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为先 创领全国 宁波市非遗工作回顾

来源 :宁波通讯·图话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36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以机制为先导,坚持从规范、管理、制度入手,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使传承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宁波非遗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先后推出非遗普查宁波模式、“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模式、“三位一体”评估体系、非遗考核退出机制、非遗保护高校联盟均属全国首创,并建立了完善的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文化部两次在宁波召开非遗专题工作会议,2012年宁波市文广新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宁波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0项。
  非遗普查“宁波模式”,全国推广
  组织机构完善,资金保障到位。2004年1月,宁波市文化馆成立“民间艺术部”,具体协调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2005年5月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2009年5月,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承担全市非遗保护研究的工作职能。11个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至今,全市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业干部近40人,年度非遗保护专项资金958万元。
  普查规范到位,流程机制先行。宁波在2003年至2007年间先后进行了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查清了宁波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分布区域、个性特点等。该项工作也实现几个创新,不仅设计了一套易于操作的普查表,并且建立了一支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的普查员队伍,培训了4300多名业余普查员,同时采取了“村报普查线索、镇查重点项目、县做规范文本”的普查方法和工作流程,确保了普查工作的精准有效。
  普查成果丰硕,探索服务延伸。宁波非遗普查实现了3000多个行政村全覆盖,上报普查线索20余万条,重点普查项目12000个。这一普查模式被命名为“宁波普查模式”,2008年在宁波举行的全国非遗普查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并全国推广。在丰富的普查成果基础上,出版发行《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149本,内容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17个类。现该丛书已被全国各大图书馆收藏,并入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为永久保管普查中的实物资料,宁波积极创建、充实非遗展示馆,公开展出收录的藏品数万件。目前,全市已建成50余家非遗展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三位一体”长效机制,示范全国
  创建“三位一体”保护模式。为构建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宁波经过几年努力,探索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三位一体”模式,强调各级名录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相互联动,非遗展示馆建设国家、集体、个人相互联动,非遗生产性保护政府、企业、社会相互联动,非遗生态区保护整体性、传承性、持续性相互联动,形成“三位一体”保护体系。这一保护模式被文化部指定在2011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规范“三位一体”评审评估。“三位一体”评审机制,是市非遗中心在保护模式基础上推出的,有效解决了项目、传承(传播)人与传承(传播)基地相互脱节的实际问题。2010年,首次将“三位一体”保护的三大要素直接运用到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和评审中,并在2015年第四批市级名录评审中延续了这一机制。与此同时,“三位一体”保护名单由宁波市政府发文命名,开创了传承(传播)人和传承(传播)基地由市级政府命名的先河。2013年起,宁波市又启动了非遗“三位一体”保护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对市级以上170多个项目、200余位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的评估。共遴选出25个优秀项目命名为宁波市非遗“三位一体”保护示范项目,146个项目为宁波市非遗“三位一体”保护达标项目。
  引入“三位一体”退出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虽明确规定了取消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条款,但对项目实行退出机制并落到实处的,宁波是第一家。宁波市文化主管部门按照“三位一体”考核标准对项目进行综合考核,对不合格的项目、人员及基地,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依旧不合格的项目,退出市级名录体系。去年6月,借宁波市庆祝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之机,市政府公布了取消26个项目宁波市级非遗名录的通知。
  “非遗联盟”掘金高校,创研并举
  汇聚研究资源,提升科研实力。2015年6月,宁波“非遗保护高校联盟”正式成立,市领导为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等首批8个成员院校授牌。市非遗中心携手高校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在为高校非遗研究提供鲜活案例与典型经验的同时,更为我市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此举将大大提升我市现有的非遗理论研究能力,为宁波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整合非遗活动,加大传播力度。非遗高校联盟是我市文化部门与高校联手合作打造的面向高校的、专业的公益性非遗保护平台。随着宁波高校对非遗的愈加重视,非遗主题活动也在高校学生中受到热捧,各校分别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研究学者开办讲座,开设非遗项目选修课,开展非遗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大批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在“非遗高校联盟”的启动仪式上,市非遗中心特别将第三届阿拉非遗汇搬进了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校园。以阿拉非遗汇为龙头,宁波的8所高校也在市非遗中心的协助下,于去年6—10月期间推出十余场以传统曲艺、手工技艺、传统习俗等为主题的特色活动,让宁波非遗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在高校的平台得到强化与延伸。
