化“辨”的意识
“辨”即辨明,辩证,分辨。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辨”可理解为“思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就是用辩证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政治授课中,特别是在“探疑与点拨”环节,教师应充当一个引路人和旁观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进行顺势引导、及时点拨,以求不同思维的碰撞和融合,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想。思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矛盾分析法等。归纳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现实情景,提炼主题,即列举实例一分析现象一归纳共性一提炼主题。演绎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活用演绎思维,让学生领悟理论的历史厚重感,并能够解释、指导现实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引出个别性知识,即从一般性前提得出特殊性结论的过程。只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理论,就能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将结论运用到现实中。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在分析解答问题时运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
二、品,语、外、音、美课强化“品”的意识
从字意上来看,“品”字作为动词时,具有辨别、评定、分析、感悟的含义,在文学、艺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引申为“品味、品鉴”之意。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文学美、文化美,就必须引领学生仔细品味语言。
在“探读与思考”这一环节,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之美。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运用和发展语言,通过对文章的诵读,及对文章关键词句、精妙之处的揣摩和辨析,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品位方法有咀嚼法、比较品味法、情境体悟法、朗读品味法、生活体验法等,我们不仅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等角度来品味语言,还可从语体和情感的角度来品味。
中国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语文课上让师生们徜徉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河里,去追寻现代汉语的渊源,品味那愈久弥香的经典,不仅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还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评,史、地课渗透“评”的意识
在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评”可以引申为评论、评判等含义。在历史、历史与社会课两门课程中,“评”表现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的客观评价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努力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五步探引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引申与评价”,评价的主体应为学生。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教师应当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标准,把人物放在所处的历史条件中,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对其评价要全面,不能顾此失彼。其次,要教会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让学生的评价有据可依、有话可言。
在地理学科中,正确的利用“评”这一课堂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形成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科学认识,让学生具备关注生命、环保、社会与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拓,数、理、化、生课展现“拓”的意识
“拓”,意为开辟,扩展。数学学科中的“拓”主要是指思维、方法的开拓,而自然科学则是强调在知识拓展中形成科学素养和实证研究的能力。
“引导与迁移’’环节的主要任务为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开拓创新和培养迁移能力。数学思维的开拓是指学生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对象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和设想、勇于求异和创新,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主要是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过程的实质,如果掌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那么便可利用它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具体实验为基础,辅以多媒体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用理论去指导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让学生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五、用,信息、通用、体育课体现“用”的意识
“用”的本意即使用,采用。信息技术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用技术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掌握的通用技术及信息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体育健康中的“用”则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用技术课程则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通过这两门应用型课程的实施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逻辑。
“读、议、练、讲”和“辨、品、评、拓、用”的五个组合作为我校五步探引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校六个年级的各科教学中显示着蓬勃的生机。一种教学模式的五种绽放,充分体现着为师者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有效促进了我校学生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