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目标是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作为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根本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本文简要描述了语文教学目标表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造成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准备具体定位语文教学目标的对策,为制定语文课堂目标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目标形式化,缺乏独特性
翻看语文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是笼统概括、大同小异,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每一篇课文要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是千篇一律的。语文是要通过一篇篇的课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是终极目标,是笼统的,具体怎样通过每一篇不同的课文达到,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上精雕细琢的,而不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盲目套用模板,说大话。
课文有很多体裁,比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对于诗歌来说,意境很重要;对于小说来说,六大要素不可缺少;对于散文来说,当然要欣赏语言的唯美。但是这些重要的点并不是所谓的教学目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独特的,是详细的,是针对本课文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许多教师都将目标定为通过朗读这篇散文体会语言的美感。实际上这样的目标形同虚设,既没有让学生理解散文文体的独特性,也没有让学生借助語言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倒不如设定为画出对父亲背影的动作描写,想象当时的画面并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二)语文教学目标出现泛化,弱化语文美感
大部分人的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想法,语文课一个月不上,还是感觉可以跟上课程,而数学一节课不上,就会听不懂、跟不上,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包容性。语文课上会听到月球的特性、热带雨林的气候,甚至会听到由于一点点计算失误而导致建筑倒塌等,这些涉及地理、物理、政治等。换句话说,语文包含的文化范围广泛,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泛化,过多分析历史、政治等,忽略语言的美感。曾经听一位老师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他花了一大半的时间为学生介绍安史之乱,把诗歌上成了一堂历史 课,课上空有热闹,对诗歌修辞、意境不求甚解。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注意议论文、说明文等,作为语文教材的一篇篇言语作品,教学侧重点在文体,而不是知识点大杂烩,什么都讲,什么都学不精。
(三)语文教学目标表面化,相互之间缺乏联系
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实现三维目标,许多老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就采取罗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式。这样的目标流于表面,是面子工程,经不起推敲。看似面面俱到,涉及内容全面,实际上相互孤立、没有整合,更没有将课文整体有机联系。比如鲁迅的《少年闰土》要认识生字生词;朗读课文重点段落;体会对闰土的感情。明显三个目标是相互递进、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割裂的。只有教学目标深入,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四)语文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主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领导者,这样的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无趣。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要教会学生分析人物特点,教会学生分析所用的修辞手法,这就说明教师重视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有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出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造成语文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对课程标准理解有偏差
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要求不同,对于各个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又给出了参考。不同阶段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相互促进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其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容易陷入混乱,维度不好区分,深度和广度不好界定,目标形式化、表面化。
(二)对文本价值认识不深入
教材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要做的是完成某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会对其他一些文章进行分析。教师不是依照教材在教,而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使教材为教师所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文本的品读流于形式,对课文价值认识不深入,教学目标制定泛化,使学生云里雾里,不知道课文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不全面
不同年级学生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不同。同一年级,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水平也会出现差异,可能是由于性别、性格、家庭等因素造成的,这些是需要教师去努力把握的。教书育人是极其复杂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拥有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较高的文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以学生为依据,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考虑学生需要的。所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教师要用心去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体会学生的兴趣点,并考虑课堂上各种生成性问题。
(四)教师缺乏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
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成败。那么要设计一个合适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下足功夫。每个教师都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比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在现实的学校文化中,大部分教师关注的仅限于自己本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面对的是学生,教育对象是人,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理论,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运筹帷幄,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教学目标,和老师完美配合。
三、准确、具体定位语文教学目标的对策 (一)紧扣课程标准,抓住中心,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观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阶段重在激发和引导学生观察;第二阶段要求学生了解一些观察的方法;第三阶段在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的阶段目标要求不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又体现了语文课标层层递进的特点。例如在《赵州桥》教学中,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了 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是由哪些段落体现的;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分析作者观察事物所用的方法并学习。就是这样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切入课文重点,学习说明文。
