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策划“发现家乡”主题征文活动,希望同学们从发现家乡开始,从而学会发现。
家乡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地方。能够从熟悉的地方得到一点新的发现,或许对同学们更有启发。
“发现”从哪里来?许多同学写家乡时,往往只写眼睛看到的现象,这是远远不够的,是很难得到惊喜发现的。
建议同学们在探索行动中,去打开感官、丰富体验、促进思考。就是要“动”起来,“做”起来。
怎么“做”呢?就是要主动提问、观察、调查、采访、查资料、做实验、思考、推理、感悟,等等。
《小学生导刊》“创新少年”栏目,以前发表过许多报道,讲述同学们的探索行动与写作故事。这里挑选几则故事,请大家重新读一读,请留意这些同学是怎么“做”的,是怎样获得惊喜发现的。
乡下的大树为什么移栽到城里
湖南省株洲市泰山学校的同学看到一个现象:街头新栽了几棵光秃秃的大树。
这些树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的叶子为什么掉光了?这些“离家”的大树能重新安家吗?同学们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探索行动——主动调查、采访。
同学们了解到,栽这些树,是为了快速绿化城市的街道。它们都是从乡下挖来的。在移栽参天大树的背后,一个个小生态圈正在被破坏,古树资源正在流失。一棵树一年增加一圈年轮,需要多少个日夜,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可是,许多大树在“搬家”中枯萎,在城里并不容易生长成活,真令人心痛。
他们由此提出有理、有力的观点:“大规模的大树进城,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
这群敏于行动、敢于表达的少年,通过网络联合不同城市的同龄人,进行调查、交流,呼吁人们关注那些离“家”的大树,希望人们保护大树,进而关注城乡环境。
图文互动的行走笔记
杭州市五年级学生吴宛谕,制订了一个特别的行动计划:利用周末,参观浙江省内100家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每次都拍照片、写观察笔记。
她得到父母的帮助,去中国茶叶博物馆里,闻一闻袅袅茶香;到中国丝绸博物馆,抚摸柔软、精美的丝绸;访问南宋官窑博物馆,动手制作陶艺作品;参观杭州古城墙博物馆,研究杭州城里的古城墙;前往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感受大运河上轻拂的清风……一路走走看看,她穿行于杭州上百家展馆,走进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写下一篇篇照片与文字互动的行走笔记,出版成一本名为《百馆游》的书——这是一部图文互动地展示家乡文化的书。
吴宛谕同学的走访活动,是开阔眼界的发现之旅,表现了她了解家乡的主动精神,也显示了持之以恒的毅力。
为家乡的明星写传记
五年级的张志丹同学家里养了三头猪,都得病了。养猪专业户刘叔叔专程过来传授经验,还资助他们办起了小型养猪场,喂养了十几头猪。张志丹的爸爸学习科学的方法,小心照顾管理,终于挣了第一笔大收入。
张志丹同学从这件事情看到,养猪需要技术。他观察到,村里挣钱多的人,有韭菜种得好的,有天麻种植成功的,都是懂技术的人。他说:“我想编本书,把大家的经验写下来。”
同学们知道他的想法后,纷纷加入进来,走访更多的人,收集到更多资料。他们一起采访、写作,设计插图,负责校对,编写出一本《乡土明星传》。
烟花鞭炮还能走多远
湖南省醴陵市是鞭炮发明者李畋的故乡,烟花鞭炮是醴陵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烟花鞭炮产业还能走多远?醴陵市实验小学的同学展开了探索行动。
他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燃放烟花鞭炮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燥音污染,存在安全隐患,产生大量垃圾,造成环境卫生的污染,还影响交通。
同学们通过近五个月的活动,写出了《低碳时代,醴陵的传统支柱产业——烟花鞭炮还能走多远》的研究报告。
他们写出建议书,寄给市长及其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高额征收烟花鞭炮的环境污染税;将烟花鞭炮列入奢侈品范畴,加征奢侈品消费税;在烟花鞭炮的外包装上印制“烟花鞭炮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的警醒标识;政府对燃放的时间、地点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在全社会倡导开展“少放一个烟花鞭炮,多栽一棵树”活动……
同学们通过专题研究,参与到家乡经济建设的思考中。他们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学会整理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做”得有创意,“写”得才更精彩。
——这是倡导“发现作文”的邓湘子叔叔经常对小朋友说的话。
要写好“发现家乡”征文,同学们要对家乡有深刻的体验和新鲜的发现,那么,就应当主动去观察、去调查、去访问、去探究……
你要行动起来,不能坐着等灵感。
只有在探索行动中,才会获得好的素材和好的感悟和思考。这样,就有了新鲜生动的内容,就能轻松地写出优秀作文。
