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如马蒂斯所说,是艺术主宰了他的生命。从21岁拿起画笔的到生命的终结,他一直坚持着艺术创作。但艺术巨匠马蒂斯也有灵感枯竭的时刻,在缺乏灵感时他便从文学中摄取养分,获得精神慰藉并为文学作品制作插画。马蒂斯的艺术离不开文学,2020年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马蒂斯:如一本小说》就是对马蒂斯艺术生涯中鲜为人知的书籍插画的探索与回顾。梳理马蒂斯制作书籍插画的历程与其中包含的艺术思想,可以揭示马蒂斯书籍插画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马蒂斯;书籍插画;艺术理念
一、马蒂斯书籍插画创作历程
出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一个中产家庭的亨利·马蒂斯,10岁时,在圣康丹镇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18岁时,他前往巴黎学习法律。在巴黎读书期间,马蒂斯阅读了许多文学类书籍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办事员。这是一个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内容的工作,雇主要求他抄写大量的存档资料,但这些资料一般是无人去查阅的,于是马蒂斯开始抄写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故事来填满这些枯燥的书写纸。由此可知在21岁患病之前,马蒂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学修养。
正是马蒂斯良好的文学修养让他可以依据文学进行艺术创作并使作品时具独特性。如1904年他创作的《宁静、奢华、愉悦》,这幅画绝对是他艺术生涯中的璀璨之作。《宁静、奢华、愉悦》是马蒂斯受到波德莱尔诗歌《西苔岛之游》中的“在那里,一切如此美丽而秩序井然,豪华、宁静,充满欢乐”启发进行的艺术创作[1]。虽然诗中描绘的是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室内场景,而马蒂斯所绘的却是一群裸女在南方的一个海滩上无忧无虑地消磨时间。
艺术大师马蒂斯也面临过灵感枯竭的阶段,他认为“伟大的灵感来源是诗意的”,在灵感欠缺时他便转向了文学的怀抱,从中吸取养分来进行艺术创作。20世纪30年代马蒂斯开始创作书籍插画,第一次尝试是1930至1932年给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歌集做插画,他每天清晨阅读马拉美的诗歌,愉快地阅读完马拉美的诗歌后才开始思考插画的样式。1935年他给意识流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制作插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蒂斯的书籍插画活动逐渐变多,如1936年他给法国作家亨利·德·蒙泰朗改编的神话《帕西法埃》制作插画,并与亨利·德·蒙泰朗成为挚友,当马蒂斯晚年卧病在床期间他们依旧保持着书信交流。1946年,他又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制作插画。从马蒂斯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图像与文本进行了大量的混合与编排,并从中研习法国文学传统。正是诗歌与书籍插画将马蒂斯从创造力的枯竭与脆弱中拉了出来并让他在“二战”期间寻求到了精神的慰藉,也激励了晚年不便作画的他以剪贴画的形式于1947年制作了饱含他人生哲理的《爵士》一书。《爵士》生动地讲述了他关于剧院和马戏团的想法,书中包含色彩鲜艳的剪贴画与闪耀着哲学火花的手写文本。1941年至1948年,他为法国著名的爱情诗人龙萨的《情歌》制作插画。1943年至1948年给中世纪法国宫廷诗人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制作插画。他是主动选择给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作插画的,他在与鲁维埃的通信中提到,“清晨阅读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让他的肺里仿佛充满了新鲜空气”。他认为这位被英国俘虏的中世纪法国诗人的处境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的处境相似,于是他以制作书籍插画的形式表达他的反法西斯主义观,并参加法国的文化抵抗运动。
