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瑞士青年,历时5个月,走遍大半个中国,只为用镜头记录,一个国度除了PM2.5、假大牌、贪官,还有什么?
初到中国时,我只有19岁,刚刚高中毕业。那时觉得什么都很新鲜,但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却不够清晰。不过,我还是能清楚地感觉到,我所看到、经历到的一切都与朋友和新闻曾描述的中国不一样。
“我想用镜头记录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如果不是身在当下的中国,在这个国度真切地工作、学习、生活,我很难体悟到,这里每一刻正在发生的飞速变化,以及周身一切正在展现的生命活力。
在欧洲和北美,当我再次回到那里的生活圈时,我更加认识到,有太多的媒体未曾报道出一个真实的中国。当下中国,每一个城市都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发展,在这飞速的变化的社会生活里,有很多难以名状的美丽和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都给我的内心带来某种强大的震撼。而这些,有太多都被浮于新闻报道的媒体忽略了。
穹庐之下,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和镜头,带大家认识一个未曾见过的,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
“我们不仅路过了他们的人生,还在黑夜的村落里,看到了他们温暖的生存”
怀着这种“渴望讲述”的热情,在中国选景的时候,我们常常感觉自己被包裹在一个热腾腾的氛围里,单纯而又无比愉悦地度过每一天紧张快速的拍摄。
我们走过霓虹闪烁的都市,那里的繁华绝不亚于纽约和巴黎;我们走过贫瘠落后的山村,那里的夜晚连电灯照明都是奢侈。
即使贫瘠,我们仍意外的发现,那里生活的村民过得非常快乐。他们自得于秀美的山水,知足于收获的庄稼。那种质朴而踏实的幸福感,让我羡慕。这些,我都用镜头一一记录。
“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觉得非常意外,在最真实的镜头里,中国的模样,竟然如此美丽”
我们在Facebook上传短片后,仅1小时内,就获得了4万多次的点击。面对如此积极的回应,我们并不讶异。瑰丽丰富的中华文化,让我们在搜集拍摄素材时已经很有信心,而中国老百姓在参与拍摄时的热情和可爱,让我们对这部短片的呈现,更加有了底气。
诚然,很多西方媒体还在空气污染、出口垄断的话题上控诉中国,但身至一个正在高速发展、并拥有千年历史的国度,我们能看到、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这些。
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我们当然很爱上海光怪陆离的夜生活,喜欢北京入夜之后的地铁摇滚,但我们也爱那些喧嚷、纷繁,混杂着土腥味的农村早市。这些画面或许称不上优雅,但却生动异常,是真实的中国,是这里的市井,此处的日常。
在那些更为偏远的山区,我们成为了当地人首批迎接的外国人。他们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奇心,非常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当发现我们会说中文时,便和我们非常开心地聊天,他们想知道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我们的国家是怎么样的,甚至询问我们每天吃几顿饭……而在北京、上海,我们亦能感受到城市的多元,在这里,就如同在日内瓦、巴黎一样,不同肤色、种族的人都可以自在地聊天并成为朋友。
“中国也有瑞士一样安静的城市,年轻时能到中国是一件很酷的事”
有一个拍摄阶段,我们连续拍了3周,非常疲惫。我们乘坐了全世界最快的列车,也挤了最慢速的跨城巴士,来到一座从未听说过,但却在中国的旅行网站上非常出名的城市—桂林。
在那里,我们遇见了一位用鸬鹚钓鱼的渔夫。清晨,我们一起喝米酒打鱼,黄昏,我们四仰八叉地坐在竹编的藤椅里,他教了我很多当地的歌谣。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段时光。
中国和瑞士虽然在地图上相隔万里,在某些地方,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广西、四川有很多清秀的山水,干净碧蓝的天空,在那里,我们仿佛置身故乡,没有任何异地的隔阂与不适。
Nicolas de Toledo
瑞士青年导演、企业家
2009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学了2年中文,而后去了加拿大。虽然,接下来的四年Nic都在麦吉尔大学研读学士学位,但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开始从事一切有关中国的创业活动:中瑞贸易、企业迁移、中国茶文化推广……一个瑞士青年,就这样,疯狂任性地纵容着自己的“中国梦”。2014年,Nic计划拍摄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今年春节期间,《印象·中华》在瑞士洛桑放映,3月10号,在国内视频网站优酷正式上线。
“每个看过的人都说‘我从没看过这么酷的关于中国的短片’。”尼克表示,许多人在观影后都对中国产生了向往,“他们告诉我‘我到中国时,希望你能带我去影片中的地方玩。这正是我拍摄的目的。”
主创人员:
Nicolas de Toledo 瑞士,企业家
Bastien Dumont 法国,企业家
Robin Mahieux 比利时,电影导演、
企业家
Nina Azoulaz 法国,演员
Maxime Bernard 法国,演员
