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求“美”之感受,是所有艺术创作者所坚持追求的理想目标。我拜读了罗丹的思想言论,内心感觉触动非常。在罗丹艺术论的嘱词部分,激励年轻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创造完美的艺术创作。这是他对年轻人殷切的希望、对艺术追求的渴望,表现了他对下一代寄予了无限的期盼,期盼象征着希望的年轻人能带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掘出“美”。“美”存在于传统之中、自然之中、深厚之中。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投入,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学习吧,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热爱艺术才能创造艺术。
【关键词】美;艺术的真实;海绵城市;艺术批评
【中图分类号】J309 【文献标识码】A
“美”存在于传统之中。罗丹鼓励着青年们虔诚地爱前辈大师们,提及菲迪阿斯和米开朗基罗,表现了罗丹本人亦是对这两位大师俯首顶礼。文字中,似是流露出对先贤圣人们的推崇膜拜之情。尊敬传统,体会其中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人格的忠诚,找寻其中永垂不朽的宝藏。尊敬传统,于传统之中发现美、创造美,并不是完全屈从于传统,屈从于经验,屈从于过去,而是从传统中汲取养料。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敬传统,学会将其中最本质的东西加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才是“美”的体现。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年轻人应当对自身民族的文化有兴趣、有自信。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就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依然坚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建筑设计师。王澍在对年轻学生的教导中,亦是特别刻意地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认同。他提倡教学生们用中国的水墨来做接近宋代的建筑渲染绘画,一点一点学习,一点一点感悟,一点一点体会,潜移默化地将山水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的艺术骨血之中。
“美”存在于自然之中。一切都是美的,罗丹有着睿智的心,他提倡者透过万物的外表来发现事物的内在之美。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他对年轻的艺术家们最为殷切的期盼,虔诚的研究,发现身边的“真”,探索其中的“美”。“美”即是要探索事物的“真”,发现其本质,体会其内在之美。
在如今工业化的时代,钢筋混凝土大量生产,生态遭到破坏,原本的林木植日趋减少,因此,涌现了返璞归真、重塑绿色生态平衡的园林设计热潮。“海绵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就完全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对环境水平、生活质量的更高诉求。“海绵城市”就是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就意味着,人们在破坏生态环境之后,重又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們又重新发现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希望通过设计来使环境重新恢复到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的状态。
“美”存在于深厚之中。罗丹的言论中,包含着他对艺术的深入体验的迫切感。想要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需要从深厚的方面去想象形式。罗单举了雕塑为例,表现出立体、空间、纵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体积,没有线条。这是艺术创作的一大要点,轮廓不是最重要的方面,着眼于高凹凸、体积感,才是我们描绘创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要点。
伟大的画家深入空间,他们的“力”,蕴含在深厚之中,设计师亦是如此。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它是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片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方面利用逐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实际上,在对环境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设计师们都是着眼于厚度深远,都是体现的空间艺术,由点和线构成面,使其达到立体之美感。
艺术家们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真正优秀的艺术创作需要耐性,需要艺术家通过长期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素养、陶冶情操,达到高超的艺术修养,并将之完美地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一直以来,坚固、实用、美观是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在“普利兹克奖”的奖章正面刻着获奖者的姓名,背面就刻着这三个词。在观赏王澍的建筑作品的时候,我最大的疑惑就是它们的“实用”性。在游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时,我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尽管建筑都是依山傍水,吸收了许多中国民居的营造法式,但是走进去之后,却是形同迷宫。飞檐的瓦片似是一片片盖上去的,摇摇欲坠;天桥走廊的柱子歪歪斜斜,对人们行走不便;建筑的窗户过于狭小,使得建筑不仅不明亮,通风性能也不够好。诚然,王澍的建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在营造现代有思想、有内涵、有民族风情的建筑上有着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王澍在营造空间外观、赋予建筑内涵、注入思想灵魂的时候,似是忽视了建筑内部的空间营造。“大家习惯了现代建筑的窗明几净,但中国传统建筑里的光线是比现代建筑里的光要暗一些,我称之为是沉思性的,让人想事情的”。王澍对于他的建筑设计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昏暗的光线也许并不符合人们最舒适的生活需求,然而这亦是他对“美”的理解,亦是他的创作风格,亦是他所宣扬的艺术理念。
