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的王国,
沿着花的足迹迁徙,
把一顶帐篷扎在向阳的路边、春天的近旁……”
60岁的养蜂人陈利胜写不出如斯浪漫的诗句,但他敏感着,天地间气温降幅不觉中缩小,入夜仿佛能听到万物舒动筋骨的咯吱声,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陈利胜的生活开始与诗句汇合:拔寨启程,将“家”安向花的周遭。
陈利胜的行李并不多,一顶帐蓬,一条薄被,几块木板,一台老旧的太阳能电视机,还有200只蜂箱,装了满满一货车。一切妥贴后,他转身停住,再次扫视了一遍仅仅呆了一个多月的家,然后,重重锁上房门。
浙江是全国最大的养蜂省份,有超过100万的蜂群,占全国蜂群数的17%,仅慈溪就有近千名蜂农。只不过大部分时间,蜂农在走南闯北、赶追花期,几近消失在我们普通人的视线里。
当我在宁海巧遇奔波采蜜途中的养蜂人陈利胜夫妇时,这个“向阳花开”的群体深深打动了我。
奔跑,跑出来的农时
汽车马达轰响,载着陈利胜夫妇和他们的蜜蜂日夜兼程,这一路,他们已跑了四十年了。
农牧业总需要牢牢遵守一定的节气。“花不等人,那我们就追着花跑。”无数个“陈利胜”们遵循的是最简单的农业思维,用地域来对抗四季的变迁。“每年,我们按照基本固定的路线循环,别人过的是一年四季,而我们一年过的都是春季。”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开什么花,“陈利胜”们心里有张图谱:3月安徽、浙江油菜花开,4月江苏晚开的油菜花正好接档,5月,北上山东,杨槐花正浓,只不过花期很短,到了中旬就得赶往河北,下旬跑辽宁,6月上旬转战大连,下旬又回到辽宁,呆到8月去内蒙古, 9月到吉林,10月回黄山采茶花,11月到宁波采枇杷花,直到过年……
“在一个地方最长也就呆两个月,然后立马要赶下一个花期。”“陈利胜”们总是在路上。
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农业总常闹些“别扭”。陈利胜记得,有一年8月,他赶往山海关采荆条花,到了才发现那年气温低,花期延迟了,再转战黑龙江采椴木花,已经耽搁了四五天时间,采到的只是些残花了。那年,他的蜂少产了上万斤的蜜。
“花期信息很重要!”不太会用电子产品的陈利胜开始配上手机,通讯录慢慢填进了上千个电话,他说,这些都是全国各地采蜜遇上的同伴,大家有啥信息便会互通一下,免得空跑。
照顾,顾得上的“亲人”
“在工厂里的雇工是工人,在我这里雇工是蜜蜂。”嗡嗡声中,陈利胜突然举起手中的网兜狠狠扑向其中一只大胡蜂。
不一会儿,一只个体庞大的大胡蜂被陈利胜捏在了手里。这种叫大胡蜂的昆虫是蜜蜂的天敌,它时常趁人不注意,悄悄躲在蜂房门口,把蜜蜂咬死,吃掉里面的蜂蜜,一口气能吃下数百个。
白天,除了脱花粉和取蜂皇浆,保护蜜蜂不受伤害,也是养蜂人的工作之一。
陈利胜还当起了蜜蜂的长期清洁工。整排的蜂巢里头,总有几个房间空着,他对这几个房间会特别关照,捏起一把小毛刷子,蘸上点蜂皇浆,好好洗刷一番。这房间叫做“王台”,意思是培育蜂王的屋子。“蜜蜂爱干净,很脏的‘王台’它们可不愿意住。”
养蜂的学问,就是这样在一年年的实践摸索中渐渐丰富起来,对蜜蜂的心思日渐细腻。
蜜蜂采集1公斤花蜜,工蜂要飞行50万至60万次,而生产1克的蜂蜜,工蜂要采集1500至1600朵花的花蜜。如果蜜蜂在离开蜂巢1公里的地方采蜜,制造1公斤的蜂蜜需飞行36万至45万公里,等于绕地球8.5至11周。陈利胜总怕蜜蜂累着了,千方百计把帐篷搭得离花海近一点,有时就直接在高低不平的半山坡上扎营。
“蜜蜂就像我的孩子。”陈利胜这样说,他和老伴一直在外漂泊,儿女从小不在身边,满满的父爱、母爱倾注在了这一群小小的精灵身上,那是他心中的可以照料得到的“家人”,可以弥补的遗憾。
“不爱惜游牧春天的人,也很难把蜜蜂养好。”这是陈利胜的理由。