(二)吃透教材,抓住文本价值,精细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师所用的。文本的价值实质上规定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语文教师在面对文本时首先应该是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轻松愉悦地欣赏。然后去了解作者,了解社会背景,由文本引出更多需要自己去阅读的文章。接着站在文本、站在自己、站在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多重体会,运用多样策略,更好地传达文本价值。忌讳的是大部分教师囫囵吞枣,然后就查找各种教案和参考书,忽略了文本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中小学培养目标,进而是课程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年学期教学目标,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指的是一单元中某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设置教学目标比较贴切的就是:1.認识掌握课后生字;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如何反映人物品质;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向明确,灵活设置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材上面的文本这个有限的例子教给学生无限的听、说、读、写的方法技巧,使学生灵活掌握阅读与写作分析等技能,并能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有一个指向明确的目标,并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并实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郭说过:“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目标陈述是为了便于后续评价,行为动词必须清晰、可把握。”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依靠学生、激发学生。分析学生,包括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思维方式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于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情感体验、能力发展、个性差异等。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包含三部分:文本解读、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读文本的时候,要研究,换句话说就是要懂,目标的选择也是有依据的,要根据所教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一个由读者向作者身份的贴近状态,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重建意义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
(四)提升教师自身能力,形成个性,设计独特的教学目标
所有语文教师的性别、年龄、性格、地区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的兴趣爱好或者优势也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是有自己特色的个体。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在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前提下,突出自己的个性,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教学目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不一样的,只要是为了同一个大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才是我们期待的,比如有的老师擅长画画,有的老师擅长朗读,有的老师善于写作。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学生一起设计贴切的教学目标,让课堂真正散发活力。
就像在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对于课后题的思考,要考虑到删减哪些情节、小说的副标题是什么、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哪里、学生的收获应该在哪里。本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教师采用的是教师导读、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三环双线”的教学模式,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脉,再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精读探究,在准确把握学情起点、明确终点目标的前提下,为学生搭建探究死因、分析人物、挖掘环境的三个台阶,引导学生以默读、个读、齐读等方式深入研读文本,一步步走向终点,探究出主题。最后总结出鉴赏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这篇小说的知识,还形成了探究小说主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晓嫘.语文教学目标探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王超.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3]张海娟.语文教学目标怎么定[J].教学与管理,2014(23).
[4]李儒大.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7).
[5]徐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细分研究——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学视角[J].课程教学研究,2013(12).
[6]程颖.语文教学目标的价值诉求及有效生成[J].语文建设,2015(35).
[7]谭友利.试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4).
[8]袁菊.谨防知识过度而灵性失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一个视点[J].教学与管理,2012(25).
[9]张桂林,袁开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目标形式化,缺乏独特性
翻看语文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是笼统概括、大同小异,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每一篇课文要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是千篇一律的。语文是要通过一篇篇的课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是终极目标,是笼统的,具体怎样通过每一篇不同的课文达到,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上精雕细琢的,而不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盲目套用模板,说大话。
课文有很多体裁,比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对于诗歌来说,意境很重要;对于小说来说,六大要素不可缺少;对于散文来说,当然要欣赏语言的唯美。但是这些重要的点并不是所谓的教学目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独特的,是详细的,是针对本课文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许多教师都将目标定为通过朗读这篇散文体会语言的美感。实际上这样的目标形同虚设,既没有让学生理解散文文体的独特性,也没有让学生借助語言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倒不如设定为画出对父亲背影的动作描写,想象当时的画面并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二)语文教学目标出现泛化,弱化语文美感
大部分人的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想法,语文课一个月不上,还是感觉可以跟上课程,而数学一节课不上,就会听不懂、跟不上,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包容性。语文课上会听到月球的特性、热带雨林的气候,甚至会听到由于一点点计算失误而导致建筑倒塌等,这些涉及地理、物理、政治等。换句话说,语文包含的文化范围广泛,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泛化,过多分析历史、政治等,忽略语言的美感。曾经听一位老师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他花了一大半的时间为学生介绍安史之乱,把诗歌上成了一堂历史 课,课上空有热闹,对诗歌修辞、意境不求甚解。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注意议论文、说明文等,作为语文教材的一篇篇言语作品,教学侧重点在文体,而不是知识点大杂烩,什么都讲,什么都学不精。
(三)语文教学目标表面化,相互之间缺乏联系
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实现三维目标,许多老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就采取罗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式。这样的目标流于表面,是面子工程,经不起推敲。看似面面俱到,涉及内容全面,实际上相互孤立、没有整合,更没有将课文整体有机联系。比如鲁迅的《少年闰土》要认识生字生词;朗读课文重点段落;体会对闰土的感情。明显三个目标是相互递进、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割裂的。只有教学目标深入,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四)语文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主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领导者,这样的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无趣。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要教会学生分析人物特点,教会学生分析所用的修辞手法,这就说明教师重视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有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出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造成语文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对课程标准理解有偏差
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要求不同,对于各个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又给出了参考。不同阶段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相互促进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其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容易陷入混乱,维度不好区分,深度和广度不好界定,目标形式化、表面化。