二、马蒂斯书籍插画中包含的艺术理念
(一)艺术追求表现
马蒂斯曾提出艺术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表现:一是照原样摹写,一是艺术地表现。通过马蒂斯的书籍插画可以看到马蒂斯追求的是“艺术地表现”[2]。他也曾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马蒂斯认为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让他去做插画的,他需要书籍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留白让他去想象、去表现。
他第一次尝试为书籍做插画是给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集》制作插画。马美拉《诗集》的特点在他所写的《关于文学的发展》有着完美的诠释,“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马拉美象征主义诗歌追求的不是客观性质的描述,而是一种心灵状态的传达。马蒂斯为《诗集》中的《牧神的午后》制作插图(如图1),这首诗描述的是在西西里岛上的一个午后,半人半兽的牧神正在午睡,恍惚间他看到了水畔那美丽的精灵并与这些精灵度过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时光,但当牧神醒来,他再分不清之前的浪漫究竟是梦境还是真实。马蒂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了画面右下角牧神半人半羊的形象,他正吹着双管芦笛对照诗中“哪有什么潺潺水声?唯有我的芦笛”,牧神身边是六个动态各异的仙女。笔者认为,马蒂斯是通过六个动态不同的仙女表达“是梦境还是真实”的寓意。画面右上角的两位仙女动态较为活跃是否是诗中所描述的“是仙女们仓皇逃奔”象征着“真实”,另外四个仙女在画面中宁静的或做或躺是否象征诗中所描述的“梦境”呢?马蒂斯用最简约的线条勾勒出诗歌中流动的身影,让人们感受了诗歌中对美的追求与梦醒时分怅然若失之感。
笔者认为,正是马美拉《诗歌》的中那含蓄微妙且带有不确定性的朦胧意象可以赋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才让马蒂斯选择了他的《诗歌》进行书籍插图制作。在为马美拉《诗歌》制作插图之后也有出版商和作家邀请马蒂斯来为他们的书籍制作插画,但他回绝了许多,如蒙泰朗的《沙上的玫瑰花》。马蒂斯认为蒙泰朗的《沙上的玫瑰花》已经描写得包罗无遗了,已经没有任何余地留给插画去进行视觉补充了,蒙泰朗本人也承认了他所著作的《沙上的玫瑰花》已经把话说完了。他不喜欢“话都被它们说完了”的文学作品,他希望去表现内容有所留白的文学作品。
(二)引入符号
馬蒂斯在与他的朋友、诗人兼批评家阿拉贡的一次谈话中提出:“一位美术家的重要性是由他引入美术语言的中的心符号数量多寡决定的。”[3]138从他书籍插画也看出他注重在插画中引入“符号”。 1947年出版的《爵士》是马蒂斯用两年时间创作的20张抽象剪贴画。《爵士》里的作品大多题目具有诗意性和内容具有戏剧性。书中许多形象都是抽象的符号化的,具有不确定性,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如《爵士》中的《国王的悲伤》,画题与作品本身对马蒂斯来说并无什么联系,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画面用三个不同的抽象色块来构成人的形象,中间那个抱着提琴的黑色块是否就是《圣经》中会弹琴的大卫王呢?马蒂斯没有解释,留给观者自己去思考想象。马蒂斯通过鲜艳而明亮的色块及不同形式的线条组合成能表达自己欢乐的心情的符号,如《爵士》中的《伊卡洛斯》(如图2)。《伊卡洛斯》取材于希腊神话,伊卡洛斯借助蜡将鸟翼粘在双肩来实现他飞行的梦想,但在他飞得忘却自我时,离他越来越近的太阳将蜡融化了,他也不幸殒身大海。马蒂斯所剪的伊卡洛斯,置身于明快的蓝色背景中,他那舒展的身姿代表的是在天空飞行的欢乐,还是蜡融刹那间坠落大海的洒脱?画面上黄色的星星赋予画面轻快的韵律。而那颗红色小点,则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马蒂斯仿佛将全部故事、所有精神都倾注在这一点上,让它成为一个象征的符号,是灼伤伊卡洛斯的太阳还是伊卡洛斯那梦想飞行的心?
