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作为高级生产要素的人才资源尤为明显。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将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不同国家和地区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考量,也纷纷提出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比如美国提出了“全国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欧洲提出了“主流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澳大利亚提出了“深层次国际化”的发展理念等。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行国际化办学的天然优势。因此,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内涵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不同学者也是见仁见智,其中得到广泛认可的是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给出的定义,她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在国家和院校层面,将国际化的文化和元素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供给中的过程。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从目标层面、过程层面和要素层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论述,比如,在目标层面,陆小兵、单春艳等认为教育国际化应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在过程层面,刘正良、杨红荃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在要素层面,李霆鸣、丁安英、莫玉婉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在教学、实践、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体现国际化的要素;李枭鹰、刘岩等从文化、物质、能量、信息等不同要素揭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等。可以看出,由于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的观点各有差异,但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即将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融入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中,以推动国家和高校的发展。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可表述为,立足国家、区域和本科层次职业高校的实际情况,与他国的高校或组织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将国际教育资源融入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最终推动国家、区域和高校发展。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发现,受办学性质、办学理念、办学时间、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差别较大。根据内涵建设水平和国际化的发展速度,利用BCG模型可将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分为四类(如图1):第一类是教育国际化“金牛类”的高校,办学时间长,内涵建设和国际化程度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国际化发展速度放缓,主要以“老牌”示范性高校为主;第二类是教育国际化“明星类”高校,办学时间短,有很强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思路,国际交流活动频繁,国际化发展速度很快,硬件和内涵建设水平较高,主要以“外向型”高校为主;第三类是教育国际化“潜力类”高校,这类高校的硬件和内涵建设水平突出,但囿于理念、思路、专业、语言、地域等因素,教育国际化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公办理工类高校为主;第四类是教育国际化“瘦狗类”高校,这类高校办学基础弱,国际交流活动少,国际化发展速度缓慢,硬件和内涵建设是其主要目标,以普通民办院校为主。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化办学理念缺乏,战略规划不清晰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办学定位大多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为主,国际交流与合作被认为是“锦上添花”,对学校发展的实际意义不大,而且比较容易出现涉外问题,所以很多职业类高校对此持谨慎态度。以2019年全国首批15所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为例,专门设置负责国际交流业务部门的有6所,国际交流项目较多、国际交流活动较为频繁的有5所,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未设置国际处或国际交流中心等专职部门且国际交流活动较少,可以看出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不太重视国际交流合作。
2.组织架构不完善,各部门缺少协同
组织架构是国际化战略得以实施的组织保障,虽然部分高校设置了负責国际交流的专职机构,但与之配套的人员、制度、经费等尚不完善,专业化程度偏低,严重制约着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教育国际化几乎涉及高校的所有职能部门,只有形成协同联动机制才能保证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部分高校职能部门存在“推责”“躲事”的问题,加之教育国际化的考评体系尚不完善,说和做“两张皮”,教育国际化的相关工作推进困难。
3.参与主体受限制,师生国际化程度低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国际化的主体,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师生参与国际化项目的程度较低。通过对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调研发现,合适的国际化项目、高校鼓励政策、语言方面要求、出国学习方式、出国所需费用等是影响教师群体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主要因素;出国费用、海外安全、语言水平、家长和老师建议等是影响学生群体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项目不匹配、意向不明确、费用不充足、语言不达标、政策不支持成为师生参与国际化项目的主要限制因素。
4.资金投入不到位,国际项目实效差
