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勤工俭学在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实意义、当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勤工俭学
本次调查研究,以全国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在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含高职高专)平均发放调查问卷共2300份,选取有效问卷2000份,有效率为87%。调查问卷共设计问题22个,从大学生勤工俭学群体的基本情况、所获得的报酬、勤工俭学的方式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详细地对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比例呈下降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方面,其中17.5%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勤工俭学,而82.6%的学生则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勤工俭学。
在大学生勤工俭学中,53.0%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29.5%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14.0%的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3.4%的学生从大学四年级开始。这表明在大学一年级时候做勤工俭学的比例较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做勤工俭学的比例是逐渐下降的。
(二)学业情况影响大学生勤工俭学
而在不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要以课内学习为主。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此项占比为59.4%,本科三批(含高职高专)此项占比为49.3%,说明学业和校内活动占据有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这个倾向,在本科一批、本科二批的高校中更加明显。除此之外,还有自身对于勤工俭学兴趣不大、学校及父母不支持勤工俭学、认为勤工俭学没有保障。
(三)女大学生勤工俭学比例较高
在参加过勤工俭学的学生中,男生占28.5%,女生占71.6%,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讲,总体更加勤奋、努力一些,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满足生活学习所需,从而减轻父母压力。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
(一)勤工俭学主体广泛
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不再只是家庭贫困生,其主体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非贫困生开始参与到勤工俭学活动中,且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并超过传统的贫困生逐渐成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体。
(二)勤工俭学目的多样
在传统的定义中,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赚取报酬维持生计”。赚取生活费,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历史上长期居于主要目的。随着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资金的支出,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学杂费减免、特困生补助等学生帮扶和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因生活压力而放弃或中止学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少。在所有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因生活困难,需要依靠勤工俭学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的学生比重已下降到不足19%。
在参加勤工俭学原因的调查中,其中72.8%的同学参加勤工俭学是出于主观因素,以锻炼自我、赚取报酬、积累经验为目的主动参加勤工俭学,同时可以赚取一部分生活学习费用,减轻父母压力,27.2%的学生出于客观因素,被动参加勤工俭学,这包括父母要求、同学引导、模仿他人等因素。
(三)勤工俭学途径丰富
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作为传统的勤工俭学途径,因其他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其自身存在的消息量少、消息滞后、更新慢等问题,逐渐被企业和商家直接在校园里张贴小广告或印发宣传单的形式所取代。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能通过家人及朋友的介绍、上网浏览(兼职网站、兼职APP)获得勤工俭学的岗位。
(四)勤工俭学岗位丰富
校园内的工作岗位因工作安全、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有一小部分固定的大学生选择,但实际上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问题是不能满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需求。而校外勤工俭学的岗位诸如:服务员、促销员、调查员、校园代理、淘宝刷单等工作,工作时间灵活,技能要求简单,工资结算方便,这些优势对于刚接触勤工俭学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逐渐成为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岗位的首选。
另外,和强调统一的时代不同,在提倡个性化的当代,部分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市场需求,并且积极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部分学生选择了一些个性化的勤工俭学岗位,例如承接商业演出(包括文艺表演和礼仪主持)、影视字幕组翻译、标志设计等。从事这些岗位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是一举多得,既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可以获得不错的勤工俭学收入。这样的勤工俭学方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今高校勤工儉学工作在思想、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部分缺陷和疏漏,新时代涌现出的新的勤工俭学方式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因而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缺乏职业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清晰的目标
据调查,85%以上参加过或有意向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其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和选择岗位的依据依然很局限,获取经济收入依然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对锻炼自己、提升能力、增加阅历、适应社会等目的虽然逐渐引起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注意,但是这种注意还是微弱的,相比较参加勤工俭学对毕业后就业的帮助,阶段性收益还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关注点。因此,在勤工俭学岗位的选择上,85%以上的大学生并不在乎自己所选择的勤工俭学岗位是否对自己的专业提升和创业就业有帮助,并且一部分大学生资金积累意识浅薄,并没有对勤工俭学收益有合理的规划。
(二)高校勤工俭学体制不完善
高校(特别是三本、大专、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远高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工作。这一点表现在,连一个专职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部门都没有,大多数高校一般将其划归到后勤处、学工处或毕业办管理。这也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勤工俭学工作常常遭遇“三不管”的尴尬境地。
(三)勤工俭学的体制不健全和不规范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指导服务章程,相关的扶持政策尚未制定。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方面并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导致双方没有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大学生劳动力资源处于空白状态。社会上权威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和机构数量少、影响小、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在社会上和学生中没有产生实际效力。部分企业商家由于各种原因,故意设置招聘壁垒,不与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在用工过程中时常出现欺诈、侮辱、随意克扣工资等权益侵害行为。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查研究》(指导老师:黄芳 金霞)(编号:201413234006)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 勤工俭学
