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菱“其叶支散,故字从支”,因此也叫芰,又因其“其角菱峭,故谓之菱”,而俗称之为“菱角”。菱角为菱科菱属,是一种浮生于水面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池塘泥沼之中,夏末开花,花单生于叶腋,白或淡红色。菱花受粉后,没入水中,长成果实,即我们常吃的菱角。
菱角秋季成熟,可作水果生食,亦可煮熟食用,其嫩莖可作蔬菜炒食,菱角还可入药,因此被人们称作“水中佳果”“水面庄稼”“水上粮食”“水上药物”。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咏菱诗篇。明代张元凯的一首《采菱词》,描绘了动人的采菱情景,词云:“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鸳鸯与厓騑,对对浮清川。采菱白晰郎,荡桨后复前。偶逢西家妹,隔浦来采莲。娇容入花乱,素腕随荇牵。要住语绸缪,风动裙带偏。采采忘采角,但采叶在船。赠我双莲子,庶几不空还。”
我国菱角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长江流域以南诸省,浙江地区3 000年前已有菱角,河北省的白洋淀也有大量的野生菱角,《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种芰法”。菱角种类较多,从来源区分,主要有野生和栽培两种;按角的形状分有四角菱、三角菱、二角菱和圆角菱;按色泽的不同,又可分为青菱、红菱、紫菱等。菱角尤以嘉兴南湖的无角菱、大弯菱,苏南的馄饨菱、和尚菱和山红菱最为著名。
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精心选择和培育,菱角已经逐步由野生变为种植,多数也由原来四角变为两角,而两角又逐步退化变小,有些甚至变成了无角,且个头增大,果肉增重,皮层变薄,品质更好,著名的浙江“南湖无角菱”就是其中之一。南湖无角菱通身青翠、无角、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胜于其他品种,被誉为“菱中佳品”。传说,乾隆游南湖时,见到烟雨风光,又闻采菱女的歌声,被那“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 的情景所陶醉,便下令呈上南湖菱品尝。不料,菱角刺破了皇帝的嘴唇,乾隆龙颜不悦,脱口道:“小青菱无角岂不美哉!”谁知金口一开,第二年南湖菱竟然没了那尖尖的剌角,变成了无角菱。
关于南湖菱无角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南湖地处长江和钱塘江之间,背靠太湖,面朝大海,且有大运河带来的北方水。在多种水源混杂的影响下,使得南湖菱在开花时,萼冠之间的胶质层松软,最后脱落,成为无角菱。而一般情况下,萼冠不会脱落并最终形成菱角的“角”。
无论有角还是无角,菱角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喜欢食用的营养佳品,民间还流传有吃菱角的绕口令:“吃菱角,剥菱壳,菱壳丢在北壁角;不吃菱角不剥壳,菱壳不丢北壁角。”关于菱的功用,古人早有详细论述。李时珍曰:“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嫩时剥食甘美,老则蒸煮食之,野人暴乾收和米为饭、为粥、为糕、为果,皆可代粮,其茎亦可暴乾收和米做饭,以度荒歉,盖泽农有利之物也。家菱种于陂塘,叶实俱大,角而脆……嫩时剥食,皮脆肉美,盖佳果也。”古人对菱的观察、记述,与我们今天的认识非常接近。
据测定,菱肉中含淀粉24%,脂肪1%,蛋白质7.2%,以及大量的钙、磷、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谷甾醇、麦角甾四烯、鞣质等物质,是营养比较丰富的蔬食。新鲜的菱角可作水果吃,也可煮熟作零食,还可加工制成糕点、酿酒、酿醋、制糖。如“南湖无角菱”,将它风干再加工制作,即成驰名中外的茶点“白糖风菱”。
菱肉入馔则别有风味,用菱肉挂糊、油炸、淋汁做成的“荔枝菱角”,味似鲜荔枝,酸中透甜,佐酒下饭皆宜,是云南颇具特色的素馔。“酱爆嫩菱童子鸡”“笋菇红菱粉丝”“嫩菱爆鸡丁”“香菇红菱炖豆腐”,口感皆清香、鲜爽、味美,是江南一带餐桌上的应时佳馔。菱角与草菇相配,经烧炒后,还可以制成红白相映,柔嫩鲜香,爽滑润口的“菱米兰花”。
菱角还是一味良药,其果肉、茎叶、果柄、果皮均可入药。入药以野生菱角为佳。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菱熟者甘平,充饥代谷。亦可澄粉,补气厚肠胃。”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菱角“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据《食疗本草》载“菱入药解酒毒、利尿通乳。菱肉粉碎,加水滤出澄粉,食之有补中益气功效;菱茎炒食不但清香可口,还可防治胃溃疡,治头面疮毒、醒酒,也利于食欲不振者”。中医认为,菱角性味甘凉、无毒,生食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益气健脾,利尿通乳。古人把菱角列为食疗补养佳品,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百病,且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的作用。食菱角可增加饱腹感,不易堆积脂肪,很适合单纯性肥胖症者在减肥期间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菱角性凉,且生长在水中,外壳易受到姜片虫的侵染,所以菱角最好煮熟食用。生食则一定要将其洗净,用80℃的热水烫泡3~5分钟,再剥皮食用,而且不宜过量。再者,菱角甘甜性寒,故多食易引起消化不良,且有腹胀之弊,胃寒脾弱者不宜食用过多。