(三)抚慰心灵
马蒂斯曾说:“我所向往的艺术,是一种均衡的、纯粹的、宁静的、不含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成分的艺术。对于身心疲乏的人们,像一把镇静剂,或者像一把安乐椅,可以消除疲劳,享受宁静、安憩的乐趣。”[4]1943年马蒂斯便着手为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做插画,但是因为战争,直到1948年才完成。但正是这本《诗集》给了他心灵的慰藉。马蒂斯认为这位被英国俘虏的中世纪法国诗人的处境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的处境相似,他在阅读这本《诗集》时感觉就像“草地上采到紫罗兰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蒂斯主动选择给中世纪法国宫廷诗人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制作插画来表达他的反法西斯主义观。同时他拒绝用丑陋的形式表现对战争的控诉,他选取了宁静而优美的形象给法国人民以心灵的慰藉与鼓励。在为奥尔良《诗集》做插画时,他选取了“百合”这一符号来进行书籍插画创作。他认为百合花最能表达夏尔·德·奥尔良的人品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在14世纪的法国,百合花已经成为了公认的法国君主政体的象征,是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象征。同时百合在欧洲代表了“圣洁”与“复活”之意。马蒂斯给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里所作的百合花图案(如图3)都采取一种上升的姿态,配上各种颜色,对前后的书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马蒂斯对现代书籍插画的启发
(一)精确并非真实
1948年,在费城美术馆举办了马蒂斯作品的大型回顾展。马蒂斯为这个展览写了两篇短文,其中一篇就是《精确并非真实》。马蒂斯指出,“艺术中具有说服力的并不是精确地复制自然或颇具耐心的细节的聚合,而是在于艺术家面对他选择的对象时的深刻的感情,他对对象的专注和对其精神状态的深入”[3]183。马蒂斯书籍插画中的作家个人肖像插画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他将作家的基本特征与精神特质结合后得来的。他会找作家的后裔进行调查,翻阅古老的法国史,参与油画复制品创作。但他并不会完全依靠这些,他认为在那些作家的后代那里得到的都是外表特征,肖像插画应当同时展露他们的精神风貌。于是他深入地阅读作家的文学作品,从中感悟作家的精神风貌,然后再进行创作。无论是为15世纪的法国诗人夏尔·德·奥尔良还是19世纪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作肖像插画,他都是如此。
现代艺术家不应停留于表面的真实,应如马蒂斯一样该深入对象的精神状态,并结合自己的艺术特色进行书籍插画创作。艺术家可以从文学中摄取精华,但不能完全拘泥于原文。艺术家在接触了需要作插图的文学作品并对其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就应放手大胆地创作。
(二)整体的平衡感
马蒂斯在制作书籍插画时追求整体的协调感与平衡感。他的第一本书马美拉的《诗集》,插图是铜版画,所以他大多是用规则而纤细的线造型,不上阴影,他认为这样印出来的插图页就如同没有印刷过一样干净。读者在打开书籍时,能够得到一种干净而轻盈的感觉,所以也有人称马蒂斯为“颜色与线条的游戏家”。马蒂斯用杂耍演员手里的黑白球来比喻,图文之间的关系,黑球是文字,白球是图像,虽然彼此截然不同,但又交织在一起,艺术家应该让他们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马蒂斯在制作蒙泰朗的《帕西法埃》的书籍插画时,插图用的是胶版画。黑底白线,用单线勾。插图页黑,文字页面相对来说就白了。如何平衡?马蒂斯通过画面上的图案把面对面的插图页和文字页组合起来,使他们相互靠近,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四周再用一条宽大的白边把这两个页面都圈进去,把它们完全框在一起。马蒂斯从书籍装帧的角度认为黑白两色的书籍给人一种阴郁不快的感觉。虽然,书通常都是如此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很大的一页纸,差不多满版都是黑乎乎的。所以,马蒂斯将篇首的大号字套红。他又为这本书设计出一种格外庄重和典雅的字体,并且同文字和插圖这两个已经确定的因素保持协调。
马蒂斯的书籍插画启发现代书籍插画与装帧应该注重画面整体的节奏与张弛,根据已经确定的因素,如文本内容与印刷形式等,进行书籍插画创作与设计,使书籍整体达到和谐与统一。
四、结语
2020年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马蒂斯:如一本小说》的策展人维迪尔说:“在马蒂斯的理解中,文字与绘画的紧密关系就如同画作与纸张。”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精神世界,传达了人类丰富的思想与观念并给人以精神养分。马蒂斯用流畅的线条来为文学作品制作插画,插画的内容已不单是文学的复述摹写,里面蕴含了许多马蒂斯个人的理解和主观的现实。在制作书籍插画过程中,马蒂斯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希望引入新的符号并认为艺术应给予人精神的慰藉。马蒂斯制作书籍插画的经历启发着现代书籍插画时制作应该注意插画的精确与真实,注重书籍的整体平衡感。
参考文献:
[1]马晓琳,李星明,田青雁.马蒂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43.
