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的德育工作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工作,本文深入的分析了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德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大学德育工作的建设要求,对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执行策略进行了完整的制定。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大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8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各界对教育领域重视程度的提高,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分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是当前很多大学德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的德育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开展,并且能够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当中形成较高水平的经验积累[1]。但是,很多大学虽然不比根据单一的业绩考核模式进行常规教学活动的推进,却依然受到很多经验不足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的大学教育机构无法在各项经验的有效累积过程中形成同新时期德育教育活动要求的适应,最终造成很多的德育工作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模式的建设要求。除此之外,要结合当前的德育工作执行要求,对后续的环境特点实施分析,并保证相关德育工作能够在功能的影响下进行教学水平的提升。这就使得很多大学教育机构迫切需要通过高效教学细节的转变适应高校德育工作的执行要求,并使后续的教育机制能够在德育工作的有效促进下实现运行水平的完善。
三、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新生活的适应
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必须对大学生活拥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中,这就需要大学生将新生活的适应作为这一阶段学习生活的主要任务[2]。在此期间,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人员,要根据社会工作方法的要求,为学生设计更多的适应新生活的方案,并保证全部的方案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以便大学生可以充分结合德育教育推进过程中的要求进行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的推进,保证全部的德育工作能够完整的适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要求。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学生接受德育工作过程中实际特点的关注,并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在可操作性因素的有效影响之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升德育教育活动在新时期的执行质量,以便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在新生活的不断适应过程中形成对生活的适应[3]。社会工作方法的教学活动还必须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通过多种渠道共同进行交流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可以在不同教学模式的共同影响之下尽快适应新生活,提升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二)提升未来规划的科学性
大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进行规划是影响大学生前途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大学德育工作质量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在设计具体工作内容的过程中,对未来规划活动实施研究分析,确保所有的规划活动能够在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推广之下得到高质量的推行[4]。另外,高校的德育教育人员要加强对大学生身份转变情况的关注,并且为大学生安排较为有利的接受教育活动的机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指导性因素的构建,并保证所有的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在相关教育活动得到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实现同社会活动的有效对接。在应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活动开展方法多样性的关注,保证全部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小报告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处置,以便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参观机制和实习机制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实现同学习环境的对接,增强各类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德育工作执行科学性。
(三)进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大学生提前具备应对社会考验的能力。一些高校目前存在一定的德育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造成很多的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单纯的凭借内部机制的改革实现同新时期社会需求的适应,最终造成很多的德育工作无法在运行机制的层面实现同社会各项要求的适应。还有一些高校在应对德育教育要求的过程中,仅仅可以保证相关要求能够在内部得到贯彻,并不能在社会机制改变较快的情况下迅速的适应新时期的客观环境变化特点,造成很多的德育工作难以在相关理论的有效影响之下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部价值。因此,对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关执行策略,能够有效保证大学德育工作在新时期得到更加有效的推行。社会工作方法的设计和执行必须保证在德育教育的有效推进过程中得到优化处理,使后续的德育工作能够在已经完成基础性策略设计之后得到更加有效的推进。
四、结论
大学德育工作的推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性工作,深入的分析大学德育工作的执行要求,并对相关德育教育的方案加以分析,能够有效保证所有的德育工作得到完整的推行。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玉美.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渗透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65-66.
[2]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冉红芳.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4]罗小霞.社会工作介入初中德育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大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8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各界对教育领域重视程度的提高,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分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是当前很多大学德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的德育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开展,并且能够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当中形成较高水平的经验积累[1]。但是,很多大学虽然不比根据单一的业绩考核模式进行常规教学活动的推进,却依然受到很多经验不足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的大学教育机构无法在各项经验的有效累积过程中形成同新时期德育教育活动要求的适应,最终造成很多的德育工作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模式的建设要求。除此之外,要结合当前的德育工作执行要求,对后续的环境特点实施分析,并保证相关德育工作能够在功能的影响下进行教学水平的提升。这就使得很多大学教育机构迫切需要通过高效教学细节的转变适应高校德育工作的执行要求,并使后续的教育机制能够在德育工作的有效促进下实现运行水平的完善。
三、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新生活的适应
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必须对大学生活拥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中,这就需要大学生将新生活的适应作为这一阶段学习生活的主要任务[2]。在此期间,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人员,要根据社会工作方法的要求,为学生设计更多的适应新生活的方案,并保证全部的方案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以便大学生可以充分结合德育教育推进过程中的要求进行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的推进,保证全部的德育工作能够完整的适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要求。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学生接受德育工作过程中实际特点的关注,并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在可操作性因素的有效影响之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升德育教育活动在新时期的执行质量,以便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在新生活的不断适应过程中形成对生活的适应[3]。社会工作方法的教学活动还必须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通过多种渠道共同进行交流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可以在不同教学模式的共同影响之下尽快适应新生活,提升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二)提升未来规划的科学性
大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进行规划是影响大学生前途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大学德育工作质量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在设计具体工作内容的过程中,对未来规划活动实施研究分析,确保所有的规划活动能够在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推广之下得到高质量的推行[4]。另外,高校的德育教育人员要加强对大学生身份转变情况的关注,并且为大学生安排较为有利的接受教育活动的机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指导性因素的构建,并保证所有的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在相关教育活动得到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实现同社会活动的有效对接。在应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活动开展方法多样性的关注,保证全部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小报告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处置,以便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参观机制和实习机制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实现同学习环境的对接,增强各类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德育工作执行科学性。
(三)进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大学生提前具备应对社会考验的能力。一些高校目前存在一定的德育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造成很多的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单纯的凭借内部机制的改革实现同新时期社会需求的适应,最终造成很多的德育工作无法在运行机制的层面实现同社会各项要求的适应。还有一些高校在应对德育教育要求的过程中,仅仅可以保证相关要求能够在内部得到贯彻,并不能在社会机制改变较快的情况下迅速的适应新时期的客观环境变化特点,造成很多的德育工作难以在相关理论的有效影响之下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部价值。因此,对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关执行策略,能够有效保证大学德育工作在新时期得到更加有效的推行。社会工作方法的设计和执行必须保证在德育教育的有效推进过程中得到优化处理,使后续的德育工作能够在已经完成基础性策略设计之后得到更加有效的推进。
四、结论
大学德育工作的推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性工作,深入的分析大学德育工作的执行要求,并对相关德育教育的方案加以分析,能够有效保证所有的德育工作得到完整的推行。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玉美.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渗透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65-66.
[2]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冉红芳.社会工作方法在中学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4]罗小霞.社会工作介入初中德育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