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声乐文化种类很多,美声学派已成为最科学的一种学派。美声唱法是17世纪以来意大利歌唱家们所使用的声乐唱法的统称。它已被世界声乐家们所公认并使用,并视为最正统的歌唱方法之一。美声唱法的技巧特点可以概括为: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句法完美以及声音的“通、实、圆、亮、纯、松、活、柔、深、拢”等。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生根、发芽。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关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各具特色的相互学习,我国声乐艺术出现了更多的演唱形式,民通唱法、民美唱法等。不论什么唱法,其利用科学来发声是一致的,符合科学的发声规律。
[关键词]美声发展 美声特征 影响
在欧洲,歌唱文化源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在古希腊的日常生活中,把歌唱放在重要的位置,如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中记载了歌颂太阳神阿波罗的合唱。后来通过各种神灵发展出了希腊的喜剧和悲剧。基督教源自犹太教,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比其它任何民族更重视演唱与演奏,在《圣经》中的《旧约全书》有着充分的体现。犹太教中的领唱成为了后来的独唱形式。西方声乐中各种民歌、歌剧、轻歌剧、音乐歌剧、歌曲以及民间歌舞等,品种、形式多种多样,人们从各种歌唱的形式风格中,总结产生出各种唱法。美声唱法在西方声乐发展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直至今天西方的美声唱法依然独领风骚,经过漫长的发展。发声方法越来越科学,表现力越来越丰富。
在欧洲,歌唱始于四世纪。教皇圣·西尔维斯特在罗马建立了第一所正式的圣咏学校,这时就有了系统的声乐训练,在拉欧蒂契教法会议上宣布除唱赞美诗外,音乐礼拜的全部活动要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歌手组成的圣咏队来担任,这更进一步的推动了正规的歌唱训练。但是圣咏学校的发展并不稳定,直到公元6世纪本尼迪克特教派的教皇格列高里一世大力支持和资助圣咏学校的发展,在拉特伦附近建了两幢房子,把有天才的孩子送去接受九年的音乐训练,这种体制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从这所学校派出一些老师到欧洲各地进行辅导,在教堂和修道院中保持这类学校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并且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
自五世纪到七世纪,很多的教皇关心宗教仪式和宗教音乐的修改,在本尼迪克特的大力协助下,继承了犹太教的领唱制度之外,还把五世纪流行于耶路撒冷的童声合唱引入了西欧。在九世纪后期的《音乐手册》中就有用男童唱最高声部的记载。当时人们喜爱高音,但不允许妇女唱歌,使用童声是最好的补充。
中世纪的圣咏较为简单。用童声唱高声部非常容易,但到了十六世纪后期,童声的作品已经满足不了这些作品风格的需求,就使假声歌手成为了替代者。早在八世纪就盛行假声,随着摩尔人对西班牙的入侵,假声歌唱的艺术也被带到了西班牙并在那里得到了高度发展。有一个时期假声歌唱是西班人的专利。
自十八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中期,美声——这种唱风就盛行于意大利。美声来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的意思。Bel canto在西方音乐界的定义和我们的理解不同,西方对Bel canto的理解是指由作曲家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Ponizetti)贝利尼(Bellini)等人那个时期的作品和歌唱艺术,它包括了那个时期歌唱的风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的方法,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息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善于调节和运用共鸣、音域宽广等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而我们说的美声唱法是指舞台剧、清唱剧、音乐会的唱法。美声唱法实际上不只讲声音,在它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过各种不同的现象,有一个时期只讲声音既不注重歌词,也没有“味儿”:有一个时期以炫耀技巧为主,脱离内容:有一个时期也曾改变过要以内容为主等。美声应该是“声情并茂”的歌唱,而不是为声音而声音的歌唱。
意大利在14世纪和15世纪曾是欧洲的文化中心。它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文化。当时的一些新文化思想尚不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了解。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便利用新文化运动来表现他们的理想、愿望和利益,新文化运动很快波及到欧洲各国,这使意大利的艺术广为传播。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意大利新歌剧,这大大推进了声乐艺术的向前发展。美声唱法也逐渐得到完善。佩里根据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利用意大利人热衷于歌唱并有着浓厚的抒情气质,大胆地在演唱和训练上进行探索,声乐艺术逐渐向更细致复杂的方向发展,注重声音的优美和抒情性成为这一时期声乐艺术的显著特点。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打破了以往的唱法,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用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队送到观众耳中。