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教育“立交桥”是繁荣职教事业的根本措施,但效果一直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以往的“立交桥”结构不完整,对中职学生缺乏吸引力。增强中等职教“立交桥”效能,应在创造中职生充分升学机会和就业优势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教 运行障碍 对策
一、背景
中等职教既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重任,又要为高等职教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合格生源,这海量的培养流程和复杂任务,为中等职教打造多通道、大流量、高质量的学生成才“立交桥”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国家层面的行为。对中等职教“立交桥”的客观必然性和它应有的强大功能,人们普遍认可,并热切期盼它产生可观的效能。
然而,十来年过去了,人们并未看到这座“立交桥”应有的巨大效能,中等职教仍未走出困境,高等职教和社会也未从中受益。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二、中等职教学生成才“立交桥”效能欠佳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
中等职教“立交桥”并未给中等职教带来足够数量的优质生源,这是中职学校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缺乏充足的优质生源,既影响学校发展的实力,又使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缺乏成长的基础,还损害中职学校的声誉,使中职学校在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不少中职学校难以为继,本属短缺的职教资源因此而大量流失。
2.原因
直接原因是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根本原因是这座“立交桥”的出口不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路子又窄又短。中职生升高职、考试门槛难过,专升本5%的比例希望渺茫,硕士、博士更是无缘。二是就业无任何优势可言。和大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没晋升机会,和没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工相比,多付出了资金和时间,却没换来相应的待遇和体面。这些冷酷的现实,使人们到中职求学的热情难以高涨。
三、打造高效能中等职教学生成才“立交桥”的构想
1.开辟中等职教学生升学大通道
(1)首先要打破观念上的障碍
长期以来,主流观念一直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因为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所以中等职教就必然是就业教育,那么,中等学生就应该一律去打工。近年来,中职生对口升学越来越不受鼓励,“3+2”、五年一贯制等读大专的计划也越来越少,专升本由应届毕业生的30%降到5%,但大多数名牌大学根本不招。
(2)职业教育体系不能逊色于中等以上普通教育体系
从数量上看,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人的终生教育,它的覆盖要比普通教育大得多。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决定着职业教育更强大,因为从事研发和管理的人,要远比从事工艺和生产劳动的人少得多。
(3)大力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从属性上看,我国现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和应用型本科,本来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只不过是人为的把它们错误地划归普通高等教育体系,错误地不对中职生敞开大门。从现象看,中职生源质量差,但究其原因,是这些学校的大门不对他们开,这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了中职的衰落。因此,让专科和应用型本科“归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2.大力改革高考制度
(1)重新定义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地位
强大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坚实庞大的基础做支撑,这个基础非中等职业教育莫属。这是高职对人才类型和课程基础的客观要求,这也是中职走出危机,再度辉煌的必由之路。因此中职教育既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职前教育,既劳动准备教育,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要彻底摘掉中职教育是“二流教育”、是收容中招考试“失败者”的教育这顶帽子。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说“如果5%的人都失败的话,不是学生的失败而是制度的失败,是应试教育制造了这种差异”。
(2)高等职业教育选拔学生的制度设计要把中职生做为主生源
和高等职教高考指标棒相匹配的考试制度,如果还是以考数理逻辑和语言能力为主的普通高考,中职生还是望而生畏,高职的优秀人才仍被挡在大学门外,不但中职教育救不活,而且高职体系的功能也大打折扣。
高等职教选拔学生的制度设计的原则:一是尽快从普通高考中單列出来;二是考试内容应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组合体,且两者比重应从就业岗位和就学层次为转移。一般来说,制造类岗位和层次低的学校应偏重实践能力,反之亦然;三是评价方式方法更多元化,不能只看一张试卷;四是要充分关注特殊人才和潜能。
(3)成人高等教育也要和中职教育相衔接
成人高等教育的弹性学制和灵活学习方式比较适应中职生的继续学习,但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与中职教育缺乏统筹设计,使许多中职生仍跨不过选拔这道槛。同时,重复学习问题不可避免,课程统筹、学分制、改革考试办法等措施势在必行。
3.要统筹开发中高等职教课程和教材
(1)要瞄准中职教育多元化培养目标
走上中职教育“立交桥”的学生,要有多种出口的自由选择,这就要求要有多种课程和教材组成的教学模块与之相匹配,多种教学模块有机组合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教学包”,既具有升学的纵向衔接功能,又具有随时横向贯通的功能。
(2)要兼顾多层次的中职学生
在现代职教体系中,不乏优秀的生源,这就使中职生源学习能力层次大大增加。所以教学模块中不能只考虑学生的类别,还要着力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别。
(3)要确立多标准评价体系
中职教育的课程和教材特点,使对学生效果的评价成为难度很大的新课题。做好这个课题,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采用不同的适用测量方法,如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技能竞赛,其名次也应成为考试成绩;二是不同的测量结果要折合成统一的学分;三是这种学分在中职生走出“立交桥”的每个出口都能承认。
4.广开中职生就业之路
(1)广泛深入地开展人才观宣传教育
要使中职生感到初次就业不是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职业的死胡同,它只是继续学习的新起点和未来职业的一种铺垫,祖国的需要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2)加强对中职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青年学生的丰富个性,青春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确定性和中职生的构成复杂性三重交织,形成了中职学生千差万别的个体特征。所以对中职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决不能粗枝大叶,千篇一律,必须耐心细致,突出个性和人性化。
(3)严格实行劳动准入制度
劳动准入制度是企业产品质量和产业升级的可靠保障,若所有企业都坚持这项制度,就会走上“高素质高待遇用工→大数量高质量培养中职生→更高标准选择中职生”的良好人才循环,从根本上打破“低素质待遇用工→小量低质中职生→更低素质用工”的恶性循环。在培养企业用工习惯的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监控,加大奖惩力度。
