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急功近利的“镀金”者心态失调、知识不牢,回国后到处碰壁。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人才无法适应国内环境,流失海外,成为巨大的损失
新一轮出国的热潮再次升温。与国内日益严峻的竞争相比,海外优越的环境和遥远未知的机遇对中国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许多年轻的父母都在为他们还在读中学或初入大学的子女寻找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出路。同时,一些具有高学历的精英则因为学非所用、报酬不理想、用人体制存在问题等等原因,宁愿辞去有保障的公职,冒险出国闯天下。
匆忙的出国热带来的负面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镀金”者心态失调、知识不牢,回国后到处碰壁;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国外,酿成巨大的损失。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速成海归”碰壁
不可否认,对那些出国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在身边,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某种程度上,国外的教育体制也可能优于国内,比国内的传统教育更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对于有些尚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其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取向都尚未成熟,在出国“镀金”的过程中也往往容易迷失方向。
现实中,一些中学生出国求学后,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能顺利完成学业,反而虚掷了光阴;还有些留学生出于急功近利的愿望,希望尽快获得海外文凭后回国就业,但结果也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而目前国际教育环境中也有不少项目正迎合了中国教育市场的浮躁留学风。英国政府在五所大学率先推出“浓缩版”的大学教育,满足了许多人抱着降低学费投入又镀金两者兼得的心理。由于课程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操作也相当商业化,使得文凭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如同快餐化饮食影射的是营养不良的生活,“速成海归”们专业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工作经验,求职时屡屡受挫也就很自然了,除了一口或许流利的语言外,他们往往和“人才”很难搭上边儿。
一些低龄留学归来者,多数只有一个“国外知识贵族”的表象,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却动不动就嫌工作条件与国外相比有多大的差距,这样的人很难被工作单位欢迎,以至于现在一提到“海归”,很多用人单位的第一反应就是“华而不实”,退避三舍。一家企业人事经理就明确表示:“两年拿个本科文凭,一年拿个硕士文凭,这样的学习能有多大收获?与‘速成海归’相比,我们宁可招聘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有实习经验且英语流利的本土大学毕业生。”
海归的期望值比较高,自我定位不准确,他们预料之中的回国以后的高薪高职迟迟无法兑现。所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成归国的人,巨额经费只换来“NEET”生活。“NEET”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ning”的英文缩写,中文意思是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里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家人为生的青年人。
随着中国企业对待“海归”的观念越来越理性,“海归”必须调整好就业心态:自己究竟能够给企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VOLVO中国公司为例,“海归”所占比例就并不大,所处的职位既有高层管理者、工程师,也有市场销售人员、办公室助理文员。这些职位只是与年龄、经历有关,而与“海归”背景没有任何关系。
人际关系的桎梏
“海归”变“海待”,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海归”人才过剩。与60多万还在国外的留学人员相比,回国的23万多还只是一小部分,内地依然需要大量优秀“海归”,尤其是那些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总监张廷文表示,目前紧缺四类留学归国人才:一是发展知识经济所需的学科人才;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三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熟悉WTO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四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但问题是,真正的人才往往求之不得。大部分出国留学的人表示,心中的民族情感要高于个人得失。但国内论资排辈,讲人情的背景,无时不在限制个人才华抱负的施展发挥。繁琐的制度加上相比他国薄弱的科研条件使人如同带着镣铐跳舞,这种压抑的环境让人深感沉重。这也导致许多留学生归而复返。
美国移民局的一位高级官员表示:“在中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超出想像,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你有机会达成目标。”一位在纽约大学的留学人员表示,“如果成天应付这些事情,搞好‘关系’,哪有时间教书、搞研究?以后我也许会回国当客座教授,带几个学生。这样就不用应付那些难缠的‘关系’了,以及评职称论资排辈诸如此类的琐事”。
“绿卡”制实验
美国媒体承认:“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中国20年流失几十万学子精英,等于流失了好几个硅谷。
为争夺海外人才,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比如北京市政府今年5月发放留学人员工作“绿卡”。
北京市侨办透露,北京市政府从今年5月开始,实行留学人员工作寄住证办法,这项被称作是“北京绿卡”优惠条件的实施,是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所制订的,带有突破性进展的措施,解决大量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士回国创业所面临的居住生活和签证等各方面的问题。
根据北京市政府规定,留学人员获得工作寄住证后,可长期在北京居留,也可短期工作,已入籍的留学人员,凭申请到的“北京绿卡”即可享受到二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证,一年多次出入境签证的优惠,同时在购买住房汽车等方面,享受同北京市民同等的待遇,子女在办理当地入学转学上,不须交纳政府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凡有外国永久居留权或已加入外国籍的具有学士,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符合其基本条件。
据调查,现在海外留学的30多万人中,八成希望回国创业,其中六成把北京作为发展事业的首选地。三个月来,到北京市人事局咨询的留学生络绎不绝,到现在为止已有163人办理了工作寄住证,其中54人在京落户。北京市号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留学人才创业基地。几年来,北京市已经陆续建立了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望京创业园、空港创业园等高起点的创业基地,向留学人员企业提供专门的场地、政策、管理人员和优质服务,硬件软件要求过硬。
最早建立的海淀创业园现已初具规模,创业大厦投入使用的一、二期工程呈供不应求之势,有更多工程在积极规划筹备中。目前园内入驻的企业中,55%属电子信息领域,去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亿元,今年预计将达两亿元以上。
在其他省市,也像当年吸引港台商人一样,使用各种各样的特殊政策吸引留学生。