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由于依照严格的训练方法,当时意大利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演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从而不但促进了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与提高,也为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随着意大利新文艺的渗透,世界声乐界出现了几大流派如意大利学派、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等。引人注目的是意大利美声唱法学派开始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音乐样式随着歌剧的继续发展,日益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以至成为欧洲声乐发展的一个大趋向。
美声唱法是17世纪以来意大利歌唱家们所有声乐演唱的统称。已被世界多数声乐家们所公认,并被视为最科学的歌唱方法之一。也是各国歌唱家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意大利美声唱法十分强调声音的美感,醉心于技巧性的突破。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上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它讲究的是音色优美和气息自如,音与音之间连接平滑匀净。
美声唱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句法完美以及声音的“通、实、圆、亮、纯、松、活、柔、深、拢”等。
(一)元音纯正:元音纯正是美声唱法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头声、胸声都要唱得干净、清晰,喉器稳定,口咽管道保持开放状态,保证吐字咬字自如,气流和音流的通畅,切忌喉音和鼻音。要求声音像金子般的纯真、铿锵有力,把元音清晰的发出来。
(二)吐字清晰:不能只追求嗓音的效果, 要在吐字清晰的情况下追求嗓音的效果。必须把字吐得完美无缺。把吐字分为两个部分——辅音和元音,把元音唱得圆润纯正的同时要把辅音唱得清晰。像说话那样唱歌可以使发音纯净,辅音清晰以及嗓音自然自如。
(三)音调准确:音调准确是美声唱法的另一个特点。“听觉不敏锐的人永远也不应该从事教唱工作,自己更不应该唱歌。因为最难令人忍受的莫过于波浪似的时高时低的嗓音”。没有准确的音调概念。也就无法从事于歌唱有关的行业。
(四)声区统一:发展声区,把真假声区逐渐统一起来,一直是美声唱法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最基本的技巧之一。“真假声”与真声、假声具有完全相反的特质,它柔和、松软、音量不大但很完美、很抒情,有弹性。把两个声区的特质诱发出来之后,再使声音集中起来,贯穿成一串大小不等但很均匀的、圆滑的、饱满的线条。各个声区之间转换毫无痕迹,声区统一,逐渐量变地从一个声区过渡到另一个声区。
(五)气息饱满: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也是连音歌唱的物质基础。重视呼吸在发声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讲究整体呼吸是声音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求全身放松,口鼻同时呼吸到模膈膜处。使声音结实、明亮,呼吸要深而不僵。让气息自然、流畅的流动起来。
(六)音质与音量:“寻求音质、音量自来”,即柔和、清晰、纯净的音质是获得音量的基础:是获得强度、灵活性和清晰吐字的先决条件。使声音强弱自如,有伸有张。
(七)共鸣:共鸣在歌唱中非常重要,吸气时自然打开共鸣腔体而形成了共鸣的通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鸣再发出声音,则音色会优美。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唱歌的主要声道是喉咽部上、下,这条声道通畅了,集中了,就有了共鸣。
(八)连音歌唱:连音歌唱是美声唱法的基础,利用共鸣在整个音域中的掩盖作用,均匀地统一声音,使声音饱满、通畅、贯通。大声时坦荡无比,小声时清撤见底,尤其唱半声时保持高位置的不变和口型的统一,使声音像丝绒般柔软、优美。
(九)声音的特点:美声唱法声音特点可以概括为十个字“通、实、圆、亮、纯、松、活、柔、深、拢”。“通”是指声音通畅,它是以气息通畅为前提的,同时参与歌唱的各器官都要打开,声音在歌唱器官中顺利通过,来实现声音的通:“实”是指声音结实,就是把声音唱到腔体里,声音有“心”;“圆”是指声音圆润,人的听觉非常灵敏,觉得圆的声音是悦耳的、丰满的、动听的:“亮”是指声音明亮,美声学派是追求美好音色的学派,不是追求音量的学派。有了好的音色,音量自然就有了,总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追求音色的变化。“纯”是指音色纯美,“基音不纯,泛音也杂”是音色不纯的基本原因。“松”是指声音松驰、不紧张,心理要放松,思想要彻底解放,决不能有任何顾虑,心理状态总是积极又松驰。声音也就松弛了。从歌唱技巧来讲主要是“气儿”、呼吸要稳定,它是声音松驰的基础。“活”是指声音灵活、自如,它是歌唱者掌握美声技巧纯熟的体现:(1)音乐情绪变化灵活(2)元音、辅音变化灵活(3)声音力度、速度、强弱变化灵活(4)声音音色变化灵活。“柔”:指声音柔和,不能僵硬,要有一定的弹性。“深”:是指气息的位置要深,气息要沉下去。要有横膈膜和腹肌的支持,横隔膜要有弹性。“拢”:指声音要收拢、要集中,要聚成一“点”,不能散。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随着阉人歌手的出现,使美声唱法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时期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被认为是歌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法国大革命兴起,较开明的中产阶级对阉人歌手和枯燥无味的严肃歌剧不再感兴趣,1861年韦卢蒂退出了歌剧的舞台,结束了阉人歌手统治歌剧舞台长达近两个半世纪的历史,并标志着歌剧史一个时代的结束。