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新动向走向实践的法律方法(笔谈)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2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约主持人: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苏晓宏教授
  主持人简介:苏晓宏,男,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与判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司法考试评卷专家组组长,《法学》月刊审稿专家,曾兼任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长宁区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法理学、法律解释学、国际关系与国际司法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出版专著有《法理学基本问题》(获“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优秀作品奖”)、《法理学通论》、《法理学原理》、《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司法解释立法化问题研究》等,主编和合著的有《检察职能的现代化转型》、《法律运行中的自由裁量》、《法治的向度与文化视域》、《法律原理与技术》、《法律与文学研究》、《符合国情的政体选择》、《法理學专论》、《法理学教程》、《法理学》、《法理学导论》等,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并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
  主持人话语:当今天的法律方法越来越成为一种“屠龙术”时,法律方法就丧失了它宝贵的实践品格。法律方法要从实践中得来,而不是靠臆想推测;法律方法要回应实践、指导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法律方法的研究当然既可能是实证的研究,也可能是规范的研究,但是都不应脱离司法实践。
  法律方法面向实践的一个很好的路径就是将法律方法的研究与具体的案例类型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法律方法的研究具有了针对性,不至于无的放矢、自说自话;另一方面,司法实践也可以从这种针对性的讨论中获得启发、吸收营养。
  以下这组笔谈的几篇文章就是这种研究思路的一个尝试。苏晓宏的文章从司法实践出发,开创性地提出法律解释与法律解释的证立之间的分野,试图借着廓清法律解释理论的谬误来驱散笼罩于司法实践之上的解释学迷雾。唐丰鹤的文章试图将法律方法与疑难案件的具体类型相结合,不仅探讨了长久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的规则上疑难案件,而且试图将法律方法的注意力吸引到事实上的疑难案件中来。陶婷的文章结合法律方法论述错案的发生机制,并顺理成章地开出从法律方法的角度来减少错案的药方。韩振文的文章则通过对“8号指导性案例”中裁决理由的考察,以此来了解、透视法律论证在司法裁决中的具体展开过程。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6-0077-19
其他文献
摘 要:把经典性的小说改编为话剧,是近年来中国话剧一种比较流行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话剧剧本创作队伍的匮乏和小说改编为影视艺术的成功示范。小说与话剧的文本转换改变了固有的观演关系,并且成为小剧场话剧实验革新的一种手段。在文本转换过程中,话剧的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一种现代性的表达,即个性化的批判精神和有容乃大的戏剧品格。  关键词:新世纪话剧;文本转换;现代性;戏剧品格  作者简
在太湖边听雨  如果我不是枕在水上  这秋雨,到底  应该发出怎样嘹亮的鼾声  才能将这个不眠之夜  切割得支离破碎  而太湖是绝切不碎的  从湖州到苏州,一路逶迤  我以一滴雨为圆心  做往复式圆周运动  芦花是七桅船的切线  肥皂剧洗出的眼泪  滴不进咫尺之遥的太湖  江南滴滴答答的脚步  是这个清晨淡雅无边的美味  在浩淼的烟波处出没  太湖三白:白鱼白虾和银鱼  那香鲜,翠生生的红菱  踩
一、文献学如何成为文学——在辑佚校订范式之外  在宋至民国历代学者的工作基础上,先唐文献整理已形成了极其稳固的范式,有一套完善的处理规则与方法。但也正因为如此,文献学成为惯性最强的领域,我们往往遵循着前辈定下的法则,而很少追问文献整理与文学研究之间还有哪些需要随着理解深入而转型的层面。传统的辑佚校勘之学,重点在于搜罗排比资料、辨析文字异同,择其善者而从之,整理定本与校记。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范式中
摘 要:当代中国对巴赫金文论的接受凸显出三大特点:其一,基于多语种、多学科的参与,已形成巨大的覆盖面;其二,源于文学理论建构与文学批评实践之有效结合,已产生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三,缘于既能与当代国外各种文论思潮学派理论资源相对接,又能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现实需求相应和,已生成富有弹性的参与性与富有潜能的生产力。对巴赫金文论的接受堪称外国文论中国化实践中的一个成果相当丰硕、内涵十分丰富的案例。  关键
初看之下,《拉克斯》在柏拉图全部对话作品里算不得讨人喜欢。和《卡尔米德》、《吕西斯》和《普罗塔戈拉》等苏格拉底式的辩难(aporia)对话一样,《拉克斯》的结论在表面上“破而未立”:在这场论及青年教育和勇敢美德是什么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辩难了雅典名将官拉克斯和尼喀阿斯各自对勇敢的定义,但他最后声称:“我们都还没找到勇敢是什么。”(199e)①通过辩难拉克斯和尼喀阿斯各自对勇敢美德的意见,苏格拉底辩难
尤今原名谭幼今,出生在马来西亚怡保,父亲是位抗日英雄,她的文学爱好得自家中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藏书。看她著作等身,一般人会想,她肯定是吃饱了饭没有别的事做,专以煮字为业。不然,她从踏入社会,始终是工作繁忙、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上班族。从国家图书馆职员、报纸外勤记者,到踏入教育界成了华文老师,工作和写作,都是她的所爱。她还是位贤妻良母,是出得厅堂进得厨房的典型好女人。  对尤今来说,旅行是她重要的生活
摘 要:法律规定遗嘱形式旨在确保遗嘱为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遗嘱形式符合法律规定为遗嘱有效的前提。形式有瑕疵的遗嘱是否有效,应依其瑕疵是否能影响判定遗嘱为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而定。法律对不同形式遗嘱的要求不同,形式瑕疵的表现不同,形式瑕疵对遗嘱效力的影响也不同。  关键词:遗嘱形式;遗嘱形式瑕疵;遗嘱效力;遗嘱继承  作者简介:郭明瑞,男,山东大学法学院、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商法
摘 要:郭熙先生为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规范冲突问题而提出的“当地化”理论值得商榷:一、“当地化”概念模糊不清,易致误解,不便操作;二、“当地化”导致取消教学标准,会扩大各地华语的歧异;三、“当地化”会导致教学效果“局限语码化”;四、“当地化”与科学的、统一的语言教学和评估体系相冲突,不利于汉语国际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华文教学“当地化”的主张不宜实行。汉语国际教育应该树立的基本理念是“中国立场、华夏
文章意思  作为一个现代语词,“作文”二字就是练习写文章的意思。  练习是一种手段,必须有目的,而且最好是明确的目的。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不得不写作文,目的是在升学考试拿高分、进名校。这个目的相当明确,可是人人没把握,老古人早说了:“不愿文章高天下,但愿文章中试官。”谁知道批改作文的试官是怎么看待一篇文章的好坏呢?于是,原本明确的目的变得模糊,练习写文章多少带有试运气的成分,这也是老古人面对考试结果
刺青少女  差点崩溃的时刻  像是琥珀  突然被永远定格  变成了少女的刺青  刺在一处  不复见的结界  那是  峻岭上的松针  越刺越缥缈越稀薄  那是  岩层底的金脉  幽暗中兀自绵延不绝  那也是  水鸟  渗下一滴透彻的泪  与混浊的河水道别  因爱美而体无  完肤  徒留血迹  穿越密林和荒野  浓雾中离去  身上有精灵和萤火虫的聚集  那种刺青  本不在诗歌和地图之中  微神似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