艺术的真实,需要的是彻底的桀骜的真实。在我们感触生活的时候,一旦发现了其中的美、有了表现创作的欲望,就要毫不犹豫地将其展示出来,哪怕可能与常规不同,哪怕惊世骇俗,哪怕没人理解,也应该大胆创作。大胆的创新,也许会引领新的纪元,就如同前文所提的“海绵城市”,如今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出台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然而,具体实施方式、计划却还有待商榷。
“海绵城市”的具体设计,就有待现代的设计师、工程师来设计规划,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表现“美”的同时,表现出贴近自然的“真”。就比如说俞孔坚为代表设计的红飘带,它就颇具塑造海绵城市的真实感。红飘带的环境很丰富、十分多样,有林地、草地、湿地及垃圾场改造的花园。它是在不改变环境、不破坏地形、不砍一棵树的前提下,通过人的流动、人类的活动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将环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人在那里主要是在体验环境、解释环境。这是一条城市化的路径,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体会自然。飘带形式的灵感来源于具有丰富生态环境的线性的场地,设计的是一条体验的线路,用一条流畅的流线,将很丰富的生态“串联”起来。这种真实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让人充分地感受到城市化与田园山林的和谐。
艺术批评,亦是一种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这意味着艺术批评自身就是艺术接受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次,它与欣赏性的接受方式和层次有很大区别。批评式的接受是建立在欣赏性的接受基础上的,是欣赏性接受方式的深化,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轰动一时的艺术创作作品,在接受众人的掌声鲜花之后,亦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大名鼎鼎的中央电视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新央视大楼在种种议论声中动工时,是善于调侃的北京市民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民间词汇——“大裤衩”将这座特立独行的实验式建筑广泛传播。而今,甚至是连设计师本人都已经隐约承认了这一建筑设计中的黄色玩笑。再而言,“大裤衩”反常规的高度与造型,使整个建筑在建造之初,地基就深入地下过多,对地质就造成了一定的损坏,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艺术批评亦是更好地反映艺术作品的实用性、科学性与接受性。
罗丹的艺术言论给我带来了艺术的启迪,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次情绪的表达、情感的体验、情操的升华。当我在塑造环境艺术空间的时候,我应该更加注重表达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思想,不做单纯点线的分割,而是以面的角度看待空间,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之中,表现我的思想内涵。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不懈地投入,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学习吧,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热爱艺术才能创造艺术。
参考文献:
[1][法]奥古斯特.罗丹口述,[法]葛赛尔记录,傅雷译.罗丹艺术论[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2.
[2]罗杰·弗莱,沈语冰.弗莱艺术批评文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李陶洁(1994-),女,汉,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美;艺术的真实;海绵城市;艺术批评
【中图分类号】J309 【文献标识码】A
“美”存在于传统之中。罗丹鼓励着青年们虔诚地爱前辈大师们,提及菲迪阿斯和米开朗基罗,表现了罗丹本人亦是对这两位大师俯首顶礼。文字中,似是流露出对先贤圣人们的推崇膜拜之情。尊敬传统,体会其中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人格的忠诚,找寻其中永垂不朽的宝藏。尊敬传统,于传统之中发现美、创造美,并不是完全屈从于传统,屈从于经验,屈从于过去,而是从传统中汲取养料。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敬传统,学会将其中最本质的东西加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才是“美”的体现。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年轻人应当对自身民族的文化有兴趣、有自信。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就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依然坚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建筑设计师。王澍在对年轻学生的教导中,亦是特别刻意地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认同。他提倡教学生们用中国的水墨来做接近宋代的建筑渲染绘画,一点一点学习,一点一点感悟,一点一点体会,潜移默化地将山水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的艺术骨血之中。
“美”存在于自然之中。一切都是美的,罗丹有着睿智的心,他提倡者透过万物的外表来发现事物的内在之美。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他对年轻的艺术家们最为殷切的期盼,虔诚的研究,发现身边的“真”,探索其中的“美”。“美”即是要探索事物的“真”,发现其本质,体会其内在之美。
在如今工业化的时代,钢筋混凝土大量生产,生态遭到破坏,原本的林木植日趋减少,因此,涌现了返璞归真、重塑绿色生态平衡的园林设计热潮。“海绵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就完全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对环境水平、生活质量的更高诉求。“海绵城市”就是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就意味着,人们在破坏生态环境之后,重又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們又重新发现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希望通过设计来使环境重新恢复到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的状态。