十六世纪后期,女歌手开始受到大众的崇拜,十七世纪女歌手开始崛起。到了十八世纪她们已强大到足以与阉人歌手分享舞台并与之争夺荣誉和待遇的地步。阉人歌手的走红使男高音第一次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女歌手的发展使他们逐渐成为了“歌剧女主角”,男高音们失去了他们自中世纪以来享有的重要地位。十九世纪后半叶,又出现了瓦格纳式的男高音唱法。在这个时代,角色的声部并不固定,可以随时改换男高音、男低音、男声和女声也可以互换,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由于十九世纪前半叶,歌剧的内容有了改变,在建立了戏剧性的高潮中,充分利用了乐队和合唱来弥补歌手演唱的不足,很多歌手因过分追求嗓音的响度以致于把它们用到了极限,从而导致滥用嗓音的盛行,造成了美声唱法的第一次衰落。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声乐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利用了科学对嗓音进行研究,把嗓音的研究推向一个较为科学的年代。也使声乐艺术进入另一个高潮,被誉为歌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时的歌剧舞台是繁花似锦,大量的男歌手涌现,出现歌唱事业中男女并驾齐驱的状态。
就声乐的发展来说,十九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二十世纪则更多的是一个继承时期。歌唱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欧洲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当代的一些歌唱家的演唱技术仍给我一个强烈完美的印象,美声唱法无疑被公认为是一种最科学的演唱方法。由此可见。欧洲声乐文化发展的产物——美声学派,它推动了人类声乐艺术文化向前发展。
在二十世纪的声乐发展上,科技的发展影响了声乐艺术。歌唱形式越来越丰富,出现了通俗歌唱,二十世纪早期的通俗歌唱与古典歌剧歌唱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到了二十年代末。电声的出现,欧美的通俗唱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主要以富有激情和即兴的表演方式来体现。同时还继承了严肃音乐一部分发声的状态。比如:真假声转换、高音华彩部分、跳跃技巧、连续跨越八度音区的声音表现等。如果不具备相当的美声演唱方法的功底,就根本无法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作品。也可以说就不能够叫做欧美通俗唱法。当然,欧美通俗唱法也是有很多种类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我们还是赞赏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通俗作品。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虽然在唱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通俗歌唱借鉴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通俗歌唱没有必要追求音量,它可以用扩音器来代替,还可以随意添加装饰音、变化节奏、随意使用伸缩处理以获得个人独特的演唱风格。欧美通俗唱法还会经常采用哑音、呐喊、装饰音、滑音、抽泣、假声包括一些气息上的特殊运用,来演绎歌曲的忧伤、悲泣、真挚、委婉、激情等等,利用肢体语言融合节奏的表现形式,还运用混声、和声、不规则人声,进行有声伴奏,使一些并不复杂的旋律变得富有色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加上一些歌手创造出高度炫技性演唱形式。使通俗歌手能在舞台上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表演艺术上达到较高的造诣。
虽然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风格不一 样,美声唱法还是影响了通俗歌唱。通俗歌手必须具备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比如对气息、音调、音域、嗓音灵活等等的把握,才能在通俗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对通俗唱法的要求更加严格,更加规范了。如果通俗歌手能用美声的发声方法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多接触不同的音乐(比如古典音乐),对通俗歌唱是会有很大得帮助的。英国的莎拉·布莱蔓和意大利的安德鲁·波切利就是最好的证明,莎拉·布莱蔓196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三岁开始学习舞蹈,十三岁首度登上伦敦琴卡迪利剧院参加《我与亚伯特》舞台剧的演出,随后又加入了舞蹈团体“潘神一族”和“丑闻”,后来在新伦敦剧院参加《猫》的原创和演出。在嫁给当今最重要的享有盛名的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韦伯后,她开始演唱古典音乐很快暂露头角,她同歌王多明戈一同演出韦伯的《安魂曲》,并因《歌剧魅影》一剧而成为耀眼的音乐剧明星。这次演出的录音让她获得了当年葛莱美奖最佳新古典艺人奖的提名。1986年,在“英国女王陛下剧院”的演出使得这部名剧传遍了全世界,这次演出使得她获得了当年英国戏剧论坛奖的提名,两年后她将该剧带到纽约的百老汇。1990年,她又参加了劳埃·韦伯的新剧《爱的真相》的首演,担任剧中女主角露丝·薇柏一角。此外。她也曾在查尔斯史特落斯的儿童歌剧《夜莺》、韦伯的《歌舞剧》和《旋转木马》中演唱过。另外她还发行了许多跨世界的音乐专辑如“逝去的歌”、“卸降防备”、“末期的歌”以及“永相随”。专辑中的两首歌曲是她和近年来在歌剧界极受欢迎的青年男高音荷西·库拉一同演唱的。而主打歌“心相随”则是和意大利天王级的男高音流行歌手波切利与她一起合唱的。