[2]伶俐.马蒂斯艺术观对设计的启迪[J].西北美术,2015(3):98-100.
[3]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M].欧阳英,译.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
[4]何政广.马蒂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64.
作者简介:欧阳沁文,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马蒂斯;书籍插画;艺术理念
一、马蒂斯书籍插画创作历程
出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一个中产家庭的亨利·马蒂斯,10岁时,在圣康丹镇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18岁时,他前往巴黎学习法律。在巴黎读书期间,马蒂斯阅读了许多文学类书籍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办事员。这是一个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内容的工作,雇主要求他抄写大量的存档资料,但这些资料一般是无人去查阅的,于是马蒂斯开始抄写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故事来填满这些枯燥的书写纸。由此可知在21岁患病之前,马蒂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学修养。
正是马蒂斯良好的文学修养让他可以依据文学进行艺术创作并使作品时具独特性。如1904年他创作的《宁静、奢华、愉悦》,这幅画绝对是他艺术生涯中的璀璨之作。《宁静、奢华、愉悦》是马蒂斯受到波德莱尔诗歌《西苔岛之游》中的“在那里,一切如此美丽而秩序井然,豪华、宁静,充满欢乐”启发进行的艺术创作[1]。虽然诗中描绘的是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室内场景,而马蒂斯所绘的却是一群裸女在南方的一个海滩上无忧无虑地消磨时间。
艺术大师马蒂斯也面临过灵感枯竭的阶段,他认为“伟大的灵感来源是诗意的”,在灵感欠缺时他便转向了文学的怀抱,从中吸取养分来进行艺术创作。20世纪30年代马蒂斯开始创作书籍插画,第一次尝试是1930至1932年给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歌集做插画,他每天清晨阅读马拉美的诗歌,愉快地阅读完马拉美的诗歌后才开始思考插画的样式。1935年他给意识流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制作插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蒂斯的书籍插画活动逐渐变多,如1936年他给法国作家亨利·德·蒙泰朗改编的神话《帕西法埃》制作插画,并与亨利·德·蒙泰朗成为挚友,当马蒂斯晚年卧病在床期间他们依旧保持着书信交流。1946年,他又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制作插画。从马蒂斯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图像与文本进行了大量的混合与编排,并从中研习法国文学传统。正是诗歌与书籍插画将马蒂斯从创造力的枯竭与脆弱中拉了出来并让他在“二战”期间寻求到了精神的慰藉,也激励了晚年不便作画的他以剪贴画的形式于1947年制作了饱含他人生哲理的《爵士》一书。《爵士》生动地讲述了他关于剧院和马戏团的想法,书中包含色彩鲜艳的剪贴画与闪耀着哲学火花的手写文本。1941年至1948年,他为法国著名的爱情诗人龙萨的《情歌》制作插画。1943年至1948年给中世纪法国宫廷诗人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制作插画。他是主动选择给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作插画的,他在与鲁维埃的通信中提到,“清晨阅读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让他的肺里仿佛充满了新鲜空气”。他认为这位被英国俘虏的中世纪法国诗人的处境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的处境相似,于是他以制作书籍插画的形式表达他的反法西斯主义观,并参加法国的文化抵抗运动。
