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而言,很多教师都只注重讲解,忽视诵读。文言课堂充斥了各种“讲、评、析”,缺了点朗朗书声。朱光潜在《谈美》中曾说:“朗读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我之喉舌相习’,词句会自然地从口中溢出,写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诵读中,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文言世界,走进作者内心深处,从而能把文章内化,熟练地进行运用,形成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读准是诵读的基本要求,文言文离我们生活较远,有很多的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少,教师应课前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查阅相关字典、词典,把音注好。
第一种是生僻字,古文源远流长,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极少甚至不用了。
第二种是通假字,要把音读成原字的音,要不然在后面的翻译中就会遇到困难。例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说”同“悦”,读准了字音,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种是古音异读,有些字音在古代的读音和现在的不一样,要还原古音,不失古文的音韵美。如“青山郭外斜”中的“斜”应读成“xiá”,在原诗中平仄音韵等就非常完美了。当把全文的字都能正确朗读以后,就要读出声音,反复朗读,把全文读通、读顺。
第二步:读清节奏
文言文在入选课文之前是没有标点的,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构词构句的规律和现代汉语还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朗读文言文时,划清句子的节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那也是我们理解文言内容的基础。
文言文划分的停顿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句间停顿,也就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教科书上把这些句子之间加上了顿号、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等等,我们只要按照标点来读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第二种是句内停顿,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意思和相互间的关系来划分节奏。比如:(1)文言文中的虚词处要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来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它们是句首关联词语气词或总结性的词,如《幼时记趣》:“盖/一癞蛤蟆也。”《记承天寺夜游》:“盖竹柏影也。”像“盖”等就需要停顿。(2)句中关联词语之后要停顿,如句中出现“虽”、“故”、“则”“若”、“而”“是故”、“然则”等这些关联词语后面停顿,如《幼时记趣》:“故/时有物外之趣。”《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能正确的划分句子的节奏,朗读时不同地方的停顿会让文章有节奏感,体现文言文的韵律美,学生自然会被这种朗朗上口语言所吸引,促使他们反复吟诵,在语言的感受中进入文本。
第三步:读懂意思
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学生经过反复的诵读,对文章的大致内容会有所了解,但是也会存在部分字词句的疑难。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本上的注解,在诵读中推敲字词句的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通假字。其实通假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了解字面的意思了,所以,通假类的不算是难点。例如:“项为之强”,把“强”读正确了,“僵硬”的意思自然水到渠成的明白了。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字词义项很多,不止一种意思,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字词的含义。例如“以”,在《幼时记趣》中:“徐喷以烟”,《郑人买履》:“何不试之以足?”都作“用”来解。而《论语》中“可以为师矣”“是以谓之’文’也”却分别作“凭借”“因为”来解。古文中一词多义很常见,除了诵读,我们还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反复运用,才能熟能生巧。
(4)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发展到现在会存在差异,有些彻底不用,有些意思改变,有些意义扩大了,而有些意义缩小。比如上文举例的“地方”,它在文言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就不同。而有些“薨”“崩”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不用了。
第四步:读入意境
意境是是作家“情”和笔下的“景”相融合以后所达到的境界。好的作品,意境悠远,值得反复品读玩味。诵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去,体会其意境美。如马致远《秋思》,诗人借助秋天特有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特定的词“枯、老、昏、古、西、瘦”来形容笔下的景物,创设了苍凉孤寂的氛围,给“断肠人”提供了悲凉萧瑟的背景。学生能读出这种苍凉,深入马致远所创设的意境中,就能深刻领悟语言的魅力,试问这样一种朗读,学生怎么会厌倦文言文,害怕文言文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有时也可利用声光电等电教手段,营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通过朗读,让作者创设的意境走进心灵。
第五步:熟读成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要“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言简意赅、音韵和谐、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好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记诵:(1)层次切分法:初中入选的文言文篇幅虽短小精悍,但是层次脉络都比较清楚,所以把每层每段的意思理解了,内容明确了以后再进行记诵就不难了。例如《三峡》从山写起,然后写夏水,接着写春冬之景,最后写秋景,按时间顺序条理清楚。(2)想象法:这种比较适合写景类文言文,在脑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想象这些景物的特点,基于对文本已经读熟读透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例如《与朱元思书》就是这样一篇写景的美文,很适合想象记忆。
第六步:內外延读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毕竟是沧海一粟,光读课本是不够的。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文言文教学同样应注意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现在有不少教师也注重课外的延伸拓展,但是拓展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要么过于浅显,得不到加强巩固的作用。要么过于深奥,使学生望而生畏,让刚刚从课内学习获得的那点自信被瞬间浇灭。还有的就是完全为拓展而拓展,没有注意与课内的有效衔接。其实我们可以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找类似的文章进行拓展,要选取与课文内容、写作背景、文章结构或者语言风格相似的文章,难度与课文相当或者稍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课外诵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文言知识,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有利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
总之,文言文诵读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朗朗书声环绕在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发挥诵读独特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与文言对话的过程中,穿越时空,叩问古人的灵魂,这对我们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言文诵读指导浅谈》李莉《延边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2期2006年4月
