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纪的娜拉出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89年,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成功塑造了从虚幻的幸福中觉醒并毅然出走的娜拉。1923年,鲁迅先生接续上易卜生的话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认为出走的娜拉只有两条路外加一个不算路的结局:堕落,回来,饿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吗?如何实现这些可能?整整90年后,姚鄂梅的长篇新作《西门坡》呼应了鲁迅先生的追问,继续探讨“娜拉走后怎样”。
  新世纪的娜拉笔名“辛格”,是一位“支票族”女写手,她橡树一般和丈夫站在同样的高度,履行家庭责任,分担家庭风险,但娜拉出走三百余年后,非但海尔茂的自私冷酷一成不变,国家的上层建筑还化身“金光闪闪的新婚姻法”将她洗劫一空。辛格只能带着五岁的女儿小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一脚踢开大门走了出去”,易卜生戏剧的闭幕处正是姚鄂梅大戏开锣的地方。
  和所有女人一样,辛格退守的第一站是娘家,她希望在父亲的小屋里短暂歇脚、整装再发,但亲情于一瞬间板起了面孔,变成一面光亮的镜子凸显着她的窘迫无助。接着,再嫁——亲戚——朋友,所有的现实途径在她面前一一中断。无奈之下,主人公只能奔向一个陌生的城市,投奔一个精神投契却从未谋面的编辑安旭。
  看起来步步退却,实际上却步步为营,姚鄂梅封杀了辛格的一应退路,只为引她走向 “西门坡”。 当然,精明老到如姚鄂梅,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向读者和盘托出那个神秘而极富意味的所在。深谙人性秘密的她精心设计了一连串的悬疑,用一条漫长的鱼线 ,先将主人公钓上钩,然后时张时弛,忽疾忽徐,逗引着主人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将她,同时也将读者,渐渐引向小说的核心。辛格走向西门坡的过程,也是作家向读者展示和解析西门坡的过程,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两条线索时而并行,时而归一;辛格是当然的主人公,安旭则是幕后主角,辛格艰苦探究的正是安旭精心编织的谜底。整部小说令人大兴波诡云谲、扑朔迷离之叹。
  西门坡——SIMPLE,这个称谓指向一个具体的地点“西门坡一号”,一座坐落在老城区的破旧三层小楼;同时,“西门坡”也代表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安旭创办的杂志名叫“SIMPLE”,便旨在倡导这种生活态度。但“西门坡”更明确的定位应该还是一个“女性乌托邦”。这个由女性主义者安旭一手打造的女子同盟收留了众多命运悲惨的妇孺,她们彼此依靠,相互取暖,紧紧聚拢在一起,就像她们每天出售的“西门坡饭团”,一粒粒晶亮的大米抱团聚拢而成的饭团。这里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则:财产公有,居民平等(除管理者外),大家身着统一的廉价工作服,做着女人们擅长的简单工作,在公共餐厅就餐,在公共浴室沐浴,实行按需分配的基本原则,甚至连失去母亲的孩子都是按需分配给“责任母亲”……这一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名著《乌托邦》,不错,姚鄂梅从自己关于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出发,仿照托马斯·莫尔,为女性,尤其是那些被生活欺骗和抛弃的女性构筑了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世界。但仿照并非简单复制,西门坡又是女性化和个性化的,那尾活灵活现、“中间大红色、头尾渐变成深红色”的红鲈鱼即为其个性标志。红鲈鱼是一个传奇的物种,它年轻时是雌性,老了以后就变成雄性,一张嘴坚硬有力,足以抵御海洋深处的诸多伤害——这是主人公安旭创建西门坡的目的,或许这也是作家姚鄂梅构思这部小说的初衷,但红鲈鱼式的自我否定的命运,焉知不是对女性的另一种伤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姚鄂梅比那些以“双性同体”为理想的女性主义先驱们走得更远。
  新世纪的娜拉们“砰”地摔上门,大多不至于走投无路,因为时间机器的嘎嘎声中,女性的成长虽然缓慢,却从未中断,作为女性乌托邦的西门坡便见证着这种女性的自觉探索与成长。然而,乌托邦之为乌托邦,正在于其美好而脆弱,在坚硬的现实世界面前,它注定窒息而死。事实上,西门坡一号从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内部和外来的双重夹击。在内,是人性中无望消除的自私、贪婪、欲望;在外,则是朗朗乾坤里高悬每个成员头顶的上层建筑。因此西门坡的倾覆随时可能到来。果然,一个弄巧成拙,一把毒药,便彻底终结了这个曾经不无温暖美好的妇孺团体。“二十几条人命没了,无罪也有罪了”,随着创建者安旭的自我归罪,小说戛然而止。但主人公辛格的存在意味着乌托邦种子的胚芽还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粒胚芽会冲破表皮,伸展茎叶,开出又一朵怯生生的花,在苍茫大地上颤颤巍巍地摇曳舞蹈。
  (作者单位:扬州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室。《西门坡》,姚鄂梅著,载《钟山》2013年第2期)
其他文献
久染沉疴、缠绵病榻之际,得知柯美成先生新著《汉晋春秋通释》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为欣慰。我与美成相知半个多世纪,素知他治学勤奋,博览经史,善为文章。而今抱病披览书稿,仍不免为其创意所吸引,油然生出虽力有不逮,也要为之写点什么的念头。  对文本的历史思维做探析  前人鉴于《汉晋春秋》于唐末五代亡佚,留存于后世者,仅剩一百余条文字,散见于历代典籍之中,而难窥其书之全貌。以抢救文本为务的清代学者黄奭、