她近年来从事流行歌曲的演唱,发行了不少专辑其中《月光女神》在我国发行,受到很大的认可,1976年担任过流行乐团Hot Gossip主唱,1978年Hot Gossip的作品《I Lost My Heart-to a Satrship Trooper》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一名。她不仅在古典乐坛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流行乐坛里也成为了一颗璀灿的明星。安德鲁·波切利是1965年出生于意大利一个热爱音乐的农业家庭中。他从小就显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然而12岁那年,他在一次踢足球时发生意外而导致双目失明,从此音乐成为他触摸世界的唯一方式。30岁时,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波切利考到音乐大师弗兰科·科瑞利门下。在学习期间。帕瓦洛蒂在歌唱上给过他重要的指导。1992年开始一连串机遇使他从一个酒吧钢谋琴师一跃成为国际歌唱巨星,在近10年的演唱生涯中,他不但在古典艺术歌曲中体现了很深的造诣,而且在古典音乐流行化演唱上做出了极大努力。1996年他和莎拉·布莱蔓合唱了《告别时刻》这首流行曲与美声的结合为他带来千万唱片销量的业绩,1998年波切利推出的《咏叹调》是国际上发行最成功的歌剧专辑,在多个国家的古典音乐排行榜上遥遥领先。在这张专辑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大胆与能力。所选唱的曲目全是传统男高音中最难唱和最富于技巧性的咏叹调。有普契尼的“冰冷的小手”(《艺术家的生涯》)、“今夜星光灿烂”(《托斯卡》)、威尔第的“美女如云”(《弄臣》)、比才的“花之歌”(《卡门》)等等。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青年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如:幺红、廖昌永、戴玉强、吴碧霞等人在国际古典音乐舞台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国的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己的唱法。民族唱法包括我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其中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又有美声唱法的特点。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艺术生命线延长。同时,这种唱法又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剧的大段唱腔。现在我国声乐舞台上已经涌现出了许多民族歌唱家。如: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王宏伟……。
50年代的“土、洋”之争,发展到后来是“土、洋”互学。许多搞美声唱法的人,积极向民族民间唱法学习。了解熟悉各地区各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上,受益非浅。美声唱法经过了那段学习民族唱法的过程,自己本身不仅没受到损失,反而站住了脚。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承认和喜爱,还成了我国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屡屡获奖,为祖国争光。民族唱法通过向美声唱法学习,也得到提高和发展,声音更圆润,气息更畅通,由于运用了混声唱法,使高音区更圆润明亮,音域也扩展了。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宋祖英学习美声唱法之后: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为了弘扬我国民族唱法并向世界传播民族音乐的优秀代表人物。
通俗唱法始于80年代初,主要是来自于专业文艺团体的如朱逢博、李谷一、成方圆、朱明英、毛阿敏等。80年代中期。各地区各种音像出版公司的建立和广洲、上海、北京等城市先后在一级宾馆开设“酒吧”、“舞厅”以及“音乐茶座”后,才开始产生一批批的专门演唱通俗歌曲的歌手,并且逐渐在这些场所专门演唱娱乐性通俗歌曲。还有些演员原先是从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或演奏西洋乐器、中国乐器的。他们原来就有美声、民族唱法的基础。同时。通过中央电视台的“通俗唱法”大奖赛等。推出和认可了一批通俗歌曲演唱的红歌星。如:毛阿敏、韦唯、杭天棋、那英、解晓东、田震、李玲玉等。90年代,通俗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出现了新的发展,一种是朝着各种风格汇流、相融的方向发展。欧美风格、日本风格、港台风格的通俗歌曲。早以被我国人民熟悉、接受、掌握,使其与我国的通俗歌曲相结合,创作演唱了使人耳目一新的歌曲。以歌星崔健、孙国庆、刘欢、尹相杰为代表,这些歌星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能自如的歌唱,还有独领风骚的风格特色。而且,决不染指别人唱红的歌曲。这些歌星都有经济实力。有的自己创作词曲、配器、伴奏,甚至录音、制作MlDl,博才多艺。也有许多新演员他们在台上是通俗唱法,但平时声乐训练时也在学习美声和民族唱法。从事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年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常兼唱通俗歌曲,就是在演唱美声、民族的歌曲时,也常借鉴一些通俗唱法的手法。通过三种唱法各具特色的相互学习。我国声乐艺术出现了较多的形式,如民通唱法、民美唱法等。我认为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只会使各自唱法更完善,特色更加鲜明。不论什么唱法。其利用科学发声都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这种声乐发展趋势说明了我国已经能很好地运用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我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世界其它国家的声乐艺术。在西方声乐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创造了许多美丽、辉煌的时代,为今天的声乐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影响了不同国家的歌唱艺术。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歌唱文化艺术。
