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俄国实行了废除犹太少年征兵制、扩大犹太人居住权、改革犹太教育体系、允许犹太人担任政府公职等宽容政策,这不仅与西欧社会犹太人解放、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也受到俄国犹太人自身努力和亚历山大二世个人因素的影响。在宽容政策的感染和推动下,犹太人积极参与俄国社会生活,推动了俄罗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机 构】
:
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基金项目】
: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犹太启蒙运动研究”(项目号:2010815001)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俄国实行了废除犹太少年征兵制、扩大犹太人居住权、改革犹太教育体系、允许犹太人担任政府公职等宽容政策,这不仅与西欧社会犹太人解放、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也受到俄国犹太人自身努力和亚历山大二世个人因素的影响。在宽容政策的感染和推动下,犹太人积极参与俄国社会生活,推动了俄罗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其他文献
陈修园是清代一位杰出的医学理论家、医学教育家和技艺精湛的临床医家。他认为,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经典著作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医德上才能实现儒家的“仁术济世”、“活人活国”志向。他主张尊经而融众,重在学以致用。在语言体裁上,采取注文(说明)、按语(论说)、诗歌、诀等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逐句讲解法,分段讲解法、串解方法和诗歌方法等。他的医学教育思想是中医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十年研究成果展览",于1990年8月1日至11月30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宫西庑展出。在开幕式上,考古研究所所长徐苹芳致词说:"愿意通过这个展览向学术界汇报我们的研究工作,恳请各位先生们同志们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予以指导,我们热切地希望与中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他"代表考古所感谢曾经与我们合作的许多兄弟单位。在这个
<正> 西断梁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南部、第二松花江的支流梅河北岸的小丘陵上,地处下辽河、东辽河、第二松花江的中间地带。长期以来,吉林省南部地区一直工作较少,对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认识不甚清楚,以致于对邻近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目前已知的诸考古文化的分布、源流的研究难以深入。近几年来,我们在田野工作中注意到这个问题,有目的地在第二松花江的主要支流——辉发河流域进行了专题考古调查,并选择了西断梁山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达534平
<正> 李发林同志《汉碑偶识》(以下简称《偶识》),载《考古》1988年8期。此文多有发明,对学者有所裨益。但亦有可商之处,今述于下,以就正于方家。一、关于《杨孟文碑》(《石门颂》) 此碑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为颂扬司隶校尉杨孟文修整阁道(亦称栈道)的功绩而立的。碑中有云:"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艹積),万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案察中曹卓行"为句,《偶识》连下"造作石(艹積)"为读,误。《偶识》云:案察,谓案验也",不错;但谓"案察中曹
自以赛亚·伯林提倡价值多元主义并将其与自由主义结合之后,价值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便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伯林认为价值多元主义自然地证成自由的重要性;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坚持中立性原则,仍然遵循二者结合的思路。但格雷、凯克斯等人发现了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相容性,甚至主张多元主义必然否定自由主义。笔者认为,“多元主义反对自由主义”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而如果以一种更现实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不难发现自由主义是维护多元的最佳选择。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中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它对以统一性、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西方文化的既反对又坚持。而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第一,维特根斯坦的情感和理性的对立导致他的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第二,维特根斯坦所赋予的哲学功能与他所认定的哲学本性的背离使文化处于变与不变的两难境地;第三,维特根斯坦对共相、本质的实在论的和非实在论的双重理解,导致他对本质主义的既反对又坚持。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的内在矛盾实际上是他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
在当前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中,翻译、评介、批判西方政治哲学各流派的基本思想是当前政治哲学研究的主流。王岩教授等著的《批判与启示: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流派研究》不是满足于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简单批判与汲取,而是立足于时代与实践,从理论深层与历史发展维度全方位把握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的演进路径、内在本质、理论框架、思想精华及其理论困境与实践缺陷,其研究目的是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从而使该书具有深沉的理论底蕴与历史向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今西方强势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交锋中,该书实
第一部分通过对宗教作为身分标识、政治需要媒介、动员工具、社会控制力量的阐释,以及散居民与超国家主义的观察,分析了宗教和暴力冲突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分别从“青年膨胀”理论、地缘政治、宗教与文化、新的战争经济等方面,分析了过去几十年中最重要、最激烈的宗教冲突——基地组织运动。结尾部分探讨了国家机关与宗教组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既是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及维护和平的力量,又是一种可资利用的煽动资源,它有可能被暴力目的所操纵。本文通过存在、生成和归属等宗教体验和影射的三大范畴,从精神和政治(制度)两个层面,分析和平、冲突与宗教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从事宗教社区的和平与冲突预防工作。
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缘起于反基督教化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实际是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教育权过程的一个步骤。本文通过金女大在这一运动中的起落沉浮,分析现代中国的教育权概念的建构、确立和向思想领域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