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埕,漳州城不散的“游春园”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k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府埕是漳州府衙门口的广场,以青石板铺成的府埕是漳州府衙府前广场,是老漳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1919年,陈炯明主政“闽南护法运动”时,建成两排欧式外拱廊二层骑楼建筑,引入经营百货和药材的“博通百货公司”“采蘩药局”。1949年前后,府埕却成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雄踞在府衙门口的两只石狮,栩栩如生,呲牙咧嘴,口含圆珠,瞪着大眼,炯炯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仿佛两名健壮勇猛的武士,不分昼夜地在这里站岗,尽显昔日府衙的威严。
  1947年,我出生于漳南道巷一户家境殷实的大家庭里,因此在府埕、公园、漳南道一带度过我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孩提时,府埕很“闹热”,一派繁荣的景象: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各种小吃摊点遍布各个角落:福仔的牛肉面、老吴的包仔馒头、清仔的卤面、歪头的炒粿仔,另外还有扁食、麻糍、手抓面、锅边糊、面粉枣……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进城的农民在城里办完事后,总会特意拐到府埕吃“好料”,顺便还可以转转中山公园。府埕还分散着代写书信、算命卜卦、打拳头卖膏药。比较出名的是“乌番仔”的捉蛇,臭头的破腹肚,孙少华的吞钢珠,“乙抗抗”(100)的魔术,洪剑影的剑术,通元庙和尚洪长卜的杂耍……他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围观者无不惊叹叫绝!其中,“乌番仔”捉蛇,我记忆犹新:他身材矮墩,皮肤乌黑,圆眼睛,厚嘴唇,似非洲黑人,难怪外号“乌番仔”。开场时,他总是光膀子拍胸脯吆喝,俨然一副江湖气派。只见他在地上铺块布,从竹笼里抓出一只昏昏欲睡的“乌荒”(眼镜蛇),用黑布慢慢地“浪”(挑逗),直把“乌荒”逗急了,直起身子,脖子处露出白皮,现出黑色眼镜图案,丝丝地吐出长长的舌头,怒不可遏地张嘴扑咬黑布时,围观的人已里三层外三层了。瞅到时机成熟了,“乌番仔”开始兜售防治被蛇咬伤的药粉,尔后话锋一转,娓娓道出跌打损伤是如何痛苦,男肾虚女不调的生活质量是如何暗淡,于是亮出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传秘方草药,保证“一帖见效,三帖断根”……在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鼓动下,真有围观的人掏钱购买了。
  府埕附近公园里的六角亭西南隅,是我小时候经常光顾的“说古场”(说书场)所在。现在回想起來,昔日的“说古场”仍历历在目。竹篷简易搭盖,一面紧靠公园围墙,另三面透风,墙前筑一小土台,台上放置一张八仙桌和一把交椅,显然是“说古仙”(说书人)的位置。台下整齐放着几排长“椅条”(凳子),右边一排是可供调节高低的竹床,竹床之间放置茶桌。场子入口处的竹柱上挂着一小黑板,上面写着说古的书名。说完一本“古书”需数月时间,然后另说一本古书,先后写上:《三国演义》《少林寺》《水浒传》《封神榜》《西游记》《说唐》……书写端正大方,笔法刚劲有力,也不知出自哪位“说古仙”之手?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几位“说古仙”的名字:泗宾仔、石码仔、嘉禾、北成……特别是泗宾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中等身材,常着一身中山装,偶尔也穿汉装;前额很高,秃顶,目光炯炯有神,酷似列宁。“说古”时,他正儿八经地端坐在小土台上的交椅,左手握着卷成筒状的线装竖行古书,右手拿着一把折纸扇。随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比手划刀”,口沫四溅;激动时,挥起手中的折纸扇,拍腿而起,声调激昂,如雷贯耳;时而轻声细语,似潺潺流水,娓娓道来。偶尔呷上一口放在身边案上的茶水,又继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古”了。
  记得有一次,他说《少林寺》时,洪熙官的儿子洪文定在三更深夜静之时,使“轻功”无声无息地“扑”的一声跳上高墙,潜入大宅。当时,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哑然失笑。既然运用“轻功”悄悄地跃上高墙,怎么又“扑”的一声呢,这不自相矛盾吗?每次台下都座无虚席,秩序井然。旁边那排竹床的听众,悠闲自得:他们仰卧在竹床上,或翘着二郎腿,叼着香烟,吞云吐雾,高枕无忧;或嗑着瓜子,眯着眼睛,昏昏欲睡;或顺手拿起身边茶几上的茶点——生仁糕、莲花饼等放在口里,然后边听古边呷上一口小盅茶……说古告一段落时,“说古仙”会手拿盘子,到台下“听古”(听众)的面前收钱。此时,像我们这般小孩总会在“说古仙”“未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话声未落,就悄悄地溜出场。因幼时常口袋里“扁扁”,待“说古仙”收完钱,继续说古,我们才又钻进了场……
  古城内的府埕一带,长年如“游春园”般的热闹非凡,练拳耍武,舞枪弄棒,五花八门,整个府埕人头攒动一派热闹。而摊主的吆喝声,锅勺的碰撞声,卖面粉枣的汽笛声,人群的喧哗声……汇成一曲闽南市井生活的不散交响乐。
其他文献