[关键词]美声发展 美声特征 影响
在欧洲,歌唱文化源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在古希腊的日常生活中,把歌唱放在重要的位置,如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中记载了歌颂太阳神阿波罗的合唱。后来通过各种神灵发展出了希腊的喜剧和悲剧。基督教源自犹太教,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比其它任何民族更重视演唱与演奏,在《圣经》中的《旧约全书》有着充分的体现。犹太教中的领唱成为了后来的独唱形式。西方声乐中各种民歌、歌剧、轻歌剧、音乐歌剧、歌曲以及民间歌舞等,品种、形式多种多样,人们从各种歌唱的形式风格中,总结产生出各种唱法。美声唱法在西方声乐发展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直至今天西方的美声唱法依然独领风骚,经过漫长的发展。发声方法越来越科学,表现力越来越丰富。
在欧洲,歌唱始于四世纪。教皇圣·西尔维斯特在罗马建立了第一所正式的圣咏学校,这时就有了系统的声乐训练,在拉欧蒂契教法会议上宣布除唱赞美诗外,音乐礼拜的全部活动要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歌手组成的圣咏队来担任,这更进一步的推动了正规的歌唱训练。但是圣咏学校的发展并不稳定,直到公元6世纪本尼迪克特教派的教皇格列高里一世大力支持和资助圣咏学校的发展,在拉特伦附近建了两幢房子,把有天才的孩子送去接受九年的音乐训练,这种体制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从这所学校派出一些老师到欧洲各地进行辅导,在教堂和修道院中保持这类学校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并且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
自五世纪到七世纪,很多的教皇关心宗教仪式和宗教音乐的修改,在本尼迪克特的大力协助下,继承了犹太教的领唱制度之外,还把五世纪流行于耶路撒冷的童声合唱引入了西欧。在九世纪后期的《音乐手册》中就有用男童唱最高声部的记载。当时人们喜爱高音,但不允许妇女唱歌,使用童声是最好的补充。
中世纪的圣咏较为简单。用童声唱高声部非常容易,但到了十六世纪后期,童声的作品已经满足不了这些作品风格的需求,就使假声歌手成为了替代者。早在八世纪就盛行假声,随着摩尔人对西班牙的入侵,假声歌唱的艺术也被带到了西班牙并在那里得到了高度发展。有一个时期假声歌唱是西班人的专利。
自十八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中期,美声——这种唱风就盛行于意大利。美声来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的意思。Bel canto在西方音乐界的定义和我们的理解不同,西方对Bel canto的理解是指由作曲家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Ponizetti)贝利尼(Bellini)等人那个时期的作品和歌唱艺术,它包括了那个时期歌唱的风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的方法,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息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善于调节和运用共鸣、音域宽广等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而我们说的美声唱法是指舞台剧、清唱剧、音乐会的唱法。美声唱法实际上不只讲声音,在它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过各种不同的现象,有一个时期只讲声音既不注重歌词,也没有“味儿”:有一个时期以炫耀技巧为主,脱离内容:有一个时期也曾改变过要以内容为主等。美声应该是“声情并茂”的歌唱,而不是为声音而声音的歌唱。
意大利在14世纪和15世纪曾是欧洲的文化中心。它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文化。当时的一些新文化思想尚不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了解。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便利用新文化运动来表现他们的理想、愿望和利益,新文化运动很快波及到欧洲各国,这使意大利的艺术广为传播。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意大利新歌剧,这大大推进了声乐艺术的向前发展。美声唱法也逐渐得到完善。佩里根据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利用意大利人热衷于歌唱并有着浓厚的抒情气质,大胆地在演唱和训练上进行探索,声乐艺术逐渐向更细致复杂的方向发展,注重声音的优美和抒情性成为这一时期声乐艺术的显著特点。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打破了以往的唱法,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用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队送到观众耳中。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由于依照严格的训练方法,当时意大利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演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从而不但促进了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与提高,也为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随着意大利新文艺的渗透,世界声乐界出现了几大流派如意大利学派、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等。引人注目的是意大利美声唱法学派开始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音乐样式随着歌剧的继续发展,日益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以至成为欧洲声乐发展的一个大趋向。