部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于民办性质,办学收入以学生学费为主,出国形式以自费为主,缺少统一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资金和政策的缺乏造成教育国际化的软硬件建设水平低,进而导致“引不进来”“走不出去”的尴尬局面。目前,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项目过于传统和单一,仍以学历提升和短期交流为主,在实践能力培养、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海外行业协会合作、教育资源的输出创收、行业标准的参与制定等方面明显不足,国际交流项目的实际效果不突出。 5.品牌专业缺乏,资源输出不自信
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引进来”为主,缺少“走出去”的自信,“引进来”的院校主要以开设汉语课程或中国文化课程为主,缺乏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开设的特色专业。“走出去”的院校往往是借助国家或地区的政策优势,而非通过市场“筛选”,其在专业设置上主观性强,缺少对国际市场人才需求的论证,且缺乏符合国际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品牌专业。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策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发挥高校主体作用
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应借此手段,不断引导高等职业教育树立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可遵循“区分重点,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大对示范高校、特色专业、骨干教师、优秀学生的支持,同时兼顾对欠发达地区和民办院校的扶持。
本科层次职业高校是国际化办学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首先要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制定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国际化办学指明方向;其次要充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符合实际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最后在教育质量上要严格把关,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全面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完善组织架构,强化各部门的协同联动
组织架构是教育国际化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其形式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附属式管理结构,国际化管理职能附属于党政领导办公室、教务处等权力部门,统一要求其他部门进行配合;第二种是专门化管理结构,设置国际交流中心、外事处或国际处等专门管理机构,协调要求其他部门进行配合;第三种是合署化管理结构,主要是与国际学院或外国语学院合署办公,兼具教学与行政管理功能,统筹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架构。
各高校职能部门应积极参与到教育国际化的建设中来,为参与国际化项目的师生簡化手续、提供便利,形成高效运转、协同联动的良好机制。通过构建以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广泛参与的国际化领导小组,确保国际化项目能够自上而下推广。除此之外,还应健全和完善教育国际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和鼓励更多的部门和个人加入到教育国际化的工作中来,确保优质、高效、全面地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三)强化师生参与意识,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各高校可广泛征求师生对国际项目的需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项目,并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使全体师生对国际项目有所了解。通过制定参与国际项目的鼓励政策,比如,对参加国际项目的优秀师生提供资助或补助,对主动介绍、宣传、推广国际项目的师生给予奖励等,强化师生参与国际项目的意识。
国际化的氛围能够推动国际项目的顺利开展,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国际化氛围进行营造。比如,改革教学内容或引进国际化课程等增加学生对国外教育的了解;通过多种校园活动,比如中外学生互动交流、外语角、外语配音大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邀请海外知名专家、企业家进行讲座,邀请往届参加国际项目的优秀师生谈感悟、说体会等,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国际项目的热情;同时负责国际交流工作的部门还应加大国际项目的宣传力度,通过制作国际项目的宣传手册、宣传视频、邀请海外合作方共同举办国际项目展等,使师生、家长、社会对高校的国际项目加深了解。
(四)多方合力,提升国际项目的实际效果
相关行政部门、各类团体和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形成合力,不断推动教育国际化项目的开展。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加大和细化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指导力度,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其他行政部门和各类社会团体,包括外事办、侨联、行业联合会等应搭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合作平台,不断加深与海外院校、企业和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企业作为人才“产业链”的“消费端”,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提升高校的软硬件水平;高校应充分利用外部的资金和政策资源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加大国际化设施投入力度,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优势专业,提高师生参与国际项目的能力等,摆脱“引不进来”“走不出去”的尴尬局面,提升国际项目的实际效果。
(五)打造特色优势教育资源,提升输出自信
本科层次职业高校应充分依托地域文化、地方资源和相关的政策优势,打造与国际市场接轨、符合国内外市场发展需要的紧缺专业和特色专业,比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的重要性。据新华网报道,在疫情防控与患者救治过程中,湖北省中医药使用率累计达到91.91%,方舱医院中医药使用率超过99%,集中隔离点中医药使用率达到了94%,中医药抗疫正走向世界。因此具备中医药资源丰富、生产和供应能力突出、专业基础深厚的区域高校,就可重点打造“走出国门”的中医药专业。此外,中国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快递业、高铁、5G等领先世界,也是我们打造优势专业的重要依托,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参与相关专业和行业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优势专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327;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Z2019079)
