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赏樱,究竟是谁想多了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4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樱花问题上的舆论反转,让人感到惊讶。事实上,武大樱花与日本侵华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此前早有共识,甚至已经进入人们的常识范畴。这一點,即便反对者也无法否认,似乎并不需要专家以“激烈的情绪”来普及。然而,专家居然只能选择撰写长文来辩诬。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遗忘了常识,且遗忘得很彻底。
  樱花当然首先是花,展现着脱俗、热烈、短暂的美丽,没有人能够否认樱花的这种自然属性。“好东西大家分享”,武汉某企业以此为荣,并跑到热爱樱花的日本去做广告,希望有外国人前来赏樱,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从单纯商业的角度考量,此举堪称“精准营销”,没准儿还可以带动武汉的旅游产业。
  但问题是,武大樱花不仅仅是一种花,除了自然属性之外,其身上的社会及历史属性亦不容忽视。正如吴骁指出的,现在武汉的樱花,多是侵华日军栽种的樱花“后代”。武汉大学作为当时侵华日军的一个据点,也并无争议。作为抗战的遗留物,樱花与日军的碉堡、集中营等战争遗留物一样,不可能轻易抹掉那段沉痛的历史记忆。人在花海游,或可暂时忘却尘世的悲伤和痛楚。但赏樱时的忘我、从容,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松抹去历史,更不意味着不惦记,国耻就能够自动消失。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人心之中从来没有纯粹的花草,其问的比興、移情既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早已内化为一种心理结构。樱花年年怒放恰恰可以一次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土沦丧的惨痛历史。这样的历史记忆并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更不应该受到奚落。
  其实,与“上纲上线”的批评相对立,国人之“习惯遗忘”在直面历史的问题上总是糊里糊涂,才是更值得批评和警醒的。我们所缺的并不是随随便便“走出历史”的轻巧,也不是理性表达情绪的漠然,更不是“记吃不记打”的健忘,而是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是当下某种社会情绪的写照。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几乎每一次劫难过后,总有劝人遗忘的声音出现;历史的教训甚至真相都没有搞清楚,就汲汲遑遑地“走向未来”。总以如此功利、犬儒的态度对待历史,必然会陷入历史的循环,不可能长出反思的花朵。
  吴骁的长文在措辞上或有过激,但其深刻的反思精神并无不妥,倒是那些汲汲于“放下”的声音让人警惕。一树樱花各自赏,有人看见绚烂,有人看见门票,有人看见国耻,有人看见宽容,究竟是谁想多了?
  ■观点运用:常识;遗忘;反思;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多元与理性……
  (本文原载2016年3月24日《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还有30秒。我躺在漆黑的房间里,盯着夜光表。现在,我有说不出的兴奋,再过30秒,国庆就要来了。明天,我们一家人就要回老家去看爷爷他们了。还有10秒。我拉开窗帘往外看了看,其
破袭战亦称破击战,是我军破坏敌人交通和通信等军事设施,借以打击敌人的一种传统战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敌人利用交通线分割包围我根据地,对我实行封锁或突然袭击。
上期回顾:郑直和许凌志,他们一个潮范儿十足,一个是土包哥,实在不是一路人。巧合的是,他俩在新学校里做了同桌,后又在蝴蝶巷相遇。那天,许凌志在商业街买了很多东西,碰见郑直
最近,美国媒体报道,由于纽约曼哈顿区第10大道的两位租房户顽固地拒绝搬家,开发商提什曼·斯佩耶同意拿出2500万美元促使两位“钉子户”离开。斯佩耶认为,出大价钱让他们走人
东北是我国的国防前哨,也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日本、帝俄很早即对该地进行种种侵略活动。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帝俄手里攫取了在我国东北的部分殖民权益,接管辽东半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初中语文教师逐渐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师应从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出发,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凸显课堂教学艺术的独创性。通过调动学生的
摘要:城镇建设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新型城镇化要在生态文明传承和发展宜居文化传统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缔造。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延续文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8-01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城市建设“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
他善于解构与建构,以一种现象、一个物件、一个名字为寄托,把世界打碎了重新组接。他的文字,奇诡而深邃,像来自太空的外星人;他的人物,像被无情抛至都市的边缘,不沾染俗尘,却
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种考虑,教者应该考虑寻求教师易于操作,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开展
1938年底,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从纳粹德国传来一条振惊世界科技界的消息。“铀原子裂变时会放出巨能。”翌年初,其它一些国家的物理学家如弗里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