“美”存在于深厚之中。罗丹的言论中,包含着他对艺术的深入体验的迫切感。想要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需要从深厚的方面去想象形式。罗单举了雕塑为例,表现出立体、空间、纵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体积,没有线条。这是艺术创作的一大要点,轮廓不是最重要的方面,着眼于高凹凸、体积感,才是我们描绘创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要点。
伟大的画家深入空间,他们的“力”,蕴含在深厚之中,设计师亦是如此。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它是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片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方面利用逐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实际上,在对环境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设计师们都是着眼于厚度深远,都是体现的空间艺术,由点和线构成面,使其达到立体之美感。
艺术家们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真正优秀的艺术创作需要耐性,需要艺术家通过长期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素养、陶冶情操,达到高超的艺术修养,并将之完美地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一直以来,坚固、实用、美观是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在“普利兹克奖”的奖章正面刻着获奖者的姓名,背面就刻着这三个词。在观赏王澍的建筑作品的时候,我最大的疑惑就是它们的“实用”性。在游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时,我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尽管建筑都是依山傍水,吸收了许多中国民居的营造法式,但是走进去之后,却是形同迷宫。飞檐的瓦片似是一片片盖上去的,摇摇欲坠;天桥走廊的柱子歪歪斜斜,对人们行走不便;建筑的窗户过于狭小,使得建筑不仅不明亮,通风性能也不够好。诚然,王澍的建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在营造现代有思想、有内涵、有民族风情的建筑上有着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王澍在营造空间外观、赋予建筑内涵、注入思想灵魂的时候,似是忽视了建筑内部的空间营造。“大家习惯了现代建筑的窗明几净,但中国传统建筑里的光线是比现代建筑里的光要暗一些,我称之为是沉思性的,让人想事情的”。王澍对于他的建筑设计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昏暗的光线也许并不符合人们最舒适的生活需求,然而这亦是他对“美”的理解,亦是他的创作风格,亦是他所宣扬的艺术理念。
艺术的真实,需要的是彻底的桀骜的真实。在我们感触生活的时候,一旦发现了其中的美、有了表现创作的欲望,就要毫不犹豫地将其展示出来,哪怕可能与常规不同,哪怕惊世骇俗,哪怕没人理解,也应该大胆创作。大胆的创新,也许会引领新的纪元,就如同前文所提的“海绵城市”,如今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出台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然而,具体实施方式、计划却还有待商榷。
“海绵城市”的具体设计,就有待现代的设计师、工程师来设计规划,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表现“美”的同时,表现出贴近自然的“真”。就比如说俞孔坚为代表设计的红飘带,它就颇具塑造海绵城市的真实感。红飘带的环境很丰富、十分多样,有林地、草地、湿地及垃圾场改造的花园。它是在不改变环境、不破坏地形、不砍一棵树的前提下,通过人的流动、人类的活动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将环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人在那里主要是在体验环境、解释环境。这是一条城市化的路径,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体会自然。飘带形式的灵感来源于具有丰富生态环境的线性的场地,设计的是一条体验的线路,用一条流畅的流线,将很丰富的生态“串联”起来。这种真实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让人充分地感受到城市化与田园山林的和谐。
艺术批评,亦是一种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这意味着艺术批评自身就是艺术接受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次,它与欣赏性的接受方式和层次有很大区别。批评式的接受是建立在欣赏性的接受基础上的,是欣赏性接受方式的深化,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轰动一时的艺术创作作品,在接受众人的掌声鲜花之后,亦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大名鼎鼎的中央电视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新央视大楼在种种议论声中动工时,是善于调侃的北京市民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民间词汇——“大裤衩”将这座特立独行的实验式建筑广泛传播。而今,甚至是连设计师本人都已经隐约承认了这一建筑设计中的黄色玩笑。再而言,“大裤衩”反常规的高度与造型,使整个建筑在建造之初,地基就深入地下过多,对地质就造成了一定的损坏,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艺术批评亦是更好地反映艺术作品的实用性、科学性与接受性。
罗丹的艺术言论给我带来了艺术的启迪,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次情绪的表达、情感的体验、情操的升华。当我在塑造环境艺术空间的时候,我应该更加注重表达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思想,不做单纯点线的分割,而是以面的角度看待空间,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之中,表现我的思想内涵。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不懈地投入,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学习吧,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热爱艺术才能创造艺术。
参考文献:
[1][法]奥古斯特.罗丹口述,[法]葛赛尔记录,傅雷译.罗丹艺术论[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2.
[2]罗杰·弗莱,沈语冰.弗莱艺术批评文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李陶洁(1994-),女,汉,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