沿着花的足迹迁徙,
把一顶帐篷扎在向阳的路边、春天的近旁……”
60岁的养蜂人陈利胜写不出如斯浪漫的诗句,但他敏感着,天地间气温降幅不觉中缩小,入夜仿佛能听到万物舒动筋骨的咯吱声,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陈利胜的生活开始与诗句汇合:拔寨启程,将“家”安向花的周遭。
陈利胜的行李并不多,一顶帐蓬,一条薄被,几块木板,一台老旧的太阳能电视机,还有200只蜂箱,装了满满一货车。一切妥贴后,他转身停住,再次扫视了一遍仅仅呆了一个多月的家,然后,重重锁上房门。
浙江是全国最大的养蜂省份,有超过100万的蜂群,占全国蜂群数的17%,仅慈溪就有近千名蜂农。只不过大部分时间,蜂农在走南闯北、赶追花期,几近消失在我们普通人的视线里。
当我在宁海巧遇奔波采蜜途中的养蜂人陈利胜夫妇时,这个“向阳花开”的群体深深打动了我。
奔跑,跑出来的农时
汽车马达轰响,载着陈利胜夫妇和他们的蜜蜂日夜兼程,这一路,他们已跑了四十年了。
农牧业总需要牢牢遵守一定的节气。“花不等人,那我们就追着花跑。”无数个“陈利胜”们遵循的是最简单的农业思维,用地域来对抗四季的变迁。“每年,我们按照基本固定的路线循环,别人过的是一年四季,而我们一年过的都是春季。”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开什么花,“陈利胜”们心里有张图谱:3月安徽、浙江油菜花开,4月江苏晚开的油菜花正好接档,5月,北上山东,杨槐花正浓,只不过花期很短,到了中旬就得赶往河北,下旬跑辽宁,6月上旬转战大连,下旬又回到辽宁,呆到8月去内蒙古, 9月到吉林,10月回黄山采茶花,11月到宁波采枇杷花,直到过年……
“在一个地方最长也就呆两个月,然后立马要赶下一个花期。”“陈利胜”们总是在路上。
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农业总常闹些“别扭”。陈利胜记得,有一年8月,他赶往山海关采荆条花,到了才发现那年气温低,花期延迟了,再转战黑龙江采椴木花,已经耽搁了四五天时间,采到的只是些残花了。那年,他的蜂少产了上万斤的蜜。
“花期信息很重要!”不太会用电子产品的陈利胜开始配上手机,通讯录慢慢填进了上千个电话,他说,这些都是全国各地采蜜遇上的同伴,大家有啥信息便会互通一下,免得空跑。
照顾,顾得上的“亲人”
“在工厂里的雇工是工人,在我这里雇工是蜜蜂。”嗡嗡声中,陈利胜突然举起手中的网兜狠狠扑向其中一只大胡蜂。
不一会儿,一只个体庞大的大胡蜂被陈利胜捏在了手里。这种叫大胡蜂的昆虫是蜜蜂的天敌,它时常趁人不注意,悄悄躲在蜂房门口,把蜜蜂咬死,吃掉里面的蜂蜜,一口气能吃下数百个。
白天,除了脱花粉和取蜂皇浆,保护蜜蜂不受伤害,也是养蜂人的工作之一。
陈利胜还当起了蜜蜂的长期清洁工。整排的蜂巢里头,总有几个房间空着,他对这几个房间会特别关照,捏起一把小毛刷子,蘸上点蜂皇浆,好好洗刷一番。这房间叫做“王台”,意思是培育蜂王的屋子。“蜜蜂爱干净,很脏的‘王台’它们可不愿意住。”
养蜂的学问,就是这样在一年年的实践摸索中渐渐丰富起来,对蜜蜂的心思日渐细腻。
蜜蜂采集1公斤花蜜,工蜂要飞行50万至60万次,而生产1克的蜂蜜,工蜂要采集1500至1600朵花的花蜜。如果蜜蜂在离开蜂巢1公里的地方采蜜,制造1公斤的蜂蜜需飞行36万至45万公里,等于绕地球8.5至11周。陈利胜总怕蜜蜂累着了,千方百计把帐篷搭得离花海近一点,有时就直接在高低不平的半山坡上扎营。
“蜜蜂就像我的孩子。”陈利胜这样说,他和老伴一直在外漂泊,儿女从小不在身边,满满的父爱、母爱倾注在了这一群小小的精灵身上,那是他心中的可以照料得到的“家人”,可以弥补的遗憾。
“不爱惜游牧春天的人,也很难把蜜蜂养好。”这是陈利胜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