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落实三维目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学习结果,更要让学生主动发现、探求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式教学是落实三维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化学实验课教学。通过“金属化学性质”学习中对几个“意外”的妥善处理,把“意外”的课堂生成转化成三维目标的落实,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实验课;意外;三维目标;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65-02
随着教改的深入,探究式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虽然在其教学过程中比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有更多“意外”发生,但我们发现这些“意外”恰好能促进《课标》三维目标的落实。
一、由课堂设计中的“意外”落实学生的情感目标
教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生已经知道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又可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等,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他的金属是否也像铁、锌一样与氧气、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呢?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也一样呢?原因在那里?有无规律可循?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根据自己对金属的了解,以课本内容为依据,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对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可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已做过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的实验,也做过燃烧及灭火的实验,这些实验过程中都有一些新奇的现象出现,这些新奇的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趣味性。所以当教师提出让他们亲自到实验室去验证时,他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同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弄清金属具有的化学性质;设计验证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目的、用品、实验步骤。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让组长带头进行准备。
当学生按老师的第一步要求准备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展示实验设计情况,陈述每一项实验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目的是:一方面检验他们实验设计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对于设计中好的方面与其他同学共同借鉴,不足的地方让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异议和改进措施。在展示时“意外”出现了:有几个小组把金属与酸溶液反应后剩余物及时分离,把金属与其他金属可溶性化合物水溶液反应后的产物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都认真地设计到实验步骤中。当老师问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学生们说,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药品,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啊。噢,这不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吗!
二、由实验准备中的“意外”,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对实验在思想上理论上有所准备后,教师就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到两名学生到实验室协助老师进行仪器、药品的准备(观察效果,以后学生轮换),在进行药液配制时,“意外”出现了:有的学生没有按实验设计中用蒸馏水配制硫酸铜、氯化铁等可溶性的金属化合物的水溶液,而是用自来水来溶解,结果出现了浑浊现象。发现这种情况,教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让学生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原来他们不相信自来水溶解硫酸铜、氯化铁会出现浑浊现象,就想亲自验证一下。教师听到这儿,不但没有责怪,反而感到欣慰,因为这样做虽然浪费了一些药品,却有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由实验过程的“意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接下来老师就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一般而言,教师以为这时一切都可按设计进行,不会再有什么“意外”了。可“天有不测风云”,教师在巡视实验时发现学生出乎意料的胆大,又看到了“意外”:他们竟把家长的金首饰拿来在酒精灯上燃烧、放入酸溶液中检验是否与酸反应。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们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为学化学知识服务,又可帮家长鉴定首饰的真伪。(还好,是纯金首饰,没惹麻烦)。另外,学生在实验时也出现了“意外”:有的学生当把金属铜放入氯化铁溶液中时,铜竟然溶解了,溶液也由黄色变成了蓝绿色。这时学生马上对课本中金属活动顺序产生异议。因为他们认为金属铁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的活泼性比铜强,那么铜就不应该溶解在氯化铁溶液中。这时老师没有告诉他们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没有对他们产生的异议给予肯定,而是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条件,或上网查询、或问其他的化学教师、或查找有关化学资料、或到电器修理部访问,争取自己找出答案。第二天,他们当中的一些学生非常兴奋地向老师及其他同学讲述了自己获取答案的方式、过程及结论。当然教师非常高兴,肯定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自己、为人类的将来服务。通过这一特殊现象的出现,以及解惑、释疑的过程,又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于实验课教学中的“意外”,只要教师因势利导,把课堂生成的意外再顺其自然转化成教学的目标达成和落实,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结问题能力和善于思考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得《课标》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实验课;意外;三维目标;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65-02
随着教改的深入,探究式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虽然在其教学过程中比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有更多“意外”发生,但我们发现这些“意外”恰好能促进《课标》三维目标的落实。
一、由课堂设计中的“意外”落实学生的情感目标
教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生已经知道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又可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等,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他的金属是否也像铁、锌一样与氧气、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呢?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也一样呢?原因在那里?有无规律可循?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根据自己对金属的了解,以课本内容为依据,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对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可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已做过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的实验,也做过燃烧及灭火的实验,这些实验过程中都有一些新奇的现象出现,这些新奇的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趣味性。所以当教师提出让他们亲自到实验室去验证时,他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同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弄清金属具有的化学性质;设计验证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目的、用品、实验步骤。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让组长带头进行准备。
当学生按老师的第一步要求准备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展示实验设计情况,陈述每一项实验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目的是:一方面检验他们实验设计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对于设计中好的方面与其他同学共同借鉴,不足的地方让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异议和改进措施。在展示时“意外”出现了:有几个小组把金属与酸溶液反应后剩余物及时分离,把金属与其他金属可溶性化合物水溶液反应后的产物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都认真地设计到实验步骤中。当老师问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学生们说,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药品,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啊。噢,这不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吗!
二、由实验准备中的“意外”,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对实验在思想上理论上有所准备后,教师就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到两名学生到实验室协助老师进行仪器、药品的准备(观察效果,以后学生轮换),在进行药液配制时,“意外”出现了:有的学生没有按实验设计中用蒸馏水配制硫酸铜、氯化铁等可溶性的金属化合物的水溶液,而是用自来水来溶解,结果出现了浑浊现象。发现这种情况,教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让学生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原来他们不相信自来水溶解硫酸铜、氯化铁会出现浑浊现象,就想亲自验证一下。教师听到这儿,不但没有责怪,反而感到欣慰,因为这样做虽然浪费了一些药品,却有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由实验过程的“意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接下来老师就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一般而言,教师以为这时一切都可按设计进行,不会再有什么“意外”了。可“天有不测风云”,教师在巡视实验时发现学生出乎意料的胆大,又看到了“意外”:他们竟把家长的金首饰拿来在酒精灯上燃烧、放入酸溶液中检验是否与酸反应。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们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为学化学知识服务,又可帮家长鉴定首饰的真伪。(还好,是纯金首饰,没惹麻烦)。另外,学生在实验时也出现了“意外”:有的学生当把金属铜放入氯化铁溶液中时,铜竟然溶解了,溶液也由黄色变成了蓝绿色。这时学生马上对课本中金属活动顺序产生异议。因为他们认为金属铁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的活泼性比铜强,那么铜就不应该溶解在氯化铁溶液中。这时老师没有告诉他们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没有对他们产生的异议给予肯定,而是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条件,或上网查询、或问其他的化学教师、或查找有关化学资料、或到电器修理部访问,争取自己找出答案。第二天,他们当中的一些学生非常兴奋地向老师及其他同学讲述了自己获取答案的方式、过程及结论。当然教师非常高兴,肯定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自己、为人类的将来服务。通过这一特殊现象的出现,以及解惑、释疑的过程,又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于实验课教学中的“意外”,只要教师因势利导,把课堂生成的意外再顺其自然转化成教学的目标达成和落实,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结问题能力和善于思考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得《课标》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