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亭山静卧在皖南丘陵腹地,是宣城境内的一座诗山,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宣城人,“三月三,游敬亭山”这个民谣有些历史了。敬亭山的山势并不高大雄伟挺拔,也没有多少悬崖峭壁,但多年来始终以江南诗山闻名遐迩。对此,游过许多名山大川的我总有点不解。
一日,趁着有些闲暇,我来到敬亭山。巍峨的坊门屹立在道口旁,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先生题写的“敬亭山”三个大字浑厚有力,增添了敬亭山的。巍峨壮观。进入山门,但见波光粼粼的敬亭湖畔丝丝垂柳,两旁郁郁青青的茶园、果林、花木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山麓之下。穿过幽静的林阴小道,越过“诗山”的假山洞拾级而上,便有八角小亭一座,驻足亭内,抬眼可见一个古老的石坊,上有明朝宣城县令陈泰来书写的行书“古昭亭”。由此顺山石台阶而上,山道曲折盘旋,绿阴几可蔽日,松木杂树,古藤老干。小憩片刻,耳旁只听得山风夹杂松涛,清泉在石上溅珠弄玉,泠泠作响,赭色的树叶似片片云彩,依山种植的山茶依在沉沉翠竹脚下,沁人心脾。幽深阒静,人行至此,绝不会有寂寞之感。
,
绕过几道山弯到了翠竹庵,直抵太白独坐楼。此楼规模宏大,颇为壮观,门厅迎面便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塑像,颌首微抬,仰观天宇,气宇轩昂,手执一卷,似酝酿佳句诗篇,如见李谪仙千百年前独坐敬亭,纵览风光山色时的凤采。想象中唐代天宝年间,李白策马停驻广教寺,一身布衣,头戴纶巾,背负双手,漫步敬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淡淡道尽此地魅力所在。
置身此地此景,历代文人墨客或发歌或题刻,或撰佳句对联,清人王可第曾赋诗日:“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遥连叠峰青。”这里确实碧山翠峦,树木环绕,林茂竹秀,垂阴相荫。抬眼则视野开阔,白云飘浮,飞鸟邀游,宛陵山川平地,尺寸千里,起伏连绵,明澈如镜的宛溪水,似一根洁白的丝绸飘带,萦绕着宛陵的城阁和山村。下则可俯视翠云庵,眺望广教寺的宋代双塔,闻山林秀草之清香,观香燃之袅袅,听钟声之悠悠,只觉山谷与你紧紧相偎,融为一体,诚可谓山不厌我,我不厌山。
是的,敬亭山有诗文,有美景,但敬亭山的奇石异草,绿竹老松,一泓清泉,飘浮的白云,姹紫嫣红的杜鹃,难道是千古骚人墨客风尘满身浪迹天涯,一直寻找寄托的精神所在吗?
于是想起山水诗人谢胱。这位古宛陵的父母官,杰出的诗人,我没有认真研究过他漫游敬亭山的心理历程,但他的“兹山亘百里,合沓与良齐。隐沦既为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中奇幽清疏的景致,空灵寂然的山水意境,却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落墨之处淋漓尽致。其实,敬亭山美誉度的攀升沉降,关乎古代名人和现代人文景点的再造效应,所以,这无疑要触到古代诗人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挚爱。诗人墨客在当时抒发的一种挥之不去又经历史洗练的情结,在今天仍有勃勃向上的诗情画意和生活的激情。如果说李白、谢胱等诗人是将敬亭山山水的美通过汉字精炼地吟诵,表达一种抽象思维的形式美,那么墨客们——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朝国画大师石涛则是通过手中的画笔,以直观的视觉张力,再现敬亭山水的秀美和生活气息。画作《敬亭山上采茶图》《敬亭山下农耕图》可见一斑。我想,敬亭山山水美色不仅仅在于它的自身,更在于无数游山造访者心中萌发的感悟和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以及穷其毕生的着力描绘。
一日,趁着有些闲暇,我来到敬亭山。巍峨的坊门屹立在道口旁,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先生题写的“敬亭山”三个大字浑厚有力,增添了敬亭山的。巍峨壮观。进入山门,但见波光粼粼的敬亭湖畔丝丝垂柳,两旁郁郁青青的茶园、果林、花木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山麓之下。穿过幽静的林阴小道,越过“诗山”的假山洞拾级而上,便有八角小亭一座,驻足亭内,抬眼可见一个古老的石坊,上有明朝宣城县令陈泰来书写的行书“古昭亭”。由此顺山石台阶而上,山道曲折盘旋,绿阴几可蔽日,松木杂树,古藤老干。小憩片刻,耳旁只听得山风夹杂松涛,清泉在石上溅珠弄玉,泠泠作响,赭色的树叶似片片云彩,依山种植的山茶依在沉沉翠竹脚下,沁人心脾。幽深阒静,人行至此,绝不会有寂寞之感。
,
绕过几道山弯到了翠竹庵,直抵太白独坐楼。此楼规模宏大,颇为壮观,门厅迎面便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塑像,颌首微抬,仰观天宇,气宇轩昂,手执一卷,似酝酿佳句诗篇,如见李谪仙千百年前独坐敬亭,纵览风光山色时的凤采。想象中唐代天宝年间,李白策马停驻广教寺,一身布衣,头戴纶巾,背负双手,漫步敬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淡淡道尽此地魅力所在。
置身此地此景,历代文人墨客或发歌或题刻,或撰佳句对联,清人王可第曾赋诗日:“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遥连叠峰青。”这里确实碧山翠峦,树木环绕,林茂竹秀,垂阴相荫。抬眼则视野开阔,白云飘浮,飞鸟邀游,宛陵山川平地,尺寸千里,起伏连绵,明澈如镜的宛溪水,似一根洁白的丝绸飘带,萦绕着宛陵的城阁和山村。下则可俯视翠云庵,眺望广教寺的宋代双塔,闻山林秀草之清香,观香燃之袅袅,听钟声之悠悠,只觉山谷与你紧紧相偎,融为一体,诚可谓山不厌我,我不厌山。
是的,敬亭山有诗文,有美景,但敬亭山的奇石异草,绿竹老松,一泓清泉,飘浮的白云,姹紫嫣红的杜鹃,难道是千古骚人墨客风尘满身浪迹天涯,一直寻找寄托的精神所在吗?
于是想起山水诗人谢胱。这位古宛陵的父母官,杰出的诗人,我没有认真研究过他漫游敬亭山的心理历程,但他的“兹山亘百里,合沓与良齐。隐沦既为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中奇幽清疏的景致,空灵寂然的山水意境,却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落墨之处淋漓尽致。其实,敬亭山美誉度的攀升沉降,关乎古代名人和现代人文景点的再造效应,所以,这无疑要触到古代诗人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挚爱。诗人墨客在当时抒发的一种挥之不去又经历史洗练的情结,在今天仍有勃勃向上的诗情画意和生活的激情。如果说李白、谢胱等诗人是将敬亭山山水的美通过汉字精炼地吟诵,表达一种抽象思维的形式美,那么墨客们——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朝国画大师石涛则是通过手中的画笔,以直观的视觉张力,再现敬亭山水的秀美和生活气息。画作《敬亭山上采茶图》《敬亭山下农耕图》可见一斑。我想,敬亭山山水美色不仅仅在于它的自身,更在于无数游山造访者心中萌发的感悟和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以及穷其毕生的着力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