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课程教学过程中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发现上课缺勤的同学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全勤的,期末试题中平时练习原题的得分与平时成绩并不一致,为杜绝平时抄袭和作弊现象及激励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笔者建议严格考勤管理和采取弹性计分方法评估课程成绩。
【关键词】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平时成绩;考勤;弹性计分
【中图分类号】P45-4;G7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10-01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1],改革考试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基本情况
农业气象学是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农学类专业的本专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教研室60多年来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实验开放到考试方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从国内国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对四年制本科生来说,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在完成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农学概论等课程学习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授课。这个阶段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培养不仅影响课程学习,而且也是为专业突破口探究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教学效果,我们尝试了“教学互动”和“学学互动”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法,通过组织兴趣协作小组、开展课堂讨论、布置练习作业和增加章节小测验等,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动态把握,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考试计分的方法
课程考试成绩通常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2]。学生在课程考试中的成绩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标志,而且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课程考试成绩在奖学金评比和保送或推荐上研的评比中占有较大权重,考试作弊现象因而常有发生[3]。一般认为,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例,把练习作业、课堂讨论、章节测验、小组报告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起来计算课程成绩的办法是比较合理的。
课程教材知识相对于科技发展具有滞后,大学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一般补充最新的理论研究和重大应用实践案例。大学里只读教材的课程学习是不足取的,学生需要认真听取老师授课,参与课堂讨论来加强课程知识的学习。学生上课考勤情况对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应占一定比例。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严格统计考勤。
我们在授课的第一、三、五、七周布置4次练习题,要求同学课后完成并提交各自的练习作业,按作业完成情况分别计分。在第二、六周确定兴趣小组(6-8个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级)协作完成作业和讨论专题,第四、八周以小组形式提交,按小组完成情况计分,同一小组成员得分相同。平时练习题和小组协作完成作业包括计算题、判断题、填空题和思考讨论题等。
为检验平时作业是否独立完成或参与小组协作,期末考试100分的试题中从这6次作业中入选原题30分。课程最终成绩以考勤、平时作业、小组协作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10%、20%、20%和50%统计,而且这种计分方法和标准在开课时就公开告知学生,以便同学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
三、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
以大班授课的191个同学为例,分别统计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总成绩基本服从正态分布,70-79分数比例最高(达33.5%),低于60分和高于90分的比例相对较低;55%的同学在期末考试中练习原题得分优秀,16.2%的同学原题考试不及格。
平时作业满分的89位同学在而期末考试30分原题中只有60位同学得满分,32.6%的同学得分比平时低,还有13个同学不及格。这表明平时满分的也只有67.4%真正掌握了课程知识,另外33.6%的同学可能存在平时作业抄袭或当时能按照课堂讲解及与同学讨论协作过程中完成但并没有独立掌握这些知識。此外,有23个平时练习题得分较低的同学(占总人数191的12.4%),在期末考试的原题中却得了满分。这说明有些同学虽然章节学习时并没有完全弄懂但通过课后复习得到提高。如果把平时成绩直接按当时得分比例统计最终课程成绩对这些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能真正反映课程教学效果,因此直接以平时成绩按比例统计课程总成绩的方法对评价课程教学是不客观的。
平时作业和平时成绩作为教师掌握同学学习动态,以便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来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对学生平时成绩直接纳入总分计算存在不合理性。
四、考勤与学习效果
统计从来没有旷课和请假的81个同学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原题(折合为100分)平均得分为94.2、75.1和86.3,其他包括事病假在内有过缺课记录的110个同学,对应各项平均成绩都相应比全勤的同学低,分别为81.4、69.9和80.0。我们发现期末考试最高得98分者上课全勤,而最低得34分者缺课最多。这说明平时按时上课的同学学习效果比缺课的好,因此严格考勤应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一项指标,但如何量化考勤还有待探索。
通过对以上191位同学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等统计分析,发现目前大家比较认同以平时和期末成绩按比例计分的方法[2-5]仍然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平时、课终和综合能力的“三位一体”考核[6]和多元化考核[1]对综合能力提高和全面素质培养是有效的,作为检验和衡量教学效果的考试方法改革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笔者建议在课程成绩统计中对平时成绩采取弹性计分方法,按期末考试中原题得分的升降率对平时成绩进行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周黎明,赵红梅,袁知柱等,多元化考核改革实践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考核改革为例,大学教育,2015.5:169-171.
[2]胡忠仁,中国法制史课程网上教学考核方案的实践与探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1(4):10-15.
[3]丁永慧,聂建亮,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5):48-50.
[4]赵绍芹, 浅谈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教育科学,2010.8:94-95.
[5]刘勤侠,靳会武,周衍安, 高职“统计学”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探讨,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8(2):72-75.
[6]王建平,屠义强,程建生等,大学专业课程“三位一体”考核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16.1:108-109.