二、马蒂斯书籍插画中包含的艺术理念
(一)艺术追求表现
马蒂斯曾提出艺术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表现:一是照原样摹写,一是艺术地表现。通过马蒂斯的书籍插画可以看到马蒂斯追求的是“艺术地表现”[2]。他也曾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马蒂斯认为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让他去做插画的,他需要书籍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留白让他去想象、去表现。
他第一次尝试为书籍做插画是给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集》制作插画。马美拉《诗集》的特点在他所写的《关于文学的发展》有着完美的诠释,“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马拉美象征主义诗歌追求的不是客观性质的描述,而是一种心灵状态的传达。马蒂斯为《诗集》中的《牧神的午后》制作插图(如图1),这首诗描述的是在西西里岛上的一个午后,半人半兽的牧神正在午睡,恍惚间他看到了水畔那美丽的精灵并与这些精灵度过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时光,但当牧神醒来,他再分不清之前的浪漫究竟是梦境还是真实。马蒂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了画面右下角牧神半人半羊的形象,他正吹着双管芦笛对照诗中“哪有什么潺潺水声?唯有我的芦笛”,牧神身边是六个动态各异的仙女。笔者认为,马蒂斯是通过六个动态不同的仙女表达“是梦境还是真实”的寓意。画面右上角的两位仙女动态较为活跃是否是诗中所描述的“是仙女们仓皇逃奔”象征着“真实”,另外四个仙女在画面中宁静的或做或躺是否象征诗中所描述的“梦境”呢?马蒂斯用最简约的线条勾勒出诗歌中流动的身影,让人们感受了诗歌中对美的追求与梦醒时分怅然若失之感。
笔者认为,正是马美拉《诗歌》的中那含蓄微妙且带有不确定性的朦胧意象可以赋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才让马蒂斯选择了他的《诗歌》进行书籍插图制作。在为马美拉《诗歌》制作插图之后也有出版商和作家邀请马蒂斯来为他们的书籍制作插画,但他回绝了许多,如蒙泰朗的《沙上的玫瑰花》。马蒂斯认为蒙泰朗的《沙上的玫瑰花》已经描写得包罗无遗了,已经没有任何余地留给插画去进行视觉补充了,蒙泰朗本人也承认了他所著作的《沙上的玫瑰花》已经把话说完了。他不喜欢“话都被它们说完了”的文学作品,他希望去表现内容有所留白的文学作品。
(二)引入符号
馬蒂斯在与他的朋友、诗人兼批评家阿拉贡的一次谈话中提出:“一位美术家的重要性是由他引入美术语言的中的心符号数量多寡决定的。”[3]138从他书籍插画也看出他注重在插画中引入“符号”。 1947年出版的《爵士》是马蒂斯用两年时间创作的20张抽象剪贴画。《爵士》里的作品大多题目具有诗意性和内容具有戏剧性。书中许多形象都是抽象的符号化的,具有不确定性,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如《爵士》中的《国王的悲伤》,画题与作品本身对马蒂斯来说并无什么联系,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画面用三个不同的抽象色块来构成人的形象,中间那个抱着提琴的黑色块是否就是《圣经》中会弹琴的大卫王呢?马蒂斯没有解释,留给观者自己去思考想象。马蒂斯通过鲜艳而明亮的色块及不同形式的线条组合成能表达自己欢乐的心情的符号,如《爵士》中的《伊卡洛斯》(如图2)。《伊卡洛斯》取材于希腊神话,伊卡洛斯借助蜡将鸟翼粘在双肩来实现他飞行的梦想,但在他飞得忘却自我时,离他越来越近的太阳将蜡融化了,他也不幸殒身大海。马蒂斯所剪的伊卡洛斯,置身于明快的蓝色背景中,他那舒展的身姿代表的是在天空飞行的欢乐,还是蜡融刹那间坠落大海的洒脱?画面上黄色的星星赋予画面轻快的韵律。而那颗红色小点,则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马蒂斯仿佛将全部故事、所有精神都倾注在这一点上,让它成为一个象征的符号,是灼伤伊卡洛斯的太阳还是伊卡洛斯那梦想飞行的心?
