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起搏参数优化的新认识与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IN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显著改善特定心力衰竭人群的预后。然而在严格选择的病例中,仍约30%对CRT无应答。起搏参数的优化被认为是提高应答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在基本参数和最佳间期的优化策略、临床意义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有些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拟对起搏参数的优化内容和方法学新进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临床危害之一是导致缺血性腑卒中,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源自左心耳。传统的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有药物禁忌证或者在高龄患者导致出血风险大于栓寒等弊端。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类室上性心律失常。它既见于有基础心脏病变的患者,也见于无任何临床病变的患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房颤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令人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
目的明确不同起搏导线在植入过程中产生的损伤电流(COI)形态及变化特征。方法经起搏分析仪及体表心电图仪同步记录右心室螺旋及翼状导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右心室起搏导线产生的腔内心电图(ICEG),动态观察其形态及COI变化特征。COI大小指标包括J点后80ms处的ST段振幅(ST80),ST80与自身R波振幅之比(ST80/R)以及ICEG时限(IED)。结果共记录81根起搏导线的ICE
2012年8月24日《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会)在天津召开了第三次编委会会议.杂志总编辑张澍教授,副总编辑曹克将、华伟、黄从新、王景峰、吴立群教授等共31位编委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杂志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张澍教授对2012年第四届编委会成立以来杂志工作进行了汇报与总结.2012年以来,杂志的投稿量稳步上升,投稿排名前3位的地区是北京、江苏、湖北,排名前3位的机构是阜外心
目的介绍缺血性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标测方法及消融策略。方法7例缺血性心肌病室速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46~70(57±8)岁。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室速反复或无休止发作,包括1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频繁放电而接受导管射频}肖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首先进行心室基质标测,继而结合激动时间、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分析室速的起源点、折
一天2万次,这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一天产生的呼吸次数。正确的呼吸对于我们的健康十分重要,却很少有人重视过这个问题。正确的呼吸不单单能够帮助我们锻炼良好的体魄,对于莫名的心绪不安、疲劳的状态、便秘的症状都有缓解的效果,所以跟着我们一起,调整好你的呼吸吧!  Check!你现在是不是经常这样的姿势?  呼吸不畅,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日常的坐姿、站姿引起的。  如今我们坐着拿手机的,经常脖子向前,驼着背,这个
期刊
目的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有效而安全的抗凝方案。方法选取射频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15例(高龄组),术前服用华法林;同期〈75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5例(非高龄组),根据栓塞风险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术中均用肝素抗凝;高龄组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过渡,第3天开始服用华法林,非高龄组术后从第1天开始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重叠应用3d;院外两组服用华法林抗凝3个月。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束支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59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其中6例已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153例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阻滞(LBBB)、右束支阻滞(RBBB)、非特异性室内阻滞(IVCD)、右束支伴左侧分支阻滞(RBBB伴LHB)及室内伴左侧分支阻滞(IVCD伴LHB)5组,比较植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QRS时
患者男,37岁,主因“间断心悸5年,再发7h”于2011年7月2日入院,入院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心悸多于发热时发作,辅助检查未见异常。入院时体温39℃,心动过速时给予普罗帕酮70mg缓慢静推,30min后心动过速仍未终止;
目的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长时间窦性停搏的电生理特征。方法观察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长时间窦性停搏(〉3S)的25例患者,25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60岁14例(中青年组),〉60岁11例(老年组)。对这些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在消融前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消融术后的1、3、6、12和24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25例患者中,12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例为房室结折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