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形式单一、手段老旧,加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极低,导致教学效果很差。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提出了轮转教学模式的探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轮转课堂
一、轮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中职语文教学轮转课堂是基于现阶段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诸多不良状况提出的。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素养低,他们选择中职学校是因为别无选择。反过来中职学校接纳他们也是迫于无奈,无奈于这是能接纳这批学生的最后也是最低的门槛教育基地了,我们不能让这些娃娃无学可上无书可读。正是因为中职学校有着这样的包容性,所以学生进入学校后可以肆无忌惮的玩,完全不把学习放在眼中,而对于专业课或许是因为本身要有趣味一些,或许是因为这是他们出身社会吃饭的家伙,所以学生基本还是愿意学。而像语文这种接触了十来年的基础学科,早已倦怠,加之学生认为对他以后参工没有直接影响,所以就完全放弃。
这种心理暗示下,语文课简直就没法上下去,课堂上学生不是玩手机就是摆龙门阵,要不就睡觉,更有甚者以上厕所为由多次进出教室,就为着能逃离语文课。长此以往,语文教学任务完不成,目标也完不成。学生哪里知道语文素养对他以后工作和整个人生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在中職阶段也能正常的学习语文,并能适当的提高其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提出了轮转课堂的设想。
所谓轮转课堂,是指在课堂上不断调整变化学生的角色和学生需要学习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在角色和任务的轮转变化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与时下推行甚广的“反转课堂”不一样,反转课堂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律性都有要求。而“轮转课堂”重点针对课堂教学时间段,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驱动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在较为主动的状态下完成语文学习。
怎么轮转呢?我们从轮转课堂的三个环节来介绍。
二、轮转课堂的三环节
(一)课初准备环节
(1)全班分组
轮转课堂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而这个分组并不是人员固定不变的,他并不影响班级管理者对座位的正常调整轮换。分组是按位置区域来分的,并且每次上课都是临时分组。比如一个班有45位学生,我可以把他们按位置区域分成5个组,也可以分成6个组(如图)。
至于分多少个组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和课堂任务有多少。举个例子:教学《致橡树》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是:朗读组、提问组、笔记组、背诵组。教学《鸿门宴》把全班分成五个组,分别是:朗读组、提问组、笔记组、背诵组、表演组。根据施教者的教学特点和创意还可以有信息组、PPT组、作业组等等。各组人数尽量一致。
(2)座位编号
按位置区域分组完成之后,接下来就对座位进行编号,注意:是对座位编号而不是把学生编号(如图)。
每个组对应位置的编号是相同的,A、B、C、D、E五个组分别都有1—9号,不管哪节课不管位置上的学生是哪一位,编号永远不变。这样分组与编号之后就形成了俩个学习团队,一是每个大组的9位同学形成了一个团队,二是每组的编号相同的5位同学形成了一个团队,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帮扶。
(3)任务抽签
组分好了,编号确定了,便开始任务抽签。每个大组在本节课需要完成什么任务由抽签来决定,派1号同学来抽签。若A组抽中朗读任务那么A组的9位同学在本节课的重点任务就是朗读,由老师亲自检查他们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但并不是其他任务A组同学就不用完成,也不是其他同学不用完成朗读任务。若C组同学抽中提问任务,那么C组的9位同学本节课重点完成的就是提问任务,接受老师检查。同理其他的三项任务他们也要完成。
(二)课中轮转环节
教学过程中怎么完成角色的轮转呢?按照施教者的教学进程,如果需要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时,朗读组就是任务完成组,朗读组的9名同学务必在老师的教授监督下读好朗读的内容,组内的同学可互帮互助。这时他们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角色。待老师肯定了朗读组同学的学习结果后,他们的角色立即转换成老师,要去检查帮扶另外四个组和自己的编号相同的4位同学的朗读。同理,提问组的9名同学,要在老师授课完成一阶段之后,将老师强调要求的几个问题弄清弄懂,组内可商讨。老师认可后提问组同学将问题向其他组对应编号同学提出并要求回答,若回答不上要进行指点到会为止,若时间不够留待课下。此过程提问组同学也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的轮转。其实关于提问,其他组同学也可以向提问组同学提出另外的问题,这时提问组同学又从老师角色转换成了学生角色,如果出现所有学生都回答不了的情况,老师做出解答。再有,若轮到笔记组完成任务了,情况是这样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做笔记是有要求的,什么内容要写在书上、写在书上什么位置都需明确。老师讲完课后先让笔记组同学组内互相查,确定没问题后在以教师角色去检查其他同编号同学的笔记,督促他们完成好。
(三)课后弥补环节
如果课堂上有个别同学任务没完成,那么课后还要跟踪帮扶、监督,以达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的目的。比如:笔记组的5号同学在检查其他组4位5号同学的笔记的时候发现有同学没完成,那么笔记组的5号同学课下有权力和义务帮助监督完成并签字。同理,背诵组的3号同学课上检查到有同编号同学没完成,课下也要帮扶监督直到完成。