美声唱法是17世纪以来意大利歌唱家们所有声乐演唱的统称。已被世界多数声乐家们所公认,并被视为最科学的歌唱方法之一。也是各国歌唱家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意大利美声唱法十分强调声音的美感,醉心于技巧性的突破。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上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它讲究的是音色优美和气息自如,音与音之间连接平滑匀净。
美声唱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句法完美以及声音的“通、实、圆、亮、纯、松、活、柔、深、拢”等。
(一)元音纯正:元音纯正是美声唱法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头声、胸声都要唱得干净、清晰,喉器稳定,口咽管道保持开放状态,保证吐字咬字自如,气流和音流的通畅,切忌喉音和鼻音。要求声音像金子般的纯真、铿锵有力,把元音清晰的发出来。
(二)吐字清晰:不能只追求嗓音的效果, 要在吐字清晰的情况下追求嗓音的效果。必须把字吐得完美无缺。把吐字分为两个部分——辅音和元音,把元音唱得圆润纯正的同时要把辅音唱得清晰。像说话那样唱歌可以使发音纯净,辅音清晰以及嗓音自然自如。
(三)音调准确:音调准确是美声唱法的另一个特点。“听觉不敏锐的人永远也不应该从事教唱工作,自己更不应该唱歌。因为最难令人忍受的莫过于波浪似的时高时低的嗓音”。没有准确的音调概念。也就无法从事于歌唱有关的行业。
(四)声区统一:发展声区,把真假声区逐渐统一起来,一直是美声唱法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最基本的技巧之一。“真假声”与真声、假声具有完全相反的特质,它柔和、松软、音量不大但很完美、很抒情,有弹性。把两个声区的特质诱发出来之后,再使声音集中起来,贯穿成一串大小不等但很均匀的、圆滑的、饱满的线条。各个声区之间转换毫无痕迹,声区统一,逐渐量变地从一个声区过渡到另一个声区。
(五)气息饱满: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也是连音歌唱的物质基础。重视呼吸在发声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讲究整体呼吸是声音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求全身放松,口鼻同时呼吸到模膈膜处。使声音结实、明亮,呼吸要深而不僵。让气息自然、流畅的流动起来。
(六)音质与音量:“寻求音质、音量自来”,即柔和、清晰、纯净的音质是获得音量的基础:是获得强度、灵活性和清晰吐字的先决条件。使声音强弱自如,有伸有张。
(七)共鸣:共鸣在歌唱中非常重要,吸气时自然打开共鸣腔体而形成了共鸣的通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鸣再发出声音,则音色会优美。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唱歌的主要声道是喉咽部上、下,这条声道通畅了,集中了,就有了共鸣。
(八)连音歌唱:连音歌唱是美声唱法的基础,利用共鸣在整个音域中的掩盖作用,均匀地统一声音,使声音饱满、通畅、贯通。大声时坦荡无比,小声时清撤见底,尤其唱半声时保持高位置的不变和口型的统一,使声音像丝绒般柔软、优美。
(九)声音的特点:美声唱法声音特点可以概括为十个字“通、实、圆、亮、纯、松、活、柔、深、拢”。“通”是指声音通畅,它是以气息通畅为前提的,同时参与歌唱的各器官都要打开,声音在歌唱器官中顺利通过,来实现声音的通:“实”是指声音结实,就是把声音唱到腔体里,声音有“心”;“圆”是指声音圆润,人的听觉非常灵敏,觉得圆的声音是悦耳的、丰满的、动听的:“亮”是指声音明亮,美声学派是追求美好音色的学派,不是追求音量的学派。有了好的音色,音量自然就有了,总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追求音色的变化。“纯”是指音色纯美,“基音不纯,泛音也杂”是音色不纯的基本原因。“松”是指声音松驰、不紧张,心理要放松,思想要彻底解放,决不能有任何顾虑,心理状态总是积极又松驰。声音也就松弛了。从歌唱技巧来讲主要是“气儿”、呼吸要稳定,它是声音松驰的基础。“活”是指声音灵活、自如,它是歌唱者掌握美声技巧纯熟的体现:(1)音乐情绪变化灵活(2)元音、辅音变化灵活(3)声音力度、速度、强弱变化灵活(4)声音音色变化灵活。“柔”:指声音柔和,不能僵硬,要有一定的弹性。“深”:是指气息的位置要深,气息要沉下去。要有横膈膜和腹肌的支持,横隔膜要有弹性。“拢”:指声音要收拢、要集中,要聚成一“点”,不能散。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随着阉人歌手的出现,使美声唱法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时期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被认为是歌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法国大革命兴起,较开明的中产阶级对阉人歌手和枯燥无味的严肃歌剧不再感兴趣,1861年韦卢蒂退出了歌剧的舞台,结束了阉人歌手统治歌剧舞台长达近两个半世纪的历史,并标志着歌剧史一个时代的结束。十六世纪后期,女歌手开始受到大众的崇拜,十七世纪女歌手开始崛起。到了十八世纪她们已强大到足以与阉人歌手分享舞台并与之争夺荣誉和待遇的地步。阉人歌手的走红使男高音第一次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女歌手的发展使他们逐渐成为了“歌剧女主角”,男高音们失去了他们自中世纪以来享有的重要地位。