家乡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地方。能够从熟悉的地方得到一点新的发现,或许对同学们更有启发。
“发现”从哪里来?许多同学写家乡时,往往只写眼睛看到的现象,这是远远不够的,是很难得到惊喜发现的。
建议同学们在探索行动中,去打开感官、丰富体验、促进思考。就是要“动”起来,“做”起来。
怎么“做”呢?就是要主动提问、观察、调查、采访、查资料、做实验、思考、推理、感悟,等等。
《小学生导刊》“创新少年”栏目,以前发表过许多报道,讲述同学们的探索行动与写作故事。这里挑选几则故事,请大家重新读一读,请留意这些同学是怎么“做”的,是怎样获得惊喜发现的。
乡下的大树为什么移栽到城里
湖南省株洲市泰山学校的同学看到一个现象:街头新栽了几棵光秃秃的大树。
这些树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的叶子为什么掉光了?这些“离家”的大树能重新安家吗?同学们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探索行动——主动调查、采访。
同学们了解到,栽这些树,是为了快速绿化城市的街道。它们都是从乡下挖来的。在移栽参天大树的背后,一个个小生态圈正在被破坏,古树资源正在流失。一棵树一年增加一圈年轮,需要多少个日夜,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可是,许多大树在“搬家”中枯萎,在城里并不容易生长成活,真令人心痛。
他们由此提出有理、有力的观点:“大规模的大树进城,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
这群敏于行动、敢于表达的少年,通过网络联合不同城市的同龄人,进行调查、交流,呼吁人们关注那些离“家”的大树,希望人们保护大树,进而关注城乡环境。
图文互动的行走笔记
杭州市五年级学生吴宛谕,制订了一个特别的行动计划:利用周末,参观浙江省内100家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每次都拍照片、写观察笔记。
她得到父母的帮助,去中国茶叶博物馆里,闻一闻袅袅茶香;到中国丝绸博物馆,抚摸柔软、精美的丝绸;访问南宋官窑博物馆,动手制作陶艺作品;参观杭州古城墙博物馆,研究杭州城里的古城墙;前往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感受大运河上轻拂的清风……一路走走看看,她穿行于杭州上百家展馆,走进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写下一篇篇照片与文字互动的行走笔记,出版成一本名为《百馆游》的书——这是一部图文互动地展示家乡文化的书。
吴宛谕同学的走访活动,是开阔眼界的发现之旅,表现了她了解家乡的主动精神,也显示了持之以恒的毅力。
为家乡的明星写传记
五年级的张志丹同学家里养了三头猪,都得病了。养猪专业户刘叔叔专程过来传授经验,还资助他们办起了小型养猪场,喂养了十几头猪。张志丹的爸爸学习科学的方法,小心照顾管理,终于挣了第一笔大收入。
张志丹同学从这件事情看到,养猪需要技术。他观察到,村里挣钱多的人,有韭菜种得好的,有天麻种植成功的,都是懂技术的人。他说:“我想编本书,把大家的经验写下来。”
同学们知道他的想法后,纷纷加入进来,走访更多的人,收集到更多资料。他们一起采访、写作,设计插图,负责校对,编写出一本《乡土明星传》。
烟花鞭炮还能走多远
湖南省醴陵市是鞭炮发明者李畋的故乡,烟花鞭炮是醴陵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烟花鞭炮产业还能走多远?醴陵市实验小学的同学展开了探索行动。
他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燃放烟花鞭炮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燥音污染,存在安全隐患,产生大量垃圾,造成环境卫生的污染,还影响交通。
同学们通过近五个月的活动,写出了《低碳时代,醴陵的传统支柱产业——烟花鞭炮还能走多远》的研究报告。
他们写出建议书,寄给市长及其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高额征收烟花鞭炮的环境污染税;将烟花鞭炮列入奢侈品范畴,加征奢侈品消费税;在烟花鞭炮的外包装上印制“烟花鞭炮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的警醒标识;政府对燃放的时间、地点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在全社会倡导开展“少放一个烟花鞭炮,多栽一棵树”活动……
同学们通过专题研究,参与到家乡经济建设的思考中。他们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学会整理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做”得有创意,“写”得才更精彩。
——这是倡导“发现作文”的邓湘子叔叔经常对小朋友说的话。
要写好“发现家乡”征文,同学们要对家乡有深刻的体验和新鲜的发现,那么,就应当主动去观察、去调查、去访问、去探究……
你要行动起来,不能坐着等灵感。
只有在探索行动中,才会获得好的素材和好的感悟和思考。这样,就有了新鲜生动的内容,就能轻松地写出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