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模拟在儿童创伤性肘内翻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ju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在儿童创伤性肘内翻畸形的术前手术设计以及手术治疗中的使用效果。

方法

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骨科收治26例创伤性肘内翻畸形患儿,其中男17例,女9例;左侧15例,右侧11例。年龄5岁3个月至13岁7个月,平均8岁4个月。术前患侧肘关节内翻角为12°~37°,平均21°。正常侧提携角为5°~20°,平均14°。通过三维CT检查患侧肘关节,将原始CT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运用专用工具进行术前模拟肱骨髁上外侧楔形截骨,观察模拟手术的效果。术中采用肘关节造影清楚显示肘关节的关节面,利用克氏针定位确定截骨平面和截骨角度,截骨后交叉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

结果

所有儿童的肘内翻畸形获得了良好的矫正。26例均获得随访14~60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疗效依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4.6%。最终随访时患侧提携角为4°~17°,平均12°。

结论

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可使术者了解合适的肱骨髁上截骨位置、截骨角度,可以指导实际的手术操作,能获得更好的术后矫形效果。术中肘关节造影有利于确定截骨的平面,有辅助手术操作的作用。

其他文献
先天性膈疝是新生儿危重症之一,因其合并严重肺发育不良,导致其病死率极高。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胚胎期维甲酸通路异常有关。多数患儿可以产前发现,并能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儿的预后进行评估。外科手术是抢救和治疗先天性膈疝的必要手段,目前主要分为开放和腔镜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中心开始开展腔镜手术。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金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产科或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为高胆组,同期收治的生理性黄疸或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取患儿全血DNA,经聚合酶链反
目的探讨微小RNA-16(microRNA-16,miR-16)对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肺泡上皮A549细胞,应用miR-16模拟物、模拟物阴性对照、抑制剂、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A549细胞,并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实验测定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6、SP-A、SP-B和SP-C
目的对胚胎进行羊膜腔注射腺病毒空白载体(Ad-eGFP),观察腺病毒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在显性脊柱裂胎鼠组织的荧光分布位置以及对显性脊柱裂胚胎神经元相关标记物的影响,筛选显性脊柱裂进行基因治疗的载体。方法运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显性脊柱裂胎鼠模型,于胚胎发育第15天(E15)向羊膜腔内注射适量Ad-eGFP,在胚胎发育第20天(E20)剖腹取出胎鼠,体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体表GFP荧光表达情况。取新鲜脊
嵌合体(chimera)指体内有来源于其他个体细胞群的个体,微嵌合体(microchimerism,Mc)指实体器官或血液循环中存在数量较少的非自体细胞,研究发现微嵌合体可能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胆道闭锁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严重的新生儿胆汁淤积性疾病,治疗上难度大,花费多,预后差。对病因的研究在基因、发育、毒物、病毒、免疫等方面均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