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体检中被发现肺部有“小结节”的人很多。通常,体检医生会建议这些病人去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结节的性质。什么是肺部“小结节”,如何判断肺部“小结节”的性质?听听专家怎么说。
生活实例
中年男性,6年前胸部CT检查发现肺部结节。当时,他曾经为选择手术切除还是随访观察而犹豫不决,经我会诊和全面评估后,建议其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肺癌,至今无复发转移。术后5周年时,他曾给我打过一个电话,说:“白教授,感谢你的准确诊断,并给予我正确的治疗建议,使我能够彻底康复,活着真好啊!”
点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可使病人有较长的生存期。有报道称,早期肺癌存活十年以上者,可达80%以上。
中年男性,无吸烟史,2年前单位体检时,X线胸片正常,但8个月后出现头痛,经磁共振(MRI)检查发现颅内转移性肿瘤。胸部CT检查发现,肺癌位于心脏后。
点评:X线胸片体检可能漏诊早期肺癌,尤其是小病灶,以及被正常组织遮盖(如心脏后)的病灶。
老年女性,X线胸部发现肺部有小结节,行胸部CT检查仍无法确诊。为明确诊断,我们建议其做一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但家属考虑到病人年龄较大,迟迟不愿做检查。一年后,老太太出现咯血症状,最终被确诊为肺癌,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点评:气管镜检查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定性。医生不仅可以在镜下观察气管、支气管腔内有无异常,还可采样进行病原或病理检查,明确病灶性质。若胸部CT检查提示病灶恶性的可能性很大,应尽早做气管镜检查,以免错失治疗良机。
正常肺组织主要为含空气的肺泡,影像学(胸部X线,CT或者PET/CT)表现为低密度、均匀的含气结构。如果其中发现不含气的高密度阴影,即为肺部小结节。目前认为,直径在3厘米以内的病变可认定为结节病变。
哪些原因会引起肺部小结节?
引起肺部小结节原因很多,主要分为良性肺结节和恶性肿瘤两类。良性肺结节多发于年轻人和非吸烟人群中,主要包括感染或非感染性肉芽肿,以及良性肿瘤,如错构瘤、血管损伤等。在良性肺结节中,感染性肉芽肿占90%。感染性因素随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最主要的是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和结核菌感染。 恶性肿瘤结节通常具有一些明确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史、结节大小及既往史。年龄是很多研究者确认的危险因素,45岁以上者,年龄越大,罹患肺部恶性结节的风险越高。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鳞癌和小细胞癌。肺癌的发生率与吸烟时间及每天的吸烟数量成正比。普通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0倍,过度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0倍。结节的大小也与其恶性风险呈正相关,肺结节的体积越大,恶性率越高。另外,若肺外器官有恶性肿瘤,肺结节的恶性率也会大大增加。
发现肺部小结节后怎么办?
正确的做法是明确诊断,恰当治疗。为达到这一目的,我提出了“3 2”式诊断法。
“3”为三步检查法。第一步为询问病史。病人应向医生详细汇报年龄、吸烟史、被动吸烟史,以及有无发热、咳嗽、咯痰,用过何种药物等,这些信息均有助于鉴别诊断。第二步为无创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主要看浅表淋巴结,特别是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肿大。实验室检查包括: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以及结核和真菌的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PET/CT、磁共振(MRI)等,不但可为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还可协助评估病变的范围。PET/CT不仅有助于无创性鉴别良恶性结节,还可为选择哪个病灶进行有创检查提供重要参考意见,堪称“功能导向活检”。第三步为有创检查:即通过浅表淋巴结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超声或CT引导经胸壁活检,可进行病理和分子病理诊断。
“2”为两个备用方案。经上述三步检查法不能确诊的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和随访观察两个备用方案。
不能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肺肿瘤者,可考虑手术切除,但存在过度治疗的风险。尽管手术切除是根治早期恶性结节的最好手段,但如果将良性结节误当作恶性结节而进行手术切除,则会给病人带来一定危害。具体是否选择手术切除,须根据影像学表现、手术风险评估,以及病人个人意愿而定。