(2)《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采摭》曹亚《文学教育》2012年06月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读准是诵读的基本要求,文言文离我们生活较远,有很多的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少,教师应课前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查阅相关字典、词典,把音注好。
第一种是生僻字,古文源远流长,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极少甚至不用了。
第二种是通假字,要把音读成原字的音,要不然在后面的翻译中就会遇到困难。例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说”同“悦”,读准了字音,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种是古音异读,有些字音在古代的读音和现在的不一样,要还原古音,不失古文的音韵美。如“青山郭外斜”中的“斜”应读成“xiá”,在原诗中平仄音韵等就非常完美了。当把全文的字都能正确朗读以后,就要读出声音,反复朗读,把全文读通、读顺。
第二步:读清节奏
文言文在入选课文之前是没有标点的,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构词构句的规律和现代汉语还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朗读文言文时,划清句子的节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那也是我们理解文言内容的基础。
文言文划分的停顿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句间停顿,也就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教科书上把这些句子之间加上了顿号、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等等,我们只要按照标点来读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第二种是句内停顿,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意思和相互间的关系来划分节奏。比如:(1)文言文中的虚词处要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来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它们是句首关联词语气词或总结性的词,如《幼时记趣》:“盖/一癞蛤蟆也。”《记承天寺夜游》:“盖竹柏影也。”像“盖”等就需要停顿。(2)句中关联词语之后要停顿,如句中出现“虽”、“故”、“则”“若”、“而”“是故”、“然则”等这些关联词语后面停顿,如《幼时记趣》:“故/时有物外之趣。”《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能正确的划分句子的节奏,朗读时不同地方的停顿会让文章有节奏感,体现文言文的韵律美,学生自然会被这种朗朗上口语言所吸引,促使他们反复吟诵,在语言的感受中进入文本。
第三步:读懂意思
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学生经过反复的诵读,对文章的大致内容会有所了解,但是也会存在部分字词句的疑难。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本上的注解,在诵读中推敲字词句的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通假字。其实通假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了解字面的意思了,所以,通假类的不算是难点。例如:“项为之强”,把“强”读正确了,“僵硬”的意思自然水到渠成的明白了。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字词义项很多,不止一种意思,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字词的含义。例如“以”,在《幼时记趣》中:“徐喷以烟”,《郑人买履》:“何不试之以足?”都作“用”来解。而《论语》中“可以为师矣”“是以谓之’文’也”却分别作“凭借”“因为”来解。古文中一词多义很常见,除了诵读,我们还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反复运用,才能熟能生巧。
(4)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发展到现在会存在差异,有些彻底不用,有些意思改变,有些意义扩大了,而有些意义缩小。比如上文举例的“地方”,它在文言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就不同。而有些“薨”“崩”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不用了。
第四步:读入意境
意境是是作家“情”和笔下的“景”相融合以后所达到的境界。好的作品,意境悠远,值得反复品读玩味。诵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去,体会其意境美。如马致远《秋思》,诗人借助秋天特有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特定的词“枯、老、昏、古、西、瘦”来形容笔下的景物,创设了苍凉孤寂的氛围,给“断肠人”提供了悲凉萧瑟的背景。学生能读出这种苍凉,深入马致远所创设的意境中,就能深刻领悟语言的魅力,试问这样一种朗读,学生怎么会厌倦文言文,害怕文言文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有时也可利用声光电等电教手段,营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通过朗读,让作者创设的意境走进心灵。
第五步:熟读成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要“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言简意赅、音韵和谐、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好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记诵:(1)层次切分法:初中入选的文言文篇幅虽短小精悍,但是层次脉络都比较清楚,所以把每层每段的意思理解了,内容明确了以后再进行记诵就不难了。例如《三峡》从山写起,然后写夏水,接着写春冬之景,最后写秋景,按时间顺序条理清楚。(2)想象法:这种比较适合写景类文言文,在脑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想象这些景物的特点,基于对文本已经读熟读透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例如《与朱元思书》就是这样一篇写景的美文,很适合想象记忆。
第六步:內外延读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毕竟是沧海一粟,光读课本是不够的。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文言文教学同样应注意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现在有不少教师也注重课外的延伸拓展,但是拓展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要么过于浅显,得不到加强巩固的作用。要么过于深奥,使学生望而生畏,让刚刚从课内学习获得的那点自信被瞬间浇灭。还有的就是完全为拓展而拓展,没有注意与课内的有效衔接。其实我们可以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找类似的文章进行拓展,要选取与课文内容、写作背景、文章结构或者语言风格相似的文章,难度与课文相当或者稍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课外诵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文言知识,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有利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
总之,文言文诵读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朗朗书声环绕在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发挥诵读独特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与文言对话的过程中,穿越时空,叩问古人的灵魂,这对我们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言文诵读指导浅谈》李莉《延边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2期2006年4月
(2)《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采摭》曹亚《文学教育》2012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