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地理课程改革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15950225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旨在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实现有机统一。如何在课堂上最大化、最优化地实现这三维目标,始终困扰着我们一线地理教师。笔者试从学生学习兴趣化、教学目标最优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发挥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学习能力创新化六个角度谈谈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学生学习兴趣化
  一个优秀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使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以备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生动的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愿学”“乐学”。如笔者在讲“常见天气系统”时,从以下材料引入: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天气预报背景音乐,学生对此音乐比较熟悉;播放天气预报节目视频;播放各地各种天气现象下的景象。学生从这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中体验到了学习地理科目的乐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刚刚观看的视频中所介绍的天气现象类型。本课借助情境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積极性。
  二、教学目标最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正因为如此,运用情感功能来优化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如在讲“地质构造”内容时,笔者制订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点,学会判读地质构造的类型,理解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设定目标时需贴近课标要求,避免盲目的急功近利思想,让学生感受到试验对地理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深度和自我提升探究能力,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获得科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地理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笔者认为,要使地理教学生活化,科学地寻找“结合点”至关重要。如笔者在进行校本课程“潮汐与人类生活”内容教学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潮汐现象发生?为什么月初、月中和月末潮汐比较大,其他时间相对较小?可以说,这种紧扣社会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既能促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又能让学生看得见、有话说、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对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记忆、理解。
  四、发挥学生主体化
  新课改特别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地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体验。如笔者在讲“气候”基础知识内容时,先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完成预发的导学案,一定时间后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这样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五、学习能力创新化
  教师要勇于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知识点”,大胆选用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教法,如地理辩论会、课堂分组讨论、情感体验活动等。如笔者在讲“热带雨林减少”内容时,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围绕相关内容搜集资料,课中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笔者也参与其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必要的引领。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其他小组同学发问,其他小组采用抢答的方式就自己在预习中所了解的知识来回答,回答正确则获得积分,积分最多的小组获得奖励,最后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此类活动,促进了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是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地理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落实。因而,我们一线教师要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上多下工夫,多学习、多钻研、多思考,增强自身能力,进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找出规律,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很大好处。  一、探究地理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  地理因果关系即地理事象与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可以由果究因,有些则是由因导果。通常可采用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两种模式。  1.收敛式思维。由果究因宜采用收敛式思维模式,即从已知的地理事象出发探究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如,华北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方,试分析形
许先生走的那天,我失魂落魄,大脑似乎失去了思维能力.这些天来,想起往事,仍然痛彻骨髓.我深深地怀念我的老师,感谢老师带给我的一切.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有一种最常见的物质Ca(OH)2.它有着碱的通性,也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与Ca(0H)2相关的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