密切随访并不是“上策”,只有三步检查法不能确诊、也不适合手术切除者,才考虑随访。决定随访频率的关键因素包括:手术可能性、结节大小和肺癌风险。
对于没有肺癌危险因素而有可能手术的病人而言,CT随访的频率为:①结节≤4毫米,酌情随访;②结节>4毫米,但≤8毫米,6个月内重新评估,如果没有变化,半年后酌情再随访;③结节>8毫米,3、6、12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有一个或多个肺癌危险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等)而有可能手术的病人,CT随访的频率为:①结节≤4毫米,酌情随访;②结节>4毫米,但<6毫米,6、12个月内随访一次,如果没有变化,以后每年随访一次;③结节≥6毫米,但≤8毫米,3~6个月内随访一次,9~12个月内再随访一次,如果没有变化,以后每年随访一次;④ 结节>8毫米,3、6、12、24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传统推荐的随访最长期限为2年,然而对于某些病变,可能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于一些特殊病例,随访时间需要延长至数年,特别是有肺癌家族史的病人。
发现肺部小结节,别陷入误区
1.心理上不能正确对待
在发现肺结节后,病人的心理状态可分淡定、过度惊慌和过度马虎三种。后两种均是不可取的,过度惊慌会影响生理和免疫功能,诱发器质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过度马虎会延误诊断,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这时候,医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医学知识教育,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2.未遵医嘱做检查
三步检查法对正确诊断非常重要,但如果不能恰当应用,则会直接影响到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比如,病人没有提供准确的病史和吸烟史;体检不详细,遗漏肿大的浅表淋巴结;不重视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有痰血时没有做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或者留痰质量不合格造成假阴性结果;没有恰当选择有创检查技术,如纤维支气管镜等。有经验的医生会为病人设计最佳检查方案,病人应遵医嘱执行,以免走弯路。
3. 随访频率不科学
有些病人在随访过程中,往往没有严格遵循科学的随访频率,甚至放任自流,直至发展至晚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才想起随访检查。为避免这种状况,病人应坚持定期随访。 另外还有一个误区是随访时间过短。有人认为,大多数肺部结节若在3年的随访期未发现生长迹象,可以中止随访。不过笔者认为,既然医学界对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体检已达成共识,那么对有肺结节病人而言,随访三年后便“放任自流”,未必科学。这些人更应该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检查,既是随访,又是体检。
生活实例
中年男性,6年前胸部CT检查发现肺部结节。当时,他曾经为选择手术切除还是随访观察而犹豫不决,经我会诊和全面评估后,建议其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肺癌,至今无复发转移。术后5周年时,他曾给我打过一个电话,说:“白教授,感谢你的准确诊断,并给予我正确的治疗建议,使我能够彻底康复,活着真好啊!”
点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可使病人有较长的生存期。有报道称,早期肺癌存活十年以上者,可达80%以上。
中年男性,无吸烟史,2年前单位体检时,X线胸片正常,但8个月后出现头痛,经磁共振(MRI)检查发现颅内转移性肿瘤。胸部CT检查发现,肺癌位于心脏后。
点评:X线胸片体检可能漏诊早期肺癌,尤其是小病灶,以及被正常组织遮盖(如心脏后)的病灶。
老年女性,X线胸部发现肺部有小结节,行胸部CT检查仍无法确诊。为明确诊断,我们建议其做一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但家属考虑到病人年龄较大,迟迟不愿做检查。一年后,老太太出现咯血症状,最终被确诊为肺癌,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点评:气管镜检查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定性。医生不仅可以在镜下观察气管、支气管腔内有无异常,还可采样进行病原或病理检查,明确病灶性质。若胸部CT检查提示病灶恶性的可能性很大,应尽早做气管镜检查,以免错失治疗良机。
正常肺组织主要为含空气的肺泡,影像学(胸部X线,CT或者PET/CT)表现为低密度、均匀的含气结构。如果其中发现不含气的高密度阴影,即为肺部小结节。目前认为,直径在3厘米以内的病变可认定为结节病变。
哪些原因会引起肺部小结节?