(三)抚慰心灵
马蒂斯曾说:“我所向往的艺术,是一种均衡的、纯粹的、宁静的、不含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成分的艺术。对于身心疲乏的人们,像一把镇静剂,或者像一把安乐椅,可以消除疲劳,享受宁静、安憩的乐趣。”[4]1943年马蒂斯便着手为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做插画,但是因为战争,直到1948年才完成。但正是这本《诗集》给了他心灵的慰藉。马蒂斯认为这位被英国俘虏的中世纪法国诗人的处境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的处境相似,他在阅读这本《诗集》时感觉就像“草地上采到紫罗兰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蒂斯主动选择给中世纪法国宫廷诗人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制作插画来表达他的反法西斯主义观。同时他拒绝用丑陋的形式表现对战争的控诉,他选取了宁静而优美的形象给法国人民以心灵的慰藉与鼓励。在为奥尔良《诗集》做插画时,他选取了“百合”这一符号来进行书籍插画创作。他认为百合花最能表达夏尔·德·奥尔良的人品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在14世纪的法国,百合花已经成为了公认的法国君主政体的象征,是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象征。同时百合在欧洲代表了“圣洁”与“复活”之意。马蒂斯给夏尔·德·奥尔良的《诗集》里所作的百合花图案(如图3)都采取一种上升的姿态,配上各种颜色,对前后的书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马蒂斯对现代书籍插画的启发
(一)精确并非真实
1948年,在费城美术馆举办了马蒂斯作品的大型回顾展。马蒂斯为这个展览写了两篇短文,其中一篇就是《精确并非真实》。马蒂斯指出,“艺术中具有说服力的并不是精确地复制自然或颇具耐心的细节的聚合,而是在于艺术家面对他选择的对象时的深刻的感情,他对对象的专注和对其精神状态的深入”[3]183。马蒂斯书籍插画中的作家个人肖像插画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他将作家的基本特征与精神特质结合后得来的。他会找作家的后裔进行调查,翻阅古老的法国史,参与油画复制品创作。但他并不会完全依靠这些,他认为在那些作家的后代那里得到的都是外表特征,肖像插画应当同时展露他们的精神风貌。于是他深入地阅读作家的文学作品,从中感悟作家的精神风貌,然后再进行创作。无论是为15世纪的法国诗人夏尔·德·奥尔良还是19世纪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作肖像插画,他都是如此。
现代艺术家不应停留于表面的真实,应如马蒂斯一样该深入对象的精神状态,并结合自己的艺术特色进行书籍插画创作。艺术家可以从文学中摄取精华,但不能完全拘泥于原文。艺术家在接触了需要作插图的文学作品并对其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就应放手大胆地创作。
(二)整体的平衡感
马蒂斯在制作书籍插画时追求整体的协调感与平衡感。他的第一本书马美拉的《诗集》,插图是铜版画,所以他大多是用规则而纤细的线造型,不上阴影,他认为这样印出来的插图页就如同没有印刷过一样干净。读者在打开书籍时,能够得到一种干净而轻盈的感觉,所以也有人称马蒂斯为“颜色与线条的游戏家”。马蒂斯用杂耍演员手里的黑白球来比喻,图文之间的关系,黑球是文字,白球是图像,虽然彼此截然不同,但又交织在一起,艺术家应该让他们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马蒂斯在制作蒙泰朗的《帕西法埃》的书籍插画时,插图用的是胶版画。黑底白线,用单线勾。插图页黑,文字页面相对来说就白了。如何平衡?马蒂斯通过画面上的图案把面对面的插图页和文字页组合起来,使他们相互靠近,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四周再用一条宽大的白边把这两个页面都圈进去,把它们完全框在一起。马蒂斯从书籍装帧的角度认为黑白两色的书籍给人一种阴郁不快的感觉。虽然,书通常都是如此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很大的一页纸,差不多满版都是黑乎乎的。所以,马蒂斯将篇首的大号字套红。他又为这本书设计出一种格外庄重和典雅的字体,并且同文字和插圖这两个已经确定的因素保持协调。
马蒂斯的书籍插画启发现代书籍插画与装帧应该注重画面整体的节奏与张弛,根据已经确定的因素,如文本内容与印刷形式等,进行书籍插画创作与设计,使书籍整体达到和谐与统一。
四、结语
2020年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马蒂斯:如一本小说》的策展人维迪尔说:“在马蒂斯的理解中,文字与绘画的紧密关系就如同画作与纸张。”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精神世界,传达了人类丰富的思想与观念并给人以精神养分。马蒂斯用流畅的线条来为文学作品制作插画,插画的内容已不单是文学的复述摹写,里面蕴含了许多马蒂斯个人的理解和主观的现实。在制作书籍插画过程中,马蒂斯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希望引入新的符号并认为艺术应给予人精神的慰藉。马蒂斯制作书籍插画的经历启发着现代书籍插画时制作应该注意插画的精确与真实,注重书籍的整体平衡感。
参考文献:
[1]马晓琳,李星明,田青雁.马蒂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43.
[2]伶俐.马蒂斯艺术观对设计的启迪[J].西北美术,2015(3):98-100.
[3]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M].欧阳英,译.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
[4]何政广.马蒂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64.
作者简介:欧阳沁文,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