(责编 李亚婷)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行国际化办学的天然优势。因此,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内涵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不同学者也是见仁见智,其中得到广泛认可的是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给出的定义,她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在国家和院校层面,将国际化的文化和元素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供给中的过程。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从目标层面、过程层面和要素层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论述,比如,在目标层面,陆小兵、单春艳等认为教育国际化应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在过程层面,刘正良、杨红荃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在要素层面,李霆鸣、丁安英、莫玉婉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在教学、实践、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体现国际化的要素;李枭鹰、刘岩等从文化、物质、能量、信息等不同要素揭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等。可以看出,由于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的观点各有差异,但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即将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融入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中,以推动国家和高校的发展。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可表述为,立足国家、区域和本科层次职业高校的实际情况,与他国的高校或组织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将国际教育资源融入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最终推动国家、区域和高校发展。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发现,受办学性质、办学理念、办学时间、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差别较大。根据内涵建设水平和国际化的发展速度,利用BCG模型可将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分为四类(如图1):第一类是教育国际化“金牛类”的高校,办学时间长,内涵建设和国际化程度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国际化发展速度放缓,主要以“老牌”示范性高校为主;第二类是教育国际化“明星类”高校,办学时间短,有很强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思路,国际交流活动频繁,国际化发展速度很快,硬件和内涵建设水平较高,主要以“外向型”高校为主;第三类是教育国际化“潜力类”高校,这类高校的硬件和内涵建设水平突出,但囿于理念、思路、专业、语言、地域等因素,教育国际化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公办理工类高校为主;第四类是教育国际化“瘦狗类”高校,这类高校办学基础弱,国际交流活动少,国际化发展速度缓慢,硬件和内涵建设是其主要目标,以普通民办院校为主。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化办学理念缺乏,战略规划不清晰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办学定位大多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为主,国际交流与合作被认为是“锦上添花”,对学校发展的实际意义不大,而且比较容易出现涉外问题,所以很多职业类高校对此持谨慎态度。以2019年全国首批15所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为例,专门设置负责国际交流业务部门的有6所,国际交流项目较多、国际交流活动较为频繁的有5所,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未设置国际处或国际交流中心等专职部门且国际交流活动较少,可以看出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不太重视国际交流合作。
2.组织架构不完善,各部门缺少协同
组织架构是国际化战略得以实施的组织保障,虽然部分高校设置了负責国际交流的专职机构,但与之配套的人员、制度、经费等尚不完善,专业化程度偏低,严重制约着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教育国际化几乎涉及高校的所有职能部门,只有形成协同联动机制才能保证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部分高校职能部门存在“推责”“躲事”的问题,加之教育国际化的考评体系尚不完善,说和做“两张皮”,教育国际化的相关工作推进困难。
3.参与主体受限制,师生国际化程度低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国际化的主体,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师生参与国际化项目的程度较低。通过对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调研发现,合适的国际化项目、高校鼓励政策、语言方面要求、出国学习方式、出国所需费用等是影响教师群体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主要因素;出国费用、海外安全、语言水平、家长和老师建议等是影响学生群体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项目不匹配、意向不明确、费用不充足、语言不达标、政策不支持成为师生参与国际化项目的主要限制因素。
4.资金投入不到位,国际项目实效差
部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于民办性质,办学收入以学生学费为主,出国形式以自费为主,缺少统一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资金和政策的缺乏造成教育国际化的软硬件建设水平低,进而导致“引不进来”“走不出去”的尴尬局面。目前,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项目过于传统和单一,仍以学历提升和短期交流为主,在实践能力培养、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海外行业协会合作、教育资源的输出创收、行业标准的参与制定等方面明显不足,国际交流项目的实际效果不突出。 5.品牌专业缺乏,资源输出不自信