从以上三环节来看,为什么叫轮转课堂就不难理解了。学生座位在变化在轮转;学生合作的成员不固定在轮转;每一次课的任务也不同在轮转;课堂上学生角色在变化在轮转。
三、中职语文课堂采用轮转课堂模式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人人是学生、人人是老师。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较长时间的专注力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或者有明确的目标支撑给学习注入动力。而中职生恰恰缺乏这样的兴趣和持续的源动力,此模式能带动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并且不会放任任何一位学生不学,从而改善教学秩序和效果。
第二,不断变化的角色和任务会迫使学生专注听课。中职老师为了让学生专注课堂想尽了办法。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搬上课堂:PPT、微课、微视频、智慧授课软件等等,但最终发现,这些新东西只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而轮转课堂学生在每次课上都有明确的任务,既要自我完成又要帮扶督促别人完成,这就迫使学生必须认真听课。而这些任务对于中职生来说并不会超出他们能力太高,跳一跳就能摘到桃,这样有利于基础目标的完成。任务还可以有创新,可以和学生共同来制定,这样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倦怠。
第三,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轮转课堂不需要提前刻意地准备,不受班级人数、教室硬件设施的影响,只是老师在备课环节要明确本节课的分组数和任务要求。
而且不管分成几个组,相同位置的编号是固定不变的,学生会形成习惯。所以操作起来灵活简便。
第四,可逐渐实现目标层级的提升,最终到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素养低,开初阶段布置任务时可以简单基础一点,比如:读读背背、识记字词;往后可逐渐增加难度,比如:理解、模仿、鉴赏、写作等等,这样通过慢慢地提升任务要求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从而到达新课标要求。
第五,可促进师生、生生之间良好和谐关系的建立。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在相互合作中完成的,你帮我、我帮你,任务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交叉协作就使关系更为密切。
第六,可减轻教师辅导学生的压力,同时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每个学生的目标任务都是非常明确的,每位同学要帮扶的对象也是明确的,真正能达到一帮一的效果,而且好落实。以老师的角色身份去指点同学的过程确能产生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张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轮转课堂
一、轮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中职语文教学轮转课堂是基于现阶段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诸多不良状况提出的。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素养低,他们选择中职学校是因为别无选择。反过来中职学校接纳他们也是迫于无奈,无奈于这是能接纳这批学生的最后也是最低的门槛教育基地了,我们不能让这些娃娃无学可上无书可读。正是因为中职学校有着这样的包容性,所以学生进入学校后可以肆无忌惮的玩,完全不把学习放在眼中,而对于专业课或许是因为本身要有趣味一些,或许是因为这是他们出身社会吃饭的家伙,所以学生基本还是愿意学。而像语文这种接触了十来年的基础学科,早已倦怠,加之学生认为对他以后参工没有直接影响,所以就完全放弃。
这种心理暗示下,语文课简直就没法上下去,课堂上学生不是玩手机就是摆龙门阵,要不就睡觉,更有甚者以上厕所为由多次进出教室,就为着能逃离语文课。长此以往,语文教学任务完不成,目标也完不成。学生哪里知道语文素养对他以后工作和整个人生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在中職阶段也能正常的学习语文,并能适当的提高其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提出了轮转课堂的设想。
所谓轮转课堂,是指在课堂上不断调整变化学生的角色和学生需要学习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在角色和任务的轮转变化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与时下推行甚广的“反转课堂”不一样,反转课堂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律性都有要求。而“轮转课堂”重点针对课堂教学时间段,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驱动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在较为主动的状态下完成语文学习。
怎么轮转呢?我们从轮转课堂的三个环节来介绍。
二、轮转课堂的三环节
(一)课初准备环节
(1)全班分组
轮转课堂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而这个分组并不是人员固定不变的,他并不影响班级管理者对座位的正常调整轮换。分组是按位置区域来分的,并且每次上课都是临时分组。比如一个班有45位学生,我可以把他们按位置区域分成5个组,也可以分成6个组(如图)。