关键词:中等职教 运行障碍 对策
一、背景
中等职教既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重任,又要为高等职教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合格生源,这海量的培养流程和复杂任务,为中等职教打造多通道、大流量、高质量的学生成才“立交桥”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国家层面的行为。对中等职教“立交桥”的客观必然性和它应有的强大功能,人们普遍认可,并热切期盼它产生可观的效能。
然而,十来年过去了,人们并未看到这座“立交桥”应有的巨大效能,中等职教仍未走出困境,高等职教和社会也未从中受益。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二、中等职教学生成才“立交桥”效能欠佳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
中等职教“立交桥”并未给中等职教带来足够数量的优质生源,这是中职学校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缺乏充足的优质生源,既影响学校发展的实力,又使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缺乏成长的基础,还损害中职学校的声誉,使中职学校在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不少中职学校难以为继,本属短缺的职教资源因此而大量流失。
2.原因
直接原因是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根本原因是这座“立交桥”的出口不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路子又窄又短。中职生升高职、考试门槛难过,专升本5%的比例希望渺茫,硕士、博士更是无缘。二是就业无任何优势可言。和大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没晋升机会,和没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工相比,多付出了资金和时间,却没换来相应的待遇和体面。这些冷酷的现实,使人们到中职求学的热情难以高涨。
三、打造高效能中等职教学生成才“立交桥”的构想
1.开辟中等职教学生升学大通道
(1)首先要打破观念上的障碍
长期以来,主流观念一直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因为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所以中等职教就必然是就业教育,那么,中等学生就应该一律去打工。近年来,中职生对口升学越来越不受鼓励,“3+2”、五年一贯制等读大专的计划也越来越少,专升本由应届毕业生的30%降到5%,但大多数名牌大学根本不招。
(2)职业教育体系不能逊色于中等以上普通教育体系
从数量上看,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人的终生教育,它的覆盖要比普通教育大得多。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决定着职业教育更强大,因为从事研发和管理的人,要远比从事工艺和生产劳动的人少得多。
(3)大力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从属性上看,我国现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和应用型本科,本来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只不过是人为的把它们错误地划归普通高等教育体系,错误地不对中职生敞开大门。从现象看,中职生源质量差,但究其原因,是这些学校的大门不对他们开,这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了中职的衰落。因此,让专科和应用型本科“归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2.大力改革高考制度
(1)重新定义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地位
强大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坚实庞大的基础做支撑,这个基础非中等职业教育莫属。这是高职对人才类型和课程基础的客观要求,这也是中职走出危机,再度辉煌的必由之路。因此中职教育既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职前教育,既劳动准备教育,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要彻底摘掉中职教育是“二流教育”、是收容中招考试“失败者”的教育这顶帽子。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说“如果5%的人都失败的话,不是学生的失败而是制度的失败,是应试教育制造了这种差异”。
(2)高等职业教育选拔学生的制度设计要把中职生做为主生源
和高等职教高考指标棒相匹配的考试制度,如果还是以考数理逻辑和语言能力为主的普通高考,中职生还是望而生畏,高职的优秀人才仍被挡在大学门外,不但中职教育救不活,而且高职体系的功能也大打折扣。
高等职教选拔学生的制度设计的原则:一是尽快从普通高考中單列出来;二是考试内容应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组合体,且两者比重应从就业岗位和就学层次为转移。一般来说,制造类岗位和层次低的学校应偏重实践能力,反之亦然;三是评价方式方法更多元化,不能只看一张试卷;四是要充分关注特殊人才和潜能。
(3)成人高等教育也要和中职教育相衔接
成人高等教育的弹性学制和灵活学习方式比较适应中职生的继续学习,但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与中职教育缺乏统筹设计,使许多中职生仍跨不过选拔这道槛。同时,重复学习问题不可避免,课程统筹、学分制、改革考试办法等措施势在必行。
3.要统筹开发中高等职教课程和教材
(1)要瞄准中职教育多元化培养目标
走上中职教育“立交桥”的学生,要有多种出口的自由选择,这就要求要有多种课程和教材组成的教学模块与之相匹配,多种教学模块有机组合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教学包”,既具有升学的纵向衔接功能,又具有随时横向贯通的功能。
(2)要兼顾多层次的中职学生
在现代职教体系中,不乏优秀的生源,这就使中职生源学习能力层次大大增加。所以教学模块中不能只考虑学生的类别,还要着力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别。
(3)要确立多标准评价体系
中职教育的课程和教材特点,使对学生效果的评价成为难度很大的新课题。做好这个课题,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采用不同的适用测量方法,如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技能竞赛,其名次也应成为考试成绩;二是不同的测量结果要折合成统一的学分;三是这种学分在中职生走出“立交桥”的每个出口都能承认。
4.广开中职生就业之路
(1)广泛深入地开展人才观宣传教育
要使中职生感到初次就业不是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职业的死胡同,它只是继续学习的新起点和未来职业的一种铺垫,祖国的需要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2)加强对中职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青年学生的丰富个性,青春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确定性和中职生的构成复杂性三重交织,形成了中职学生千差万别的个体特征。所以对中职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决不能粗枝大叶,千篇一律,必须耐心细致,突出个性和人性化。
(3)严格实行劳动准入制度
劳动准入制度是企业产品质量和产业升级的可靠保障,若所有企业都坚持这项制度,就会走上“高素质高待遇用工→大数量高质量培养中职生→更高标准选择中职生”的良好人才循环,从根本上打破“低素质待遇用工→小量低质中职生→更低素质用工”的恶性循环。在培养企业用工习惯的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监控,加大奖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