本次调查研究,以全国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在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含高职高专)平均发放调查问卷共2300份,选取有效问卷2000份,有效率为87%。调查问卷共设计问题22个,从大学生勤工俭学群体的基本情况、所获得的报酬、勤工俭学的方式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详细地对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比例呈下降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方面,其中17.5%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勤工俭学,而82.6%的学生则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勤工俭学。
在大学生勤工俭学中,53.0%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29.5%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14.0%的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3.4%的学生从大学四年级开始。这表明在大学一年级时候做勤工俭学的比例较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做勤工俭学的比例是逐渐下降的。
(二)学业情况影响大学生勤工俭学
而在不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要以课内学习为主。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此项占比为59.4%,本科三批(含高职高专)此项占比为49.3%,说明学业和校内活动占据有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这个倾向,在本科一批、本科二批的高校中更加明显。除此之外,还有自身对于勤工俭学兴趣不大、学校及父母不支持勤工俭学、认为勤工俭学没有保障。
(三)女大学生勤工俭学比例较高
在参加过勤工俭学的学生中,男生占28.5%,女生占71.6%,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讲,总体更加勤奋、努力一些,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满足生活学习所需,从而减轻父母压力。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
(一)勤工俭学主体广泛
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不再只是家庭贫困生,其主体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非贫困生开始参与到勤工俭学活动中,且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并超过传统的贫困生逐渐成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体。
(二)勤工俭学目的多样
在传统的定义中,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赚取报酬维持生计”。赚取生活费,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历史上长期居于主要目的。随着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资金的支出,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学杂费减免、特困生补助等学生帮扶和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因生活压力而放弃或中止学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少。在所有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因生活困难,需要依靠勤工俭学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的学生比重已下降到不足19%。
在参加勤工俭学原因的调查中,其中72.8%的同学参加勤工俭学是出于主观因素,以锻炼自我、赚取报酬、积累经验为目的主动参加勤工俭学,同时可以赚取一部分生活学习费用,减轻父母压力,27.2%的学生出于客观因素,被动参加勤工俭学,这包括父母要求、同学引导、模仿他人等因素。
(三)勤工俭学途径丰富
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作为传统的勤工俭学途径,因其他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其自身存在的消息量少、消息滞后、更新慢等问题,逐渐被企业和商家直接在校园里张贴小广告或印发宣传单的形式所取代。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能通过家人及朋友的介绍、上网浏览(兼职网站、兼职APP)获得勤工俭学的岗位。
(四)勤工俭学岗位丰富
校园内的工作岗位因工作安全、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有一小部分固定的大学生选择,但实际上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问题是不能满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需求。而校外勤工俭学的岗位诸如:服务员、促销员、调查员、校园代理、淘宝刷单等工作,工作时间灵活,技能要求简单,工资结算方便,这些优势对于刚接触勤工俭学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逐渐成为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岗位的首选。
另外,和强调统一的时代不同,在提倡个性化的当代,部分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市场需求,并且积极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部分学生选择了一些个性化的勤工俭学岗位,例如承接商业演出(包括文艺表演和礼仪主持)、影视字幕组翻译、标志设计等。从事这些岗位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是一举多得,既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可以获得不错的勤工俭学收入。这样的勤工俭学方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今高校勤工儉学工作在思想、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部分缺陷和疏漏,新时代涌现出的新的勤工俭学方式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因而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缺乏职业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清晰的目标
据调查,85%以上参加过或有意向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其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和选择岗位的依据依然很局限,获取经济收入依然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对锻炼自己、提升能力、增加阅历、适应社会等目的虽然逐渐引起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注意,但是这种注意还是微弱的,相比较参加勤工俭学对毕业后就业的帮助,阶段性收益还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关注点。因此,在勤工俭学岗位的选择上,85%以上的大学生并不在乎自己所选择的勤工俭学岗位是否对自己的专业提升和创业就业有帮助,并且一部分大学生资金积累意识浅薄,并没有对勤工俭学收益有合理的规划。
(二)高校勤工俭学体制不完善
高校(特别是三本、大专、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远高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工作。这一点表现在,连一个专职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部门都没有,大多数高校一般将其划归到后勤处、学工处或毕业办管理。这也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勤工俭学工作常常遭遇“三不管”的尴尬境地。
(三)勤工俭学的体制不健全和不规范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指导服务章程,相关的扶持政策尚未制定。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方面并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导致双方没有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大学生劳动力资源处于空白状态。社会上权威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和机构数量少、影响小、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在社会上和学生中没有产生实际效力。部分企业商家由于各种原因,故意设置招聘壁垒,不与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在用工过程中时常出现欺诈、侮辱、随意克扣工资等权益侵害行为。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查研究》(指导老师:黄芳 金霞)(编号:201413234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