至于分多少个组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和课堂任务有多少。举个例子:教学《致橡树》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是:朗读组、提问组、笔记组、背诵组。教学《鸿门宴》把全班分成五个组,分别是:朗读组、提问组、笔记组、背诵组、表演组。根据施教者的教学特点和创意还可以有信息组、PPT组、作业组等等。各组人数尽量一致。
(2)座位编号
按位置区域分组完成之后,接下来就对座位进行编号,注意:是对座位编号而不是把学生编号(如图)。
每个组对应位置的编号是相同的,A、B、C、D、E五个组分别都有1—9号,不管哪节课不管位置上的学生是哪一位,编号永远不变。这样分组与编号之后就形成了俩个学习团队,一是每个大组的9位同学形成了一个团队,二是每组的编号相同的5位同学形成了一个团队,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帮扶。
(3)任务抽签
组分好了,编号确定了,便开始任务抽签。每个大组在本节课需要完成什么任务由抽签来决定,派1号同学来抽签。若A组抽中朗读任务那么A组的9位同学在本节课的重点任务就是朗读,由老师亲自检查他们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但并不是其他任务A组同学就不用完成,也不是其他同学不用完成朗读任务。若C组同学抽中提问任务,那么C组的9位同学本节课重点完成的就是提问任务,接受老师检查。同理其他的三项任务他们也要完成。
(二)课中轮转环节
教学过程中怎么完成角色的轮转呢?按照施教者的教学进程,如果需要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时,朗读组就是任务完成组,朗读组的9名同学务必在老师的教授监督下读好朗读的内容,组内的同学可互帮互助。这时他们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角色。待老师肯定了朗读组同学的学习结果后,他们的角色立即转换成老师,要去检查帮扶另外四个组和自己的编号相同的4位同学的朗读。同理,提问组的9名同学,要在老师授课完成一阶段之后,将老师强调要求的几个问题弄清弄懂,组内可商讨。老师认可后提问组同学将问题向其他组对应编号同学提出并要求回答,若回答不上要进行指点到会为止,若时间不够留待课下。此过程提问组同学也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的轮转。其实关于提问,其他组同学也可以向提问组同学提出另外的问题,这时提问组同学又从老师角色转换成了学生角色,如果出现所有学生都回答不了的情况,老师做出解答。再有,若轮到笔记组完成任务了,情况是这样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做笔记是有要求的,什么内容要写在书上、写在书上什么位置都需明确。老师讲完课后先让笔记组同学组内互相查,确定没问题后在以教师角色去检查其他同编号同学的笔记,督促他们完成好。
(三)课后弥补环节
如果课堂上有个别同学任务没完成,那么课后还要跟踪帮扶、监督,以达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的目的。比如:笔记组的5号同学在检查其他组4位5号同学的笔记的时候发现有同学没完成,那么笔记组的5号同学课下有权力和义务帮助监督完成并签字。同理,背诵组的3号同学课上检查到有同编号同学没完成,课下也要帮扶监督直到完成。
从以上三环节来看,为什么叫轮转课堂就不难理解了。学生座位在变化在轮转;学生合作的成员不固定在轮转;每一次课的任务也不同在轮转;课堂上学生角色在变化在轮转。
三、中职语文课堂采用轮转课堂模式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人人是学生、人人是老师。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较长时间的专注力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或者有明确的目标支撑给学习注入动力。而中职生恰恰缺乏这样的兴趣和持续的源动力,此模式能带动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并且不会放任任何一位学生不学,从而改善教学秩序和效果。
第二,不断变化的角色和任务会迫使学生专注听课。中职老师为了让学生专注课堂想尽了办法。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搬上课堂:PPT、微课、微视频、智慧授课软件等等,但最终发现,这些新东西只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而轮转课堂学生在每次课上都有明确的任务,既要自我完成又要帮扶督促别人完成,这就迫使学生必须认真听课。而这些任务对于中职生来说并不会超出他们能力太高,跳一跳就能摘到桃,这样有利于基础目标的完成。任务还可以有创新,可以和学生共同来制定,这样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倦怠。
第三,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轮转课堂不需要提前刻意地准备,不受班级人数、教室硬件设施的影响,只是老师在备课环节要明确本节课的分组数和任务要求。
而且不管分成几个组,相同位置的编号是固定不变的,学生会形成习惯。所以操作起来灵活简便。
第四,可逐渐实现目标层级的提升,最终到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素养低,开初阶段布置任务时可以简单基础一点,比如:读读背背、识记字词;往后可逐渐增加难度,比如:理解、模仿、鉴赏、写作等等,这样通过慢慢地提升任务要求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从而到达新课标要求。
第五,可促进师生、生生之间良好和谐关系的建立。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在相互合作中完成的,你帮我、我帮你,任务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交叉协作就使关系更为密切。
第六,可减轻教师辅导学生的压力,同时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每个学生的目标任务都是非常明确的,每位同学要帮扶的对象也是明确的,真正能达到一帮一的效果,而且好落实。以老师的角色身份去指点同学的过程确能产生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张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