(二)对文本价值认识不深入
教材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要做的是完成某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会对其他一些文章进行分析。教师不是依照教材在教,而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使教材为教师所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文本的品读流于形式,对课文价值认识不深入,教学目标制定泛化,使学生云里雾里,不知道课文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不全面
不同年级学生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不同。同一年级,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水平也会出现差异,可能是由于性别、性格、家庭等因素造成的,这些是需要教师去努力把握的。教书育人是极其复杂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拥有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较高的文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以学生为依据,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考虑学生需要的。所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教师要用心去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体会学生的兴趣点,并考虑课堂上各种生成性问题。
(四)教师缺乏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
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成败。那么要设计一个合适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下足功夫。每个教师都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比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在现实的学校文化中,大部分教师关注的仅限于自己本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面对的是学生,教育对象是人,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理论,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运筹帷幄,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教学目标,和老师完美配合。
三、准确、具体定位语文教学目标的对策 (一)紧扣课程标准,抓住中心,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观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阶段重在激发和引导学生观察;第二阶段要求学生了解一些观察的方法;第三阶段在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的阶段目标要求不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又体现了语文课标层层递进的特点。例如在《赵州桥》教学中,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了 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是由哪些段落体现的;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分析作者观察事物所用的方法并学习。就是这样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切入课文重点,学习说明文。
(二)吃透教材,抓住文本价值,精细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师所用的。文本的价值实质上规定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语文教师在面对文本时首先应该是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轻松愉悦地欣赏。然后去了解作者,了解社会背景,由文本引出更多需要自己去阅读的文章。接着站在文本、站在自己、站在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多重体会,运用多样策略,更好地传达文本价值。忌讳的是大部分教师囫囵吞枣,然后就查找各种教案和参考书,忽略了文本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中小学培养目标,进而是课程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年学期教学目标,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指的是一单元中某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设置教学目标比较贴切的就是:1.認识掌握课后生字;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如何反映人物品质;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向明确,灵活设置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材上面的文本这个有限的例子教给学生无限的听、说、读、写的方法技巧,使学生灵活掌握阅读与写作分析等技能,并能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有一个指向明确的目标,并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并实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郭说过:“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目标陈述是为了便于后续评价,行为动词必须清晰、可把握。”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依靠学生、激发学生。分析学生,包括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思维方式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于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情感体验、能力发展、个性差异等。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包含三部分:文本解读、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读文本的时候,要研究,换句话说就是要懂,目标的选择也是有依据的,要根据所教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一个由读者向作者身份的贴近状态,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重建意义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
(四)提升教师自身能力,形成个性,设计独特的教学目标
所有语文教师的性别、年龄、性格、地区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的兴趣爱好或者优势也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是有自己特色的个体。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在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前提下,突出自己的个性,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教学目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不一样的,只要是为了同一个大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才是我们期待的,比如有的老师擅长画画,有的老师擅长朗读,有的老师善于写作。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学生一起设计贴切的教学目标,让课堂真正散发活力。
就像在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对于课后题的思考,要考虑到删减哪些情节、小说的副标题是什么、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哪里、学生的收获应该在哪里。本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教师采用的是教师导读、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三环双线”的教学模式,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脉,再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精读探究,在准确把握学情起点、明确终点目标的前提下,为学生搭建探究死因、分析人物、挖掘环境的三个台阶,引导学生以默读、个读、齐读等方式深入研读文本,一步步走向终点,探究出主题。最后总结出鉴赏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这篇小说的知识,还形成了探究小说主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晓嫘.语文教学目标探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王超.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3]张海娟.语文教学目标怎么定[J].教学与管理,2014(23).
[4]李儒大.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7).
[5]徐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细分研究——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学视角[J].课程教学研究,2013(12).
[6]程颖.语文教学目标的价值诉求及有效生成[J].语文建设,2015(35).
[7]谭友利.试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4).
[8]袁菊.谨防知识过度而灵性失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一个视点[J].教学与管理,2012(25).
[9]张桂林,袁开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