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引进来”为主,缺少“走出去”的自信,“引进来”的院校主要以开设汉语课程或中国文化课程为主,缺乏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开设的特色专业。“走出去”的院校往往是借助国家或地区的政策优势,而非通过市场“筛选”,其在专业设置上主观性强,缺少对国际市场人才需求的论证,且缺乏符合国际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品牌专业。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策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发挥高校主体作用
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应借此手段,不断引导高等职业教育树立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可遵循“区分重点,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大对示范高校、特色专业、骨干教师、优秀学生的支持,同时兼顾对欠发达地区和民办院校的扶持。
本科层次职业高校是国际化办学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首先要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制定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国际化办学指明方向;其次要充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符合实际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最后在教育质量上要严格把关,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全面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完善组织架构,强化各部门的协同联动
组织架构是教育国际化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其形式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附属式管理结构,国际化管理职能附属于党政领导办公室、教务处等权力部门,统一要求其他部门进行配合;第二种是专门化管理结构,设置国际交流中心、外事处或国际处等专门管理机构,协调要求其他部门进行配合;第三种是合署化管理结构,主要是与国际学院或外国语学院合署办公,兼具教学与行政管理功能,统筹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架构。
各高校职能部门应积极参与到教育国际化的建设中来,为参与国际化项目的师生簡化手续、提供便利,形成高效运转、协同联动的良好机制。通过构建以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广泛参与的国际化领导小组,确保国际化项目能够自上而下推广。除此之外,还应健全和完善教育国际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和鼓励更多的部门和个人加入到教育国际化的工作中来,确保优质、高效、全面地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三)强化师生参与意识,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各高校可广泛征求师生对国际项目的需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项目,并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使全体师生对国际项目有所了解。通过制定参与国际项目的鼓励政策,比如,对参加国际项目的优秀师生提供资助或补助,对主动介绍、宣传、推广国际项目的师生给予奖励等,强化师生参与国际项目的意识。
国际化的氛围能够推动国际项目的顺利开展,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国际化氛围进行营造。比如,改革教学内容或引进国际化课程等增加学生对国外教育的了解;通过多种校园活动,比如中外学生互动交流、外语角、外语配音大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邀请海外知名专家、企业家进行讲座,邀请往届参加国际项目的优秀师生谈感悟、说体会等,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国际项目的热情;同时负责国际交流工作的部门还应加大国际项目的宣传力度,通过制作国际项目的宣传手册、宣传视频、邀请海外合作方共同举办国际项目展等,使师生、家长、社会对高校的国际项目加深了解。
(四)多方合力,提升国际项目的实际效果
相关行政部门、各类团体和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形成合力,不断推动教育国际化项目的开展。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加大和细化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指导力度,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其他行政部门和各类社会团体,包括外事办、侨联、行业联合会等应搭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合作平台,不断加深与海外院校、企业和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企业作为人才“产业链”的“消费端”,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提升高校的软硬件水平;高校应充分利用外部的资金和政策资源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加大国际化设施投入力度,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优势专业,提高师生参与国际项目的能力等,摆脱“引不进来”“走不出去”的尴尬局面,提升国际项目的实际效果。
(五)打造特色优势教育资源,提升输出自信
本科层次职业高校应充分依托地域文化、地方资源和相关的政策优势,打造与国际市场接轨、符合国内外市场发展需要的紧缺专业和特色专业,比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的重要性。据新华网报道,在疫情防控与患者救治过程中,湖北省中医药使用率累计达到91.91%,方舱医院中医药使用率超过99%,集中隔离点中医药使用率达到了94%,中医药抗疫正走向世界。因此具备中医药资源丰富、生产和供应能力突出、专业基础深厚的区域高校,就可重点打造“走出国门”的中医药专业。此外,中国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快递业、高铁、5G等领先世界,也是我们打造优势专业的重要依托,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参与相关专业和行业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优势专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327;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Z2019079)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