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英语美学文献学问题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英语美学涵盖了英伦和北美,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说,十九世纪英语美学似不如德国甚至法国同期美学那样辉煌,但也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特点。这一时期英语美学存在哪些经典作家和经典文献,是西方美学研究的一个难题。本文从西方美学史、美学读本和大型文献丛书等三类著述入手,寻找在西方美学界被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经典作家和经典文献,进而描绘出十九世纪英语美学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反观中国美学对十九世纪英语美学的传播和接受,在比较参照中发现本土研究所忽略的西方经典文献,探索改进中国的西方美学文献学建设的路径。
其他文献
近十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转折和阶段性新特征,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持续深刻变化,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08—2019年的数据,选择就业和工作方式、劳动生产率、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等几个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分析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这些方面的深刻影响,以期更清晰地理解我国社会未来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从中国的国情条件出发,努力探索法治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人以宝贵的历史主动性,深刻认识法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实行法治,深入推进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与法治变革进程,着力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历史性地生成了法治现代化的中国逻辑。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显示出旺盛的活力与强大的生命力,充分彰显了法治现代化的中国智慧。
村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以何种策略治理乡村关系到乡村秩序稳定和民生改善。本研究认为,中国乡村治理未曾出现行政化,且治理已渐趋服务民生,即村民自治实行后,政府在“放权”的同时汲取农户经济资源,让处于私域空间的农户承担了一些民生事务,包括公域和共域中的一些公共事务;进入新世纪,尤其在新农村建设启动后,政府加大民生服务下乡力度,并将共域和私域中大量民生事务承接下来。与此同时,基层政府还采用支付“工资”、加强考核等措施引导村干部参与民生服务,使一些村级治理出现疑似行政化特征。但可以肯定的是,“行政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社区治理在党和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被提上议程。学界对社区治理的研究,聚焦于复合治理、治理创新、三社联动、治理转型四大主题,体现为四个特点:第一,社区治理话语全面取代社区建设话语;第二,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转向“结构-过程”视角;第三,从“社区行政化”的问题分析更多转向“多主体互动”的机制研究;第四,更加关注社区治理转型的条件分析。社区治理体系化,是社区治理的全面、系统的改革,包括理念价值、主体结构、微观行动等各领域的联动和集成,涉及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的制度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但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供需错配带来了产业供给结构失衡、价值链分工被固化、技术提升难度加大、对资源环境依赖较高和质量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同时,面临着近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削减、全球产业竞争加剧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趋紧等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制造业亟需通过驱动要素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和主导产业转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基于此,需要以推动供需匹配和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高质量的供需均衡体系、新动能
新一轮自贸试验区是在全球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的背景下设立的,肩负着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历史使命。但也面临着全球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自贸区探索进入深水区、改革创新力度放缓等困难和障碍。新一轮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应该更加注重便利化与自由化并重、贸易促进与产业发展并重、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并重、区内发展与区外联动并重以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并重。
同案异判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司法权威,降低了司法公信力,也影响了各种案例的实际可参考性。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操作层面的,也有制度系统层面的。消减同案异判症结,有诸多路径可供选择,其中重新认识和确立法官的功能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法官在裁判时,直面案件争议焦点,不做单一理由裁判;确立说理性回应裁判思维,在裁判文书中增加说理性回应;在统一区域裁判尺度的同时,建立由下而上的问题传导机制和由上而下的裁判思路发布机制;对社会的正义诉求和案件当事人的诉辩意见给予全面回应。
随着近代西学东渐,西方美学进入了中国学界,成为本土学术的一个热门领域。不同于在西方学界美学相对偏冷的情况,中国特定的政治和社会语境,使美学一直是一门“显学”。从王国维到蔡元培到朱光潜、宗白华,老一代美学家在译介和研究西方美学经典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改革开放以降,更多的西方美学经典被引入中国学界,成为本土美学知识建构的重要领域和有效资源。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争辩”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者和解构者之间的争辩,海德格尔前期从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哲学的角度来批评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主要以有限性和时间性反对黑格尔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中后期则直接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概念进行质疑,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成己”之说作为一种过渡,却反而暴露了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误解,同时表明他所运用的知性方法摆脱不了自身的悖论,从追问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而走向了“最后的神”。
虽然“后期谢林的黑格尔批评”已经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学界仍然存在着要么对这些批评充耳不闻,要么过于倚重谢林自己的观点,对黑格尔哲学做出片面裁决的情况。有鉴于此,本文围绕“哲学的开端问题”“概念与思想的混淆问题”“逻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问题”“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问题”这四个方面,重思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批评意见,并尝试阐述黑格尔的可能回应,借此呈现出两位伟大哲学家之间的一种可能的精神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