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情景描写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t398896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简介
  沈嘉柯 著名作家、评论家。已出版《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等50 多本散文集、长篇小说和随笔集。作品畅销百万册。蝉联2015年、2016 年中国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众多文章被选为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
  本期给大家推荐沈老师的新书《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书中遴选古代诗词经典,逐一解读古诗词里的浩叹和哀愁,以及无限幽微的心事和美感。
  理解一首经典词作的最好方式,就是与别的经典作品逐一对照。
  同样的“中秋”主题,用不同的体裁、手笔去写,表达出的韵味完全不一样。但高手写作,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欣赏他们的优点,比较他们的不同,一方面能加强我们文学审美的敏锐度,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写作技巧。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五夜望月》第一句说的是“中庭地白树栖鸦”。
  你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是中庭,什么是地白,什么是树栖鸦。中庭,是四周由建筑物围绕而成的空地,一种既封闭又留有视线的空间。
  一个人如果在中庭看月亮,那就说明这是一个孤独的人,选了一个很适合望月的地方。他首先看到的是地上在发白。地上的白,更说明了天上的月亮是何等的皎洁明亮。
  在这种雪白当中,却有一棵树,还停着一只乌鸦。树木在人的眼中是黑色的,乌鸦就更加是黑色的。于是你看到的是一张黑白摄影。这时你可以跟苏轼的那首词比较。
  你会发现,在苏轼的笔下,八月十五中秋夜的世界是彩色的,戏剧张力十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是青色的,他还要捏着杯子问一问明月什么时候有。
  今夕何年,天上还有宫阙,那是什么颜色?人间的是金碧辉煌,天上的是雕栏玉砌。琼玉是晶莹剔透或者雪白的东西。嫦娥奔月抛弃丈夫,碧海青天夜夜心,一派孤寒景象。
  紧接着是“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于是你看到一个白色青色红色的环境里,有一个人在那里走动,赏月。
  现在再回到王健这首诗的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我不知道你闻过桂花的香没有。桂花的香是一种很清冽寒冷的香,也就是冷香。
  冷香飘散的桂花,又被冷露无声无息地打湿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细腻到这种地步。他关心、注意到了桂花被打湿,感到深入骨髓的寒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黑白的环境里面,那种人性极致的孤寂。
  读苏轼的词,想象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转朱阁低绮户。
  你会觉得那应该是一个有体温的人。这个人在动,他还是有生命力和温度的。他甚至还跳起舞来了。画面非常多,也非常满。
  而在王建的诗里面,人物是静态的,默默地觉察周遭的一切。这个人不说话,也不走动,没有发出什么声音,即便走路,也是用很轻的步子,小心翼翼地在狭小空间内缓缓地活动,不然他没法注意到桂花被无声地打湿。
  一动一静,各自写到了极致。
  苏东坡的词里面写的是“照无眠”,月亮太大太亮,照得人各种思念没有睡意。这已经是很好的境界,很高明的笔法。但是王健不着一字,完全就没有提到无眠,也写出了一个睡不着觉,在那儿看月亮的人。
  我们继续读下去,“今夜月明人尽望”。大家都在看月亮,有的人想到的是,全世界的人都在看。由“人尽望”三个字,你可以想象,很多人在同一片天空下仰起头的样子。苏东坡的笔下则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写的是抽象的总结。
  王建没有直接抒情。因为他的笔法,诗的意境,决定了不能直接抒情。那么清冷的氛围,人自然而然就内敛了。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也尽在抬头中。
  苏轼同样如此,开篇设问“明月几时有”,一路说到千里共婵娟,天上人间,俱为一体。
  王建末尾设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古代诗作词作里,最打动人心的金句,往往都是问句。
  有那么多人仰头望月,就会有千百种秋思。有的人只不过是赏个月亮,凑个热闹,然后继续寻欢作乐。有的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哀伤凄凉,不关心世界,只关心自己的当下此刻。也有的人,在悲哀中,为天下人祝祷万千,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跟亲人不在一起,这首词是写给自己的兄弟的,希望他们能够共婵娟。王建却问道“落谁家”,一个落字,无处可逃。月亮引发的秋思,是从天上掉下来,落到你头上的。月光无边无涯,覆盖你全身。
  王建从个体,写到千千万万的人集体望月,而苏轼从人有悲欢离合,回到了家庭中某一个具体的人。
  人生能不能长久,那是另外一回事。也许有的人根本不关心长不长久,已经接受了长久是过高的期望,朝朝暮暮对他们而言是非常态,别离是常态。王建把这种谁都写过,谁都感受过的心境描述完了,就不去管了。这之后的,他留白了,交给读的人了。
  苏东坡的这首词一定要用来唱,甚至你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唱起来了。王建的这首诗则适合低声念诵,乃至内心独白,只给自己听。
  (摘自沈嘉柯鉴赏文集《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有删节)
  阅读理解
  同样写中秋,作者比较了苏轼和王建的作品的异同,得出了什么结论?谈谈你对“天人合一”的理解。
