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阶段是我国优秀青年群体的人生重要发展时期。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如何定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以及如何适应社会,成为这个时期应届硕士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由于受自1999年大学扩招的持续影响,以及2007届、2008届在高考当中本处于参加高考总人数的最高峰值,这一部分人目前也面临毕业,让原本不被看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关键词:就业压力;人格;埃里克森
大学阶段是我国优秀青年群体的人生重要发展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早期(通常在18~25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这种亲密感和孤独感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的适应和再生。这阶段的青年人去开始一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更圆满地融入社会,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和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并因而产生孤独感。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不少硕士研究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虽然面临结婚生子的压力,但是由于读书的缘故,很多人还未进行到这一阶段。所以对这个群体而言,如何定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以及如何适应社会,成为这个时期应届硕士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然而,由于受自1999年大学扩招的持续影响,以及2007届、2008届在高考当中本处于参加高考总人数的最高峰值,这一部分人目前也面临毕业,让原本不被看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3年初,发布了今年的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趋势。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之多,较之2012年增加20万左右。再加上往届毕业没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准备择业的大学生,准备就业的大学生远比这个数字高。可以看出,今年又是一个大学生就业难年。另据统计,今年只是700万应届生的第一年,在未来3-5年应届生的就业规模都会维持在700万以上。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往后会愈加困难。
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也造成了毕业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压力的持续增大,严重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热情。而硕士毕业生较之本科毕业生年龄较大,社会、家庭给予其的压力远大于研究生,而硕士毕业生在企业以及研究所的竞争优势又小于博士研究生。因此可以说,硕士毕业生是三种毕业生压力当中是最大的。因此,如何缓解硕士应届毕业生的压力是心理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硕士应届毕业生的压力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丰富压力心理学的理论,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响压力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个体自身的因素,如性别、年龄、人格等,另一类是社会或环境的因素,如社会支持等。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的影响。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对于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会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人格与压力的形成息息相关。人格与压力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控制点、内外向、坚韧性、乐观性等多种人格特质均对个体感知和应对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以往的对于压力的研究针对性不强,且往往着眼于其中一点或几点,关于学生群体的压力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与青少年大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它一些人格因素,如进取能力、社交能力等缺乏考察。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 社会支持与压力的产生、发展、控制和预防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作为重要的个体变量的应对方式,,则决定着人们对付内外环境的要求及其有关的压力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
大量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对压力的缓冲作用。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的不良后果, 降低个体的压力感, 提高个体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 。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经历着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的诸多变化。研究发现, 面对生活事件, 青少年选择支持者及获取支持的能力与其压力感知显著相关。大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 不仅同伴的影响和作用日益上升, 而且建立与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也在变化。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王魁.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2,1.
[2]任敏,徐吉鹏.结构性差异: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基于华中五所高校的实证分析.青年探索,2013,3.
[3]唐本钰.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中的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2,12.
[4]王德强.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5]杨小晶,李德勇.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简介:张月(1989-),女,湖北荆门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
关键词:就业压力;人格;埃里克森
大学阶段是我国优秀青年群体的人生重要发展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早期(通常在18~25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这种亲密感和孤独感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的适应和再生。这阶段的青年人去开始一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更圆满地融入社会,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和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并因而产生孤独感。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不少硕士研究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虽然面临结婚生子的压力,但是由于读书的缘故,很多人还未进行到这一阶段。所以对这个群体而言,如何定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以及如何适应社会,成为这个时期应届硕士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然而,由于受自1999年大学扩招的持续影响,以及2007届、2008届在高考当中本处于参加高考总人数的最高峰值,这一部分人目前也面临毕业,让原本不被看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3年初,发布了今年的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趋势。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之多,较之2012年增加20万左右。再加上往届毕业没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准备择业的大学生,准备就业的大学生远比这个数字高。可以看出,今年又是一个大学生就业难年。另据统计,今年只是700万应届生的第一年,在未来3-5年应届生的就业规模都会维持在700万以上。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往后会愈加困难。
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也造成了毕业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压力的持续增大,严重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热情。而硕士毕业生较之本科毕业生年龄较大,社会、家庭给予其的压力远大于研究生,而硕士毕业生在企业以及研究所的竞争优势又小于博士研究生。因此可以说,硕士毕业生是三种毕业生压力当中是最大的。因此,如何缓解硕士应届毕业生的压力是心理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硕士应届毕业生的压力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丰富压力心理学的理论,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响压力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个体自身的因素,如性别、年龄、人格等,另一类是社会或环境的因素,如社会支持等。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的影响。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对于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会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人格与压力的形成息息相关。人格与压力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控制点、内外向、坚韧性、乐观性等多种人格特质均对个体感知和应对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以往的对于压力的研究针对性不强,且往往着眼于其中一点或几点,关于学生群体的压力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与青少年大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它一些人格因素,如进取能力、社交能力等缺乏考察。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 社会支持与压力的产生、发展、控制和预防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作为重要的个体变量的应对方式,,则决定着人们对付内外环境的要求及其有关的压力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
大量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对压力的缓冲作用。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的不良后果, 降低个体的压力感, 提高个体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 。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经历着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的诸多变化。研究发现, 面对生活事件, 青少年选择支持者及获取支持的能力与其压力感知显著相关。大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 不仅同伴的影响和作用日益上升, 而且建立与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也在变化。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王魁.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2,1.
[2]任敏,徐吉鹏.结构性差异: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基于华中五所高校的实证分析.青年探索,2013,3.
[3]唐本钰.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中的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2,12.
[4]王德强.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5]杨小晶,李德勇.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简介:张月(1989-),女,湖北荆门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