但是,人才的留用政策并不等于用人环境的根本改善——如若留学动机的盲目浮躁不变,用人体制的诸多弊端不变,那么对于海归们来说,重返国内就业,依然既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
新一轮出国的热潮再次升温。与国内日益严峻的竞争相比,海外优越的环境和遥远未知的机遇对中国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许多年轻的父母都在为他们还在读中学或初入大学的子女寻找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出路。同时,一些具有高学历的精英则因为学非所用、报酬不理想、用人体制存在问题等等原因,宁愿辞去有保障的公职,冒险出国闯天下。
匆忙的出国热带来的负面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镀金”者心态失调、知识不牢,回国后到处碰壁;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国外,酿成巨大的损失。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速成海归”碰壁
不可否认,对那些出国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在身边,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某种程度上,国外的教育体制也可能优于国内,比国内的传统教育更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对于有些尚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其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取向都尚未成熟,在出国“镀金”的过程中也往往容易迷失方向。
现实中,一些中学生出国求学后,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能顺利完成学业,反而虚掷了光阴;还有些留学生出于急功近利的愿望,希望尽快获得海外文凭后回国就业,但结果也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而目前国际教育环境中也有不少项目正迎合了中国教育市场的浮躁留学风。英国政府在五所大学率先推出“浓缩版”的大学教育,满足了许多人抱着降低学费投入又镀金两者兼得的心理。由于课程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操作也相当商业化,使得文凭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如同快餐化饮食影射的是营养不良的生活,“速成海归”们专业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工作经验,求职时屡屡受挫也就很自然了,除了一口或许流利的语言外,他们往往和“人才”很难搭上边儿。
一些低龄留学归来者,多数只有一个“国外知识贵族”的表象,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却动不动就嫌工作条件与国外相比有多大的差距,这样的人很难被工作单位欢迎,以至于现在一提到“海归”,很多用人单位的第一反应就是“华而不实”,退避三舍。一家企业人事经理就明确表示:“两年拿个本科文凭,一年拿个硕士文凭,这样的学习能有多大收获?与‘速成海归’相比,我们宁可招聘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有实习经验且英语流利的本土大学毕业生。”
海归的期望值比较高,自我定位不准确,他们预料之中的回国以后的高薪高职迟迟无法兑现。所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成归国的人,巨额经费只换来“NEET”生活。“NEET”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ning”的英文缩写,中文意思是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里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家人为生的青年人。
随着中国企业对待“海归”的观念越来越理性,“海归”必须调整好就业心态:自己究竟能够给企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VOLVO中国公司为例,“海归”所占比例就并不大,所处的职位既有高层管理者、工程师,也有市场销售人员、办公室助理文员。这些职位只是与年龄、经历有关,而与“海归”背景没有任何关系。
人际关系的桎梏
“海归”变“海待”,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海归”人才过剩。与60多万还在国外的留学人员相比,回国的23万多还只是一小部分,内地依然需要大量优秀“海归”,尤其是那些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总监张廷文表示,目前紧缺四类留学归国人才:一是发展知识经济所需的学科人才;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三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熟悉WTO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四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但问题是,真正的人才往往求之不得。大部分出国留学的人表示,心中的民族情感要高于个人得失。但国内论资排辈,讲人情的背景,无时不在限制个人才华抱负的施展发挥。繁琐的制度加上相比他国薄弱的科研条件使人如同带着镣铐跳舞,这种压抑的环境让人深感沉重。这也导致许多留学生归而复返。
美国移民局的一位高级官员表示:“在中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超出想像,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你有机会达成目标。”一位在纽约大学的留学人员表示,“如果成天应付这些事情,搞好‘关系’,哪有时间教书、搞研究?以后我也许会回国当客座教授,带几个学生。这样就不用应付那些难缠的‘关系’了,以及评职称论资排辈诸如此类的琐事”。
“绿卡”制实验
美国媒体承认:“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中国20年流失几十万学子精英,等于流失了好几个硅谷。
为争夺海外人才,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比如北京市政府今年5月发放留学人员工作“绿卡”。
北京市侨办透露,北京市政府从今年5月开始,实行留学人员工作寄住证办法,这项被称作是“北京绿卡”优惠条件的实施,是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所制订的,带有突破性进展的措施,解决大量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士回国创业所面临的居住生活和签证等各方面的问题。
根据北京市政府规定,留学人员获得工作寄住证后,可长期在北京居留,也可短期工作,已入籍的留学人员,凭申请到的“北京绿卡”即可享受到二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证,一年多次出入境签证的优惠,同时在购买住房汽车等方面,享受同北京市民同等的待遇,子女在办理当地入学转学上,不须交纳政府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凡有外国永久居留权或已加入外国籍的具有学士,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符合其基本条件。
据调查,现在海外留学的30多万人中,八成希望回国创业,其中六成把北京作为发展事业的首选地。三个月来,到北京市人事局咨询的留学生络绎不绝,到现在为止已有163人办理了工作寄住证,其中54人在京落户。北京市号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留学人才创业基地。几年来,北京市已经陆续建立了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望京创业园、空港创业园等高起点的创业基地,向留学人员企业提供专门的场地、政策、管理人员和优质服务,硬件软件要求过硬。
最早建立的海淀创业园现已初具规模,创业大厦投入使用的一、二期工程呈供不应求之势,有更多工程在积极规划筹备中。目前园内入驻的企业中,55%属电子信息领域,去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亿元,今年预计将达两亿元以上。
在其他省市,也像当年吸引港台商人一样,使用各种各样的特殊政策吸引留学生。
但是,人才的留用政策并不等于用人环境的根本改善——如若留学动机的盲目浮躁不变,用人体制的诸多弊端不变,那么对于海归们来说,重返国内就业,依然既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