  王建从个体感受出发,走向广阔的人间世界;苏轼从广阔的人间悲欢,回到了个体,落实到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子由),都兼顾了天地万物和人的统一。体现了他们写作技艺上的精湛,这也充分说明:一件作品,只谈个人,不够广阔;只谈天下,不够具体实在。必须虚实结合,宏大关怀与个人感情相互交融,才能酝酿出千古佳作。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节期间,新宇陪爸爸妈妈回到农村爷爷家过年。他发现快七十岁的爷爷每天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点点刷刷,忙着组织他们的中学同学聚会。听爸爸说,爷爷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没想到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爷爷在这偏僻的乡村组织同学会,用手机建立微信群,动员老同学参加聚会,利用支付宝收付活动经费,上淘宝买纪念品,上“携程”订酒店,上“大众点评”订餐厅……新宇对“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
考点阐述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般会从文本的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表现为对传统观点或命题人假设观点的认知评价等,要求考生认识问题表达看法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考生的自主性阅读体验,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不然,就成了“
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诗歌阅读积累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而要能真正读出诗歌意趣韵味,使欣赏的品位提高,则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赏析诗中炼字(词)、诗眼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赏析炼字(词)是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炼句是品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赏析语言风格是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
写作概说  岁末年终,草地变黄,赏白雪满园,青春勃发的少年,也少不了对这一季,这一年“青葱岁月”心生感怀。大家思索生活的方式,探求生命的价值,追寻人生的意义,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寻腾跃的浪花,来证明青春的靓丽。趁时光还在,细数遗落在手心的光阴,那是我们成长的收获。在经过了一学期的记叙文写作训练之后,我们计划将高一学生的写作由记叙描写引向议论抒情,由形象思维导入抽象思维,学习生活随笔的写作。本次作文,我
初次接触文学,是儿时朗读《咏鹅》时,读着读着,那只肥美憨态的大白鹅就映在我的脑海里。也许是那只大白鹅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从此我便对诗有着莫名的偏爱。诗丰富的情感,简练的文字,对于不善言辞木讷冷淡的我来说,无疑是内心世界的最佳伴侣。  我从《静夜思》学到《行路难》,从初唐贞观走到晚唐安史,从对酒当歌读到国破家亡……诗渐渐染上了一种我所感触不到的哀愁。我的情绪、认知、理解也随着愈加晦涩的诗变得僵硬。于是
有人爱钻“厚”处,被人赞之为“顽强执着”;有人喜钻“薄”处,被人誉之为“灵活变通”。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于我而言,自然爱那钻“厚”者。  许多人为了一件事情终其一生,终达化境。好比明代王阳明于极致静默中悟道,明了心学与生之况味,又如年逾九旬的葉嘉莹教授研习诗词从不言弃,漂泊与动荡只是令她在诗文中愈发安静与平和;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不畏迫害、不避人言,“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
阴晴云雨,千年岁月,一支小小的唢呐,乐声嘹亮,吹奏着神州大地上千户万家的故事。若逢喜,则欢快雀跃,高昂炽烈;若逢悲,則凄楚悲壮,柔婉动人。它曾演绎了多少丰收之悦,新婚之喜,多少相离之苦,别世之痛。它曾响彻晴空,它曾惊艳时光。如今,宝玉蒙尘,香炉沉灰,这华夏最后仅剩的几个民间唢呐艺人的背影在落日中显得格外落寞。可当他们再度吹响这样一支小小的唢呐,高亢呼鸣之时,依然可唤回那百鸟久久盘旋,凤凰骄然展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榮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重庆某中学在一次高三模拟考后,奖励年级前20名学生每人5斤猪肉。每一份猪肉上都贴着红色纸条,上面写着“分享成功”。学校负责人表示,以前奖励学生的都是现金或者文具,这一次学校想尝试一种新的奖励方式,让学生把猪肉拿回家跟父母分享,一起做饭,感恩父母。网友纷纷为学校的奖励点赞。  请根据你对此事的看法或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境界。游而成记,源远流长,经典的游记散文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层出不穷,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人的游记,不但给自然山川涂上了浓重的人文色彩,而且用他们的才情见识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陶潜沉醉山水园田,觉得“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阅读古人的游记散文,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以丹青妙手为我们所描绘的诗意风景,更应怀揣我们的虔诚深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