作者简介:姜会飞(1970-), 女,博士,副教授,主讲农业气象学课程,*张春荣,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平时成绩;考勤;弹性计分
【中图分类号】P45-4;G7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10-01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1],改革考试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基本情况
农业气象学是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农学类专业的本专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教研室60多年来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实验开放到考试方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从国内国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对四年制本科生来说,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在完成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农学概论等课程学习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授课。这个阶段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培养不仅影响课程学习,而且也是为专业突破口探究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教学效果,我们尝试了“教学互动”和“学学互动”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法,通过组织兴趣协作小组、开展课堂讨论、布置练习作业和增加章节小测验等,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动态把握,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考试计分的方法
课程考试成绩通常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2]。学生在课程考试中的成绩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标志,而且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课程考试成绩在奖学金评比和保送或推荐上研的评比中占有较大权重,考试作弊现象因而常有发生[3]。一般认为,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例,把练习作业、课堂讨论、章节测验、小组报告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起来计算课程成绩的办法是比较合理的。
课程教材知识相对于科技发展具有滞后,大学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一般补充最新的理论研究和重大应用实践案例。大学里只读教材的课程学习是不足取的,学生需要认真听取老师授课,参与课堂讨论来加强课程知识的学习。学生上课考勤情况对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应占一定比例。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严格统计考勤。
我们在授课的第一、三、五、七周布置4次练习题,要求同学课后完成并提交各自的练习作业,按作业完成情况分别计分。在第二、六周确定兴趣小组(6-8个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级)协作完成作业和讨论专题,第四、八周以小组形式提交,按小组完成情况计分,同一小组成员得分相同。平时练习题和小组协作完成作业包括计算题、判断题、填空题和思考讨论题等。
为检验平时作业是否独立完成或参与小组协作,期末考试100分的试题中从这6次作业中入选原题30分。课程最终成绩以考勤、平时作业、小组协作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10%、20%、20%和50%统计,而且这种计分方法和标准在开课时就公开告知学生,以便同学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
三、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
以大班授课的191个同学为例,分别统计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总成绩基本服从正态分布,70-79分数比例最高(达33.5%),低于60分和高于90分的比例相对较低;55%的同学在期末考试中练习原题得分优秀,16.2%的同学原题考试不及格。
平时作业满分的89位同学在而期末考试30分原题中只有60位同学得满分,32.6%的同学得分比平时低,还有13个同学不及格。这表明平时满分的也只有67.4%真正掌握了课程知识,另外33.6%的同学可能存在平时作业抄袭或当时能按照课堂讲解及与同学讨论协作过程中完成但并没有独立掌握这些知識。此外,有23个平时练习题得分较低的同学(占总人数191的12.4%),在期末考试的原题中却得了满分。这说明有些同学虽然章节学习时并没有完全弄懂但通过课后复习得到提高。如果把平时成绩直接按当时得分比例统计最终课程成绩对这些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能真正反映课程教学效果,因此直接以平时成绩按比例统计课程总成绩的方法对评价课程教学是不客观的。
平时作业和平时成绩作为教师掌握同学学习动态,以便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来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对学生平时成绩直接纳入总分计算存在不合理性。
四、考勤与学习效果
统计从来没有旷课和请假的81个同学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原题(折合为100分)平均得分为94.2、75.1和86.3,其他包括事病假在内有过缺课记录的110个同学,对应各项平均成绩都相应比全勤的同学低,分别为81.4、69.9和80.0。我们发现期末考试最高得98分者上课全勤,而最低得34分者缺课最多。这说明平时按时上课的同学学习效果比缺课的好,因此严格考勤应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一项指标,但如何量化考勤还有待探索。
通过对以上191位同学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等统计分析,发现目前大家比较认同以平时和期末成绩按比例计分的方法[2-5]仍然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平时、课终和综合能力的“三位一体”考核[6]和多元化考核[1]对综合能力提高和全面素质培养是有效的,作为检验和衡量教学效果的考试方法改革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笔者建议在课程成绩统计中对平时成绩采取弹性计分方法,按期末考试中原题得分的升降率对平时成绩进行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周黎明,赵红梅,袁知柱等,多元化考核改革实践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考核改革为例,大学教育,2015.5:169-171.
[2]胡忠仁,中国法制史课程网上教学考核方案的实践与探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1(4):10-15.
[3]丁永慧,聂建亮,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5):48-50.
[4]赵绍芹, 浅谈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教育科学,2010.8:94-95.
[5]刘勤侠,靳会武,周衍安, 高职“统计学”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探讨,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8(2):72-75.
[6]王建平,屠义强,程建生等,大学专业课程“三位一体”考核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16.1:108-109.
作者简介:姜会飞(1970-), 女,博士,副教授,主讲农业气象学课程,*张春荣,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长期从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