  激发非遗创新,促进成果转化。非遗保护高校联盟的部分成员单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已或多或少地引入了非遗的元素,并针对宁波非遗所面临的传承发展危机,推出非遗文化主题街、巧手妙作手工坊等创意实践,以项目为载体,将创意融入非遗产品开发。第三届阿拉非遗汇特别增设的非遗走秀活动,就通过泥金彩漆、金银彩绣、越窑青瓷等古老手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将传统手工艺巧妙融入时尚生活,给高校非遗创意项目带来了新的灵感。市非遗中心还将在高校与非遗传承基地之间搭建互通互助的桥梁,进一步促进高校非遗实践项目的成果转化,并助推非遗传承的创新发展。
其他文献
去年9月,在“首届中国(宁波)创客创业大赛”上,公益“橙伞”项目进入了大赛十强。一个月后,一家风投公司主动找上“橙伞”团队,为项目注资一百万元,并承诺在产品成功上线后,会对其进行A轮融资的进一步考察。  一个公益项目,是如何得到以逐利为目的的风投资金青睐的?  “互联网+”让公益伞有借有还  顾问,是“橙伞团队”的带头人。2015年,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他的关注,说的是3年来宁波共投放了14.2
期刊
曾是教师的韩雅娟在退休后,把大河社区作为人生第二舞台,先后创办“金钥匙”学习团队、“妈妈红娘团”、“彩霞文艺队”等多支活动团队,传播精神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多年来,韩雅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虽然年岁已高,她仍然尽心尽力,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富有激情地参与各类活动。  活到老学到老的“组织部长”  “退休后大家都有很多空闲时间,就想着怎
期刊
《小舍得》是热剧《小别离》原著作者鲁引弓的新作,看完后我不得不说大实话,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爱恨交织的虐恋。  于是,我从沉迷情节转换到思考模式,试图对作品本身进行解读。书中主线清晰,对准“幼升小”“小升初”抢跑现象狠狠地写了一通,虽用力很猛,但相当写实。而对于书中抛出的话题,除了经历相似的家长是最有共鸣的群体之外,身处教育行业且不久后也要成为家长的我,恰有话要说。  书中南丽一家是被迫加入抢
期刊
我是一名厨师,今年是我到宁波工作生活的第20个年头。  二十年前,一纸调令,把我派往宁波,为一家日资公司提供餐饮管理服务。当时,这家公司的日本员工有六七十人,他们因为思乡心切而无法专心工作。我和两位同事临危受命,前来照顾他们的日常饮食。就这样,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宁波。  一到宁波,我就发现这里是个美食天堂。所有的鱼生和蔬菜都可以在本地市场上买到,这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菜场里买来的新
期刊
“移动的王国,  沿着花的足迹迁徙,  把一顶帐篷扎在向阳的路边、春天的近旁……”  60岁的养蜂人陈利胜写不出如斯浪漫的诗句,但他敏感着,天地间气温降幅不觉中缩小,入夜仿佛能听到万物舒动筋骨的咯吱声,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陈利胜的生活开始与诗句汇合:拔寨启程,将“家”安向花的周遭。  陈利胜的行李并不多,一顶帐蓬,一条薄被,几块木板,一台老旧的太阳能电视机,还有200只蜂箱,装了满满一货车。一
期刊
2015年12月8日,在市民文化艺术节活动之一的“我要上村晚”文化礼堂明星擂台赛上,象山县茅洋乡台头村文化礼堂龙狮队带来的开场舞《龙狮舞》,以华丽的舞美、整齐的队列、耀眼的LED背景博得余红艺、杨立平、万亚伟、张明华、蒋剑巍等市领导以及所有在场观众拍手称赞。  2016年1月28日晚,象山县贤庠镇海墩村文化礼堂内人声鼎沸,掌声不断。宁波市农村文化礼堂2016“我们的村晚”在这里举行,1000多名群
期刊
去过太多古镇,但论起最令我流连忘返的,莫过于石浦。  石浦依山临海,沿山而筑,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称。独具渔港传统风貌特色的青石板、四合院、老街古巷,反映海防和渔港历史的文物古迹,无时不散发着浓厚的渔文化、海防文化和渔商文化气息。千百年来的渔文化早已融入到石浦古城的一砖一瓦里,文人余秋雨先生更称之为“活着的古渔镇”。  一  清晨,第一线晨光穿越铜瓦门大桥,为整个石浦渔港勾勒出一条金灿灿的
期刊
孔燕  宁波市文化馆副馆长  宁波市非遗中心主任  近年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断创新实践、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先后创新了非遗普查宁波经验,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家底。在普查基础上,健全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体系,宁波市政府相继公布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项目190个,传承基地226个,传承人247个。全市目前有国家级名录项目23个,省级名录79个。国家级传承人9名,省级传
期刊
有一些工作,要求劳动者必须要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中完成。这些高空作业的劳动者们,或是为了增添城市的高度的建筑工人,或是在高楼外墙上“飞檐走壁”的被称为“蜘蛛人”的高楼外墙清洁工,或是为了城乡电网平稳安全运行的超高压带电作业工……  高空作业,对于从业者来说,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还要不断地挑战着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更要胆大心细,他们根本无暇关注从高空俯瞰的景色,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每
期刊
导读:作为思想家阳明先生的故乡,宁波如何传播阳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文化话题,在众多的推广实践中,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模式广受青年人推崇。这种全新的探索模式依托高校,整合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将公益服务和阳明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帮助社区残障人士实现就业,培育大学生企业家精神,以“阳明之法推广阳明”,这就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阳明学堂”推出的“阳明·乐咖啡”。没错,就是咖啡,这一青年人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