关于李鸿章,我所知的不多。所有的印象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开展洋务运动,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今日,我来到安徽合肥淮南路,站在这位颇受争议的晚清重臣的府邸门前。从结构上看,这座房屋和很多高宅深院并无多大区别。走进去,看到屋里展示了很多与李鸿章生平有关的事迹。这些展示,加深了我原有的印象:李鸿章是想做事的,也确实做了很多实事,这从许多“与李鸿章有关的近代第一”可见一斑。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第一个
期刊
路过花店时,总会忍不住地停下脚步。红色的热情似火,粉色的欲语还休,白色的洁白无暇……五彩缤纷的花朵是这个世间最亮眼的元素。花朵的魅力在于短暂而美好,在于鲜艳而芬芳,更是每个女子的心头最爱。  有段时间,法国南部的薰衣草的故乡“普罗旺斯”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旅游胜地,我是在网络上看到那一大片馥郁的紫蓝色小花,铺天盖地的紫迎面铺来,眼底下是一股浓得化不开的紫从屏幕上呼之欲出,薰衣草就像它的所在地一样具有浪
期刊
世间总有一些地方让你离开后还想回来,漳州古城就是一处让我流连忘返的好去处,没有大都市的热闹喧嚣,只有闽南小城独有的淡定从容,恍如小家碧玉般温婉娴静,漫不经心地闲逛,一步一看,一看一思,一思一恋,时光好像在手指尖缓缓流动,心会慢慢地静下来,思绪会随着缕缕清风向时光深处漫溯。  一  现在好多城市都会拾掇出一条古街,如杭州的明清河坊街,西安的回民街,福州的三坊七巷等等,可我总觉得商业气息太浓了,商业运
期刊
岁月,不经意间匆匆离去。把过往的快乐和忧伤,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想起时,脸上会漾起由衷的微笑;或者,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青春已然流逝,光阴不再丰盈。如今,红尘路上的石板,已然磨平了棱角,布满了丝丝缕缕的沧桑印记。  迎着清晨的曙光,行走在绿树掩映,蒹葭苍苍的湖畔。眼前的湖光山色,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面,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一如过往的记忆。随微波散开,又渐渐凝聚。真正的光晕,总是捕捉不到。湖面虽小,却水
期刊
沉闷、燥热。骄阳肆意地喷射着———火,大有非把世界烤熟了不可之势。风,助纣为虐,煮沸了才送。  这鬼天气,连续十几天热得一点儿都不讲道理。屋檐下的狗,心跳加速度,哼哧哼哧地唱着哀歌。大地似乎被蒸熟了一般,冒着热气,泛出白花花的反光。树木和野草,像被抽干了血一般,软蔫蔫的,一副无精打采的邋遢模样。那些千姿百媚、梨花带雨、暗香袭人的芬芳美人,也不敌热浪,纷纷缴械投降,个个低眉顺眼,摆出一副“可怜可怜我
期刊
不管秋天愿不愿意,闽南的冬天还是迈着稳健的步伐来了。虽然它和秋天一样总是姗姗来迟,但还是没忘记自己的职责,它努力地想把闽南长长的夏天留下的炙热一一抹除。温暖的冬阳之后,一夜白霜突袭而来,使公园里的娇花嫩草顿时黯然失色,衣着轻爽的人们不得不添上一层外衣。但是在土楼人家的茶山上,除了感受无遮无拦的凉风之外,看不见冬天的一丝狂妄,甚至感受不到秋天的萧索,满眼逼仄而来的绿——翠绿、墨绿、黛绿……会让你忘却
期刊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我却颇不以为然,而是越来越觉得,眼前的风景就即美丽又宜人。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拓展与改进,近年来,漳州已经变成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五湖四海”的建成及南江滨的改造建设,更让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方位都有适合健身娱乐的公园,处处皆有美景。近处可去中山公园、胜利公园、九龙公园、芝山公园、江滨公园、南山水岸、南湖生态园散步,周末可去稍远点的荔枝海、七首岩、水仙花海、香蕉海、
期刊
在森林茂密的树海游击根据地腹地,有一个叫小南坑寨的村子。这个仅有6户农家的山村虽然不大,却是闽南游击队最放心的落脚点和临时医院。其中,沈豆粒家便是闽南地委和游击队可靠的接头户。有游擊队员奉命转移到树海小南坑村寨隐蔽时,沈豆粒就会将他们带来的武器藏匿在水湖坑的山寮里,把游击队员安置在自己家中。这户平时靠做门帘、锯竹筒、绑扫帚、采田草出售维持生计的贫苦农家,生活本来就十分拮据,又要支持游击队的生活费和
期刊
一匹马与一种信仰相遇  是热血奔騰的前行  一个女人与一个时代相遇  是铮铮铁骨的誓言  是义无反顾的献身  一种情怀与一地红色相遇  是引领幸福的万物之道  是大美至简的绚丽人生  谁能发誓,那  举起右手握紧拳头的姿态  一定就是不变的誓词  谁在祈祷,那  命运的遇见无声的默念  一定就有浪漫而幸福的开篇  平淡,苟且  或者  灿烂,献身  你选择了与祖国母亲共命运的决然  把儿女情长的相
期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所谓的乡村之魂就是那既让人牵肠挂肚的念想,又让人口口相传的记忆,其实就是根植于邑民里人心灵深处的乡土文化。  当下的乡村,大都已被日趋城镇化的模式所吞噬,看到的几近是千人一面的钢筋水泥森林。那么,在人员结构更趋复杂的农村,构建起一个既有特色、可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平台,又能勾起人们心中往事、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驿站,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却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