正如鲁迅对枣树、茅盾对白杨的特有情感,郭沫若对于银杏则情有独钟,银杏不仅影响了他的创作情感,而且还规约了他的价值选择。郭沫若曾在1942年5月23日完成了题为《银杏》的散文创作,并发表于同月29日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在文章中郭沫若高度赞扬银杏: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而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象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
张培刚指出,有关现代化的涵义,许多学者都是从工业化的角度加以阐述的。但是,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是不恰当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尽管相互联系,但又存在不同之处。“现代化”一词的涵义,除了包含整个工业化过程的任务外,还包含无止境的不断变革的“现代化”的任务。即使是先进的工业国或已经“工业化了的”国家或地区,仍然面临继续不断地进行“现代化”的任务。简而言之,“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而“现
2012年,78岁的阎崇年第四次走上使他名声大噪的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题目是“大故宫”,讲的还是他所熟悉和热爱的明清史。与前三次以时间为序讲述历史不同,这次他把明清近600年历史聚焦在了故宫这个空间之中,所有的人物都与这座建筑有关,所有的事件都在这个建筑中发生、展开、终结。而与前三次相同的是,以电视讲稿为基础润色而成的同名图书《大故宫》,随着节目的播出很快走俏市场。  “在读《大故宫》,感到自己
读完田雷的《当司法审查遭遇“反多数难题”》(《博览群书》2007年第2期),颇有感慨。该文是对钱锦宇《也说美国宪政的“反多数难题”》(《博览群书》2006年第8期)的补充,而钱文是对拙作《凭什么独立的法官比民选政客更有权威?》(《读书》,2003年第10期)的一个回答。拙作又是对强世功与美国宪法学者麦德福学术对话《司法独立与最高法院权威》(《读书》,2003年第5期)的一个评论。这样一种学者间不断
我想多数人看书评,是为了帮助自己做决定:值不值得买来读呢?经他人善意提醒,我深刻地知道我自己是“利益相关者”,于是称赞《英伦魔法师》这本书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利益相关者这一身份我无法改变,但人的身份是多重的:我是这本书的译者,译之前我首先是它的读者。我敢说我通读这本书的次数比一般读者要多,阅读体会更深我不敢说,但琢磨字句的时间从量上来讲,我想应当比一般读者更长。另外,写评论并不要求作者非得出一个“推
凌俊峰的这篇文章,看到题目后让我眼前一亮,这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儒家“守经”与“权变”的理论问题。  五代时期的冯道,一生历事五朝,侍奉了十位皇帝,始终居于高位,处于权力的核心位置。当时有人称赞他是士人领袖,称赞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乱世中保护百姓,死后却又被許多正统史学家斥为不知廉耻、毫无原则的奸佞,是不顾名节贪恋权贵的小人,两种说法可谓天水违行,冰火难容。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冯道的为人处世呢?他
在小说创作中,你精心打造的人物形象,却不一定就能如你所愿,满足读者的喜好。长篇小说《渝水两岸》的创作就是这样,笔者着墨最多的就是主人公杨昊,这个人物生活阅历丰富,性格复杂,有深度,也够分量。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小说出版后,许多读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读者,在谈到书中最喜欢的人物时,竟然不是这个充满正能量、富有传奇色彩的杨昊,而是杨昊的小姨子、之后的恋人——程诺。这让我们颇感意外。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无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中外小说史上战争题材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品之一,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必读课目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篇作品的大小环境描写、风光景物描写、风俗人情描写、人物性格刻画、语言心理描绘、细节动作抓取、故事情节编织、审美意蕴开掘等方面都值得分析、揣摩、鉴赏、评论,可供后来者学习、模仿、借鉴。也许有人会认为作品没有写出战争的残酷和壮烈:作为战争题材作品,我方军民居然一点伤亡都
新世纪青春文学的线索与轨迹虽然千头万绪,但如果按图索骥,它们最终都指向上世纪末的一场重要文学活动——“新概念作文大赛”。然而在当时,却鲜有人意识到,或者愿意承认“新概念”是一场文学活动。彼时,大赛以“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口号对当时中学语文教育中盛行的千篇一律的应试作文发起挑战,提倡不拘一格的表达,并许以入读名校的机会来鼓励参赛者打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有个性、有活力的作文。从作文到文学,尚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