特别支持:swissnexchina
初到中国时,我只有19岁,刚刚高中毕业。那时觉得什么都很新鲜,但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却不够清晰。不过,我还是能清楚地感觉到,我所看到、经历到的一切都与朋友和新闻曾描述的中国不一样。
“我想用镜头记录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如果不是身在当下的中国,在这个国度真切地工作、学习、生活,我很难体悟到,这里每一刻正在发生的飞速变化,以及周身一切正在展现的生命活力。
在欧洲和北美,当我再次回到那里的生活圈时,我更加认识到,有太多的媒体未曾报道出一个真实的中国。当下中国,每一个城市都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发展,在这飞速的变化的社会生活里,有很多难以名状的美丽和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都给我的内心带来某种强大的震撼。而这些,有太多都被浮于新闻报道的媒体忽略了。
穹庐之下,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和镜头,带大家认识一个未曾见过的,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
“我们不仅路过了他们的人生,还在黑夜的村落里,看到了他们温暖的生存”
怀着这种“渴望讲述”的热情,在中国选景的时候,我们常常感觉自己被包裹在一个热腾腾的氛围里,单纯而又无比愉悦地度过每一天紧张快速的拍摄。
我们走过霓虹闪烁的都市,那里的繁华绝不亚于纽约和巴黎;我们走过贫瘠落后的山村,那里的夜晚连电灯照明都是奢侈。
即使贫瘠,我们仍意外的发现,那里生活的村民过得非常快乐。他们自得于秀美的山水,知足于收获的庄稼。那种质朴而踏实的幸福感,让我羡慕。这些,我都用镜头一一记录。
“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觉得非常意外,在最真实的镜头里,中国的模样,竟然如此美丽”
我们在Facebook上传短片后,仅1小时内,就获得了4万多次的点击。面对如此积极的回应,我们并不讶异。瑰丽丰富的中华文化,让我们在搜集拍摄素材时已经很有信心,而中国老百姓在参与拍摄时的热情和可爱,让我们对这部短片的呈现,更加有了底气。
诚然,很多西方媒体还在空气污染、出口垄断的话题上控诉中国,但身至一个正在高速发展、并拥有千年历史的国度,我们能看到、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这些。
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我们当然很爱上海光怪陆离的夜生活,喜欢北京入夜之后的地铁摇滚,但我们也爱那些喧嚷、纷繁,混杂着土腥味的农村早市。这些画面或许称不上优雅,但却生动异常,是真实的中国,是这里的市井,此处的日常。
在那些更为偏远的山区,我们成为了当地人首批迎接的外国人。他们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奇心,非常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当发现我们会说中文时,便和我们非常开心地聊天,他们想知道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我们的国家是怎么样的,甚至询问我们每天吃几顿饭……而在北京、上海,我们亦能感受到城市的多元,在这里,就如同在日内瓦、巴黎一样,不同肤色、种族的人都可以自在地聊天并成为朋友。
“中国也有瑞士一样安静的城市,年轻时能到中国是一件很酷的事”
有一个拍摄阶段,我们连续拍了3周,非常疲惫。我们乘坐了全世界最快的列车,也挤了最慢速的跨城巴士,来到一座从未听说过,但却在中国的旅行网站上非常出名的城市—桂林。
在那里,我们遇见了一位用鸬鹚钓鱼的渔夫。清晨,我们一起喝米酒打鱼,黄昏,我们四仰八叉地坐在竹编的藤椅里,他教了我很多当地的歌谣。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段时光。
中国和瑞士虽然在地图上相隔万里,在某些地方,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广西、四川有很多清秀的山水,干净碧蓝的天空,在那里,我们仿佛置身故乡,没有任何异地的隔阂与不适。
Nicolas de Toledo
瑞士青年导演、企业家
2009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学了2年中文,而后去了加拿大。虽然,接下来的四年Nic都在麦吉尔大学研读学士学位,但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开始从事一切有关中国的创业活动:中瑞贸易、企业迁移、中国茶文化推广……一个瑞士青年,就这样,疯狂任性地纵容着自己的“中国梦”。2014年,Nic计划拍摄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今年春节期间,《印象·中华》在瑞士洛桑放映,3月10号,在国内视频网站优酷正式上线。
“每个看过的人都说‘我从没看过这么酷的关于中国的短片’。”尼克表示,许多人在观影后都对中国产生了向往,“他们告诉我‘我到中国时,希望你能带我去影片中的地方玩。这正是我拍摄的目的。”
主创人员:
Nicolas de Toledo 瑞士,企业家
Bastien Dumont 法国,企业家
Robin Mahieux 比利时,电影导演、
企业家
Nina Azoulaz 法国,演员
Maxime Bernard 法国,演员
特别支持:swissnex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