十九世纪后半叶,又出现了瓦格纳式的男高音唱法。在这个时代,角色的声部并不固定,可以随时改换男高音、男低音、男声和女声也可以互换,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由于十九世纪前半叶,歌剧的内容有了改变,在建立了戏剧性的高潮中,充分利用了乐队和合唱来弥补歌手演唱的不足,很多歌手因过分追求嗓音的响度以致于把它们用到了极限,从而导致滥用嗓音的盛行,造成了美声唱法的第一次衰落。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声乐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利用了科学对嗓音进行研究,把嗓音的研究推向一个较为科学的年代。也使声乐艺术进入另一个高潮,被誉为歌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时的歌剧舞台是繁花似锦,大量的男歌手涌现,出现歌唱事业中男女并驾齐驱的状态。
就声乐的发展来说,十九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二十世纪则更多的是一个继承时期。歌唱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欧洲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当代的一些歌唱家的演唱技术仍给我一个强烈完美的印象,美声唱法无疑被公认为是一种最科学的演唱方法。由此可见。欧洲声乐文化发展的产物——美声学派,它推动了人类声乐艺术文化向前发展。
在二十世纪的声乐发展上,科技的发展影响了声乐艺术。歌唱形式越来越丰富,出现了通俗歌唱,二十世纪早期的通俗歌唱与古典歌剧歌唱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到了二十年代末。电声的出现,欧美的通俗唱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主要以富有激情和即兴的表演方式来体现。同时还继承了严肃音乐一部分发声的状态。比如:真假声转换、高音华彩部分、跳跃技巧、连续跨越八度音区的声音表现等。如果不具备相当的美声演唱方法的功底,就根本无法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作品。也可以说就不能够叫做欧美通俗唱法。当然,欧美通俗唱法也是有很多种类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我们还是赞赏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通俗作品。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虽然在唱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通俗歌唱借鉴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通俗歌唱没有必要追求音量,它可以用扩音器来代替,还可以随意添加装饰音、变化节奏、随意使用伸缩处理以获得个人独特的演唱风格。欧美通俗唱法还会经常采用哑音、呐喊、装饰音、滑音、抽泣、假声包括一些气息上的特殊运用,来演绎歌曲的忧伤、悲泣、真挚、委婉、激情等等,利用肢体语言融合节奏的表现形式,还运用混声、和声、不规则人声,进行有声伴奏,使一些并不复杂的旋律变得富有色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加上一些歌手创造出高度炫技性演唱形式。使通俗歌手能在舞台上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表演艺术上达到较高的造诣。
虽然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风格不一 样,美声唱法还是影响了通俗歌唱。通俗歌手必须具备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比如对气息、音调、音域、嗓音灵活等等的把握,才能在通俗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对通俗唱法的要求更加严格,更加规范了。如果通俗歌手能用美声的发声方法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多接触不同的音乐(比如古典音乐),对通俗歌唱是会有很大得帮助的。英国的莎拉·布莱蔓和意大利的安德鲁·波切利就是最好的证明,莎拉·布莱蔓196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三岁开始学习舞蹈,十三岁首度登上伦敦琴卡迪利剧院参加《我与亚伯特》舞台剧的演出,随后又加入了舞蹈团体“潘神一族”和“丑闻”,后来在新伦敦剧院参加《猫》的原创和演出。在嫁给当今最重要的享有盛名的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韦伯后,她开始演唱古典音乐很快暂露头角,她同歌王多明戈一同演出韦伯的《安魂曲》,并因《歌剧魅影》一剧而成为耀眼的音乐剧明星。这次演出的录音让她获得了当年葛莱美奖最佳新古典艺人奖的提名。1986年,在“英国女王陛下剧院”的演出使得这部名剧传遍了全世界,这次演出使得她获得了当年英国戏剧论坛奖的提名,两年后她将该剧带到纽约的百老汇。1990年,她又参加了劳埃·韦伯的新剧《爱的真相》的首演,担任剧中女主角露丝·薇柏一角。此外。她也曾在查尔斯史特落斯的儿童歌剧《夜莺》、韦伯的《歌舞剧》和《旋转木马》中演唱过。另外她还发行了许多跨世界的音乐专辑如“逝去的歌”、“卸降防备”、“末期的歌”以及“永相随”。专辑中的两首歌曲是她和近年来在歌剧界极受欢迎的青年男高音荷西·库拉一同演唱的。而主打歌“心相随”则是和意大利天王级的男高音流行歌手波切利与她一起合唱的。她近年来从事流行歌曲的演唱,发行了不少专辑其中《月光女神》在我国发行,受到很大的认可,1976年担任过流行乐团Hot Gossip主唱,1978年Hot Gossip的作品《I Lost My Heart-to a Satrship Trooper》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一名。她不仅在古典乐坛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流行乐坛里也成为了一颗璀灿的明星。安德鲁·波切利是1965年出生于意大利一个热爱音乐的农业家庭中。