引起肺部小结节原因很多,主要分为良性肺结节和恶性肿瘤两类。良性肺结节多发于年轻人和非吸烟人群中,主要包括感染或非感染性肉芽肿,以及良性肿瘤,如错构瘤、血管损伤等。在良性肺结节中,感染性肉芽肿占90%。感染性因素随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最主要的是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和结核菌感染。 恶性肿瘤结节通常具有一些明确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史、结节大小及既往史。年龄是很多研究者确认的危险因素,45岁以上者,年龄越大,罹患肺部恶性结节的风险越高。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鳞癌和小细胞癌。肺癌的发生率与吸烟时间及每天的吸烟数量成正比。普通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0倍,过度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0倍。结节的大小也与其恶性风险呈正相关,肺结节的体积越大,恶性率越高。另外,若肺外器官有恶性肿瘤,肺结节的恶性率也会大大增加。
发现肺部小结节后怎么办?
正确的做法是明确诊断,恰当治疗。为达到这一目的,我提出了“3 2”式诊断法。
“3”为三步检查法。第一步为询问病史。病人应向医生详细汇报年龄、吸烟史、被动吸烟史,以及有无发热、咳嗽、咯痰,用过何种药物等,这些信息均有助于鉴别诊断。第二步为无创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主要看浅表淋巴结,特别是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肿大。实验室检查包括: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以及结核和真菌的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PET/CT、磁共振(MRI)等,不但可为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还可协助评估病变的范围。PET/CT不仅有助于无创性鉴别良恶性结节,还可为选择哪个病灶进行有创检查提供重要参考意见,堪称“功能导向活检”。第三步为有创检查:即通过浅表淋巴结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超声或CT引导经胸壁活检,可进行病理和分子病理诊断。
“2”为两个备用方案。经上述三步检查法不能确诊的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和随访观察两个备用方案。
不能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肺肿瘤者,可考虑手术切除,但存在过度治疗的风险。尽管手术切除是根治早期恶性结节的最好手段,但如果将良性结节误当作恶性结节而进行手术切除,则会给病人带来一定危害。具体是否选择手术切除,须根据影像学表现、手术风险评估,以及病人个人意愿而定。
密切随访并不是“上策”,只有三步检查法不能确诊、也不适合手术切除者,才考虑随访。决定随访频率的关键因素包括:手术可能性、结节大小和肺癌风险。
对于没有肺癌危险因素而有可能手术的病人而言,CT随访的频率为:①结节≤4毫米,酌情随访;②结节>4毫米,但≤8毫米,6个月内重新评估,如果没有变化,半年后酌情再随访;③结节>8毫米,3、6、12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有一个或多个肺癌危险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等)而有可能手术的病人,CT随访的频率为:①结节≤4毫米,酌情随访;②结节>4毫米,但<6毫米,6、12个月内随访一次,如果没有变化,以后每年随访一次;③结节≥6毫米,但≤8毫米,3~6个月内随访一次,9~12个月内再随访一次,如果没有变化,以后每年随访一次;④ 结节>8毫米,3、6、12、24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传统推荐的随访最长期限为2年,然而对于某些病变,可能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于一些特殊病例,随访时间需要延长至数年,特别是有肺癌家族史的病人。
发现肺部小结节,别陷入误区
1.心理上不能正确对待
在发现肺结节后,病人的心理状态可分淡定、过度惊慌和过度马虎三种。后两种均是不可取的,过度惊慌会影响生理和免疫功能,诱发器质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过度马虎会延误诊断,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这时候,医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医学知识教育,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2.未遵医嘱做检查
三步检查法对正确诊断非常重要,但如果不能恰当应用,则会直接影响到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比如,病人没有提供准确的病史和吸烟史;体检不详细,遗漏肿大的浅表淋巴结;不重视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有痰血时没有做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或者留痰质量不合格造成假阴性结果;没有恰当选择有创检查技术,如纤维支气管镜等。有经验的医生会为病人设计最佳检查方案,病人应遵医嘱执行,以免走弯路。
3. 随访频率不科学
有些病人在随访过程中,往往没有严格遵循科学的随访频率,甚至放任自流,直至发展至晚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才想起随访检查。为避免这种状况,病人应坚持定期随访。 另外还有一个误区是随访时间过短。有人认为,大多数肺部结节若在3年的随访期未发现生长迹象,可以中止随访。不过笔者认为,既然医学界对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体检已达成共识,那么对有肺结节病人而言,随访三年后便“放任自流”,未必科学。这些人更应该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检查,既是随访,又是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