亦果亦菜品种多
菱角秋季成熟,可作水果生食,亦可煮熟食用,其嫩莖可作蔬菜炒食,菱角还可入药,因此被人们称作“水中佳果”“水面庄稼”“水上粮食”“水上药物”。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咏菱诗篇。明代张元凯的一首《采菱词》,描绘了动人的采菱情景,词云:“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鸳鸯与厓騑,对对浮清川。采菱白晰郎,荡桨后复前。偶逢西家妹,隔浦来采莲。娇容入花乱,素腕随荇牵。要住语绸缪,风动裙带偏。采采忘采角,但采叶在船。赠我双莲子,庶几不空还。”
我国菱角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长江流域以南诸省,浙江地区3 000年前已有菱角,河北省的白洋淀也有大量的野生菱角,《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种芰法”。菱角种类较多,从来源区分,主要有野生和栽培两种;按角的形状分有四角菱、三角菱、二角菱和圆角菱;按色泽的不同,又可分为青菱、红菱、紫菱等。菱角尤以嘉兴南湖的无角菱、大弯菱,苏南的馄饨菱、和尚菱和山红菱最为著名。
菱角无“角”品质优
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精心选择和培育,菱角已经逐步由野生变为种植,多数也由原来四角变为两角,而两角又逐步退化变小,有些甚至变成了无角,且个头增大,果肉增重,皮层变薄,品质更好,著名的浙江“南湖无角菱”就是其中之一。南湖无角菱通身青翠、无角、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胜于其他品种,被誉为“菱中佳品”。传说,乾隆游南湖时,见到烟雨风光,又闻采菱女的歌声,被那“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 的情景所陶醉,便下令呈上南湖菱品尝。不料,菱角刺破了皇帝的嘴唇,乾隆龙颜不悦,脱口道:“小青菱无角岂不美哉!”谁知金口一开,第二年南湖菱竟然没了那尖尖的剌角,变成了无角菱。
关于南湖菱无角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南湖地处长江和钱塘江之间,背靠太湖,面朝大海,且有大运河带来的北方水。在多种水源混杂的影响下,使得南湖菱在开花时,萼冠之间的胶质层松软,最后脱落,成为无角菱。而一般情况下,萼冠不会脱落并最终形成菱角的“角”。
药食两用营养高
无论有角还是无角,菱角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喜欢食用的营养佳品,民间还流传有吃菱角的绕口令:“吃菱角,剥菱壳,菱壳丢在北壁角;不吃菱角不剥壳,菱壳不丢北壁角。”关于菱的功用,古人早有详细论述。李时珍曰:“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嫩时剥食甘美,老则蒸煮食之,野人暴乾收和米为饭、为粥、为糕、为果,皆可代粮,其茎亦可暴乾收和米做饭,以度荒歉,盖泽农有利之物也。家菱种于陂塘,叶实俱大,角而脆……嫩时剥食,皮脆肉美,盖佳果也。”古人对菱的观察、记述,与我们今天的认识非常接近。
据测定,菱肉中含淀粉24%,脂肪1%,蛋白质7.2%,以及大量的钙、磷、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谷甾醇、麦角甾四烯、鞣质等物质,是营养比较丰富的蔬食。新鲜的菱角可作水果吃,也可煮熟作零食,还可加工制成糕点、酿酒、酿醋、制糖。如“南湖无角菱”,将它风干再加工制作,即成驰名中外的茶点“白糖风菱”。
菱肉入馔则别有风味,用菱肉挂糊、油炸、淋汁做成的“荔枝菱角”,味似鲜荔枝,酸中透甜,佐酒下饭皆宜,是云南颇具特色的素馔。“酱爆嫩菱童子鸡”“笋菇红菱粉丝”“嫩菱爆鸡丁”“香菇红菱炖豆腐”,口感皆清香、鲜爽、味美,是江南一带餐桌上的应时佳馔。菱角与草菇相配,经烧炒后,还可以制成红白相映,柔嫩鲜香,爽滑润口的“菱米兰花”。
菱角还是一味良药,其果肉、茎叶、果柄、果皮均可入药。入药以野生菱角为佳。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菱熟者甘平,充饥代谷。亦可澄粉,补气厚肠胃。”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菱角“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据《食疗本草》载“菱入药解酒毒、利尿通乳。菱肉粉碎,加水滤出澄粉,食之有补中益气功效;菱茎炒食不但清香可口,还可防治胃溃疡,治头面疮毒、醒酒,也利于食欲不振者”。中医认为,菱角性味甘凉、无毒,生食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益气健脾,利尿通乳。古人把菱角列为食疗补养佳品,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百病,且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的作用。食菱角可增加饱腹感,不易堆积脂肪,很适合单纯性肥胖症者在减肥期间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菱角性凉,且生长在水中,外壳易受到姜片虫的侵染,所以菱角最好煮熟食用。生食则一定要将其洗净,用80℃的热水烫泡3~5分钟,再剥皮食用,而且不宜过量。再者,菱角甘甜性寒,故多食易引起消化不良,且有腹胀之弊,胃寒脾弱者不宜食用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