他从小就显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然而12岁那年,他在一次踢足球时发生意外而导致双目失明,从此音乐成为他触摸世界的唯一方式。30岁时,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波切利考到音乐大师弗兰科·科瑞利门下。在学习期间。帕瓦洛蒂在歌唱上给过他重要的指导。1992年开始一连串机遇使他从一个酒吧钢谋琴师一跃成为国际歌唱巨星,在近10年的演唱生涯中,他不但在古典艺术歌曲中体现了很深的造诣,而且在古典音乐流行化演唱上做出了极大努力。1996年他和莎拉·布莱蔓合唱了《告别时刻》这首流行曲与美声的结合为他带来千万唱片销量的业绩,1998年波切利推出的《咏叹调》是国际上发行最成功的歌剧专辑,在多个国家的古典音乐排行榜上遥遥领先。在这张专辑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大胆与能力。所选唱的曲目全是传统男高音中最难唱和最富于技巧性的咏叹调。有普契尼的“冰冷的小手”(《艺术家的生涯》)、“今夜星光灿烂”(《托斯卡》)、威尔第的“美女如云”(《弄臣》)、比才的“花之歌”(《卡门》)等等。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青年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如:幺红、廖昌永、戴玉强、吴碧霞等人在国际古典音乐舞台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国的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己的唱法。民族唱法包括我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其中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又有美声唱法的特点。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艺术生命线延长。同时,这种唱法又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剧的大段唱腔。现在我国声乐舞台上已经涌现出了许多民族歌唱家。如: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王宏伟……。
50年代的“土、洋”之争,发展到后来是“土、洋”互学。许多搞美声唱法的人,积极向民族民间唱法学习。了解熟悉各地区各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上,受益非浅。美声唱法经过了那段学习民族唱法的过程,自己本身不仅没受到损失,反而站住了脚。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承认和喜爱,还成了我国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屡屡获奖,为祖国争光。民族唱法通过向美声唱法学习,也得到提高和发展,声音更圆润,气息更畅通,由于运用了混声唱法,使高音区更圆润明亮,音域也扩展了。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宋祖英学习美声唱法之后: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为了弘扬我国民族唱法并向世界传播民族音乐的优秀代表人物。
通俗唱法始于80年代初,主要是来自于专业文艺团体的如朱逢博、李谷一、成方圆、朱明英、毛阿敏等。80年代中期。各地区各种音像出版公司的建立和广洲、上海、北京等城市先后在一级宾馆开设“酒吧”、“舞厅”以及“音乐茶座”后,才开始产生一批批的专门演唱通俗歌曲的歌手,并且逐渐在这些场所专门演唱娱乐性通俗歌曲。还有些演员原先是从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或演奏西洋乐器、中国乐器的。他们原来就有美声、民族唱法的基础。同时。通过中央电视台的“通俗唱法”大奖赛等。推出和认可了一批通俗歌曲演唱的红歌星。如:毛阿敏、韦唯、杭天棋、那英、解晓东、田震、李玲玉等。90年代,通俗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出现了新的发展,一种是朝着各种风格汇流、相融的方向发展。欧美风格、日本风格、港台风格的通俗歌曲。早以被我国人民熟悉、接受、掌握,使其与我国的通俗歌曲相结合,创作演唱了使人耳目一新的歌曲。以歌星崔健、孙国庆、刘欢、尹相杰为代表,这些歌星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能自如的歌唱,还有独领风骚的风格特色。而且,决不染指别人唱红的歌曲。这些歌星都有经济实力。有的自己创作词曲、配器、伴奏,甚至录音、制作MlDl,博才多艺。也有许多新演员他们在台上是通俗唱法,但平时声乐训练时也在学习美声和民族唱法。从事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年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常兼唱通俗歌曲,就是在演唱美声、民族的歌曲时,也常借鉴一些通俗唱法的手法。通过三种唱法各具特色的相互学习。我国声乐艺术出现了较多的形式,如民通唱法、民美唱法等。我认为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只会使各自唱法更完善,特色更加鲜明。不论什么唱法。其利用科学发声都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这种声乐发展趋势说明了我国已经能很好地运用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我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世界其它国家的声乐艺术。在西方声乐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创造了许多美丽、辉煌的时代,为今天的声乐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影响了不同国家的歌唱艺术。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歌唱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