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教学环境
案例:周一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影响
本学期五(3)班周一的数学课安排在第三节,而第二节正是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课。这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点困难。上课铃响了,一些学生才像野马归槽似的奔进教室,小脸通红,汗水涔涔。面对这个场面,怎么办?如果板起面孔训斥一通,也许教室也会安静下来,但一颗颗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都收拢回来,那样的效果也不会有多好。一次,我换了一种口吻,很平静地对他们说:上课铃已经响过,但有的同学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我走出去,请大家赶快准备。说完我就走出教室。说也奇怪,当我再次走进教室,大家基本上已经准备齐全,坐姿端正,等待我正式上课。
反思:对这一次体育课的影响,我采用平静的方式,以静制动,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由此我想到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做到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从容大方的举止、慈祥安逸的表情、和蔼可亲的目光来面对和感染我们的学生,那么我相信这样的课学生一定感到很愉悦,注意力必然会高度集中。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案例:预习的好处
近年来,我一直在做一项关于学生自学探究活动的课题,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预习。在学生预习时,我常常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第二,你在预习中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第三,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这样的要求虽然有点麻烦,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帮助很大。
因为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的情况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不再重复,重点讨论值得怀疑的问题、质疑心中真实的问题、拓展需要发展的问题,从而更大效能地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学习效率。
反思: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的目的越明确,注意力就越容易集中。如果说前面所提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从教的角度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为有意注意的话,那么这里的预习意图在于从学的角度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变为有意后注意。这种注意力的培养,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益发显得紧迫和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推动力和浓厚的间接兴趣。
三、学生喜欢跌宕起伏的课
案例:梯形也是数学的根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课。大部分学生都能从长方形出发通过图形变化,逐次得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在学生思维出现松懈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梯形也像一棵树根,通过梯形能否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这个问题马上引起孩子们的强烈兴趣,他们一个个小脑子急转,却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看时机一到,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梯形上底逐渐缩短为零的动画,学生一下子产生顿悟:三角形可以看做上底为零的特殊梯形,所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底×高÷2,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同一回事……这次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在数学日志中都记下了这次难忘的学习探索经历。
反思:故事情节需要跌宕起伏,这样看起来才有劲。上课也是如此。据研究,聚精会神地集中注意力,7-10岁儿童为20分钟,10-12岁儿童平均约25分钟。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稳定。这就告诉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努力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安排每一个活动,并适时合理运用游戏、故事、动画演示和幽默等形式,让我们的教学变得趣味十足,精彩无限。
四、让学生“动起来”
案例:看谁“瞄”得准
求小数的近似数一直是学生认知的难点。怎样突破难点,我联想到射击比赛的瞄准,何不让学生一试呢?过程是这样的:先出示如下数轴:
师:2.456接近那一个整数?为什么?
生:接近2,因为从图上看,2.456不到2.5。
教师板书:2.456≈2。
师:2.456≈2,我们是根据小数部分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的?
生:十分位上的4。
师:那你们看2.456又接近哪一个一位小数呢?是2.4,还是2.5?
学生感到困难。这时我说:这要看大家的眼力是否厉害呢,谁能把这个图放大一些,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些。接着我让学生尝试着在纸上画出上面虚框里的数轴放大图。学生们很感兴趣,经过几个人讨论争执,达成共识,画出下图:
师:现在来看,2.456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是多少?为什么?
生:应该是2.5,因为百分位上是5。
师:现在大家来说说要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小数的哪一位?
反思: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小学生具有表现欲和创造精神强等特点,这正是他们学习数学的优势所在。在上面的动手画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从感兴趣的“瞄准”活动来激活内在思维活动,变被动地接纳为主动地参与创造生成,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案例说明,我们应努力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出发,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主动体验和创造的活动,来吸引和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其实就是要关注我们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生为本”、“目中有人”等各种理念已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但如果我们更深入的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两者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水乳交融、和谐发展?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应该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案例:周一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影响
本学期五(3)班周一的数学课安排在第三节,而第二节正是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课。这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点困难。上课铃响了,一些学生才像野马归槽似的奔进教室,小脸通红,汗水涔涔。面对这个场面,怎么办?如果板起面孔训斥一通,也许教室也会安静下来,但一颗颗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都收拢回来,那样的效果也不会有多好。一次,我换了一种口吻,很平静地对他们说:上课铃已经响过,但有的同学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我走出去,请大家赶快准备。说完我就走出教室。说也奇怪,当我再次走进教室,大家基本上已经准备齐全,坐姿端正,等待我正式上课。
反思:对这一次体育课的影响,我采用平静的方式,以静制动,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由此我想到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做到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从容大方的举止、慈祥安逸的表情、和蔼可亲的目光来面对和感染我们的学生,那么我相信这样的课学生一定感到很愉悦,注意力必然会高度集中。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案例:预习的好处
近年来,我一直在做一项关于学生自学探究活动的课题,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预习。在学生预习时,我常常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第二,你在预习中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第三,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这样的要求虽然有点麻烦,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帮助很大。
因为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的情况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不再重复,重点讨论值得怀疑的问题、质疑心中真实的问题、拓展需要发展的问题,从而更大效能地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学习效率。
反思: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的目的越明确,注意力就越容易集中。如果说前面所提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从教的角度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为有意注意的话,那么这里的预习意图在于从学的角度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变为有意后注意。这种注意力的培养,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益发显得紧迫和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推动力和浓厚的间接兴趣。
三、学生喜欢跌宕起伏的课
案例:梯形也是数学的根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课。大部分学生都能从长方形出发通过图形变化,逐次得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在学生思维出现松懈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梯形也像一棵树根,通过梯形能否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这个问题马上引起孩子们的强烈兴趣,他们一个个小脑子急转,却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看时机一到,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梯形上底逐渐缩短为零的动画,学生一下子产生顿悟:三角形可以看做上底为零的特殊梯形,所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底×高÷2,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同一回事……这次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在数学日志中都记下了这次难忘的学习探索经历。
反思:故事情节需要跌宕起伏,这样看起来才有劲。上课也是如此。据研究,聚精会神地集中注意力,7-10岁儿童为20分钟,10-12岁儿童平均约25分钟。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稳定。这就告诉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努力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安排每一个活动,并适时合理运用游戏、故事、动画演示和幽默等形式,让我们的教学变得趣味十足,精彩无限。
四、让学生“动起来”
案例:看谁“瞄”得准
求小数的近似数一直是学生认知的难点。怎样突破难点,我联想到射击比赛的瞄准,何不让学生一试呢?过程是这样的:先出示如下数轴:

师:2.456接近那一个整数?为什么?
生:接近2,因为从图上看,2.456不到2.5。
教师板书:2.456≈2。
师:2.456≈2,我们是根据小数部分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的?
生:十分位上的4。
师:那你们看2.456又接近哪一个一位小数呢?是2.4,还是2.5?
学生感到困难。这时我说:这要看大家的眼力是否厉害呢,谁能把这个图放大一些,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些。接着我让学生尝试着在纸上画出上面虚框里的数轴放大图。学生们很感兴趣,经过几个人讨论争执,达成共识,画出下图:

师:现在来看,2.456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是多少?为什么?
生:应该是2.5,因为百分位上是5。
师:现在大家来说说要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小数的哪一位?
反思: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小学生具有表现欲和创造精神强等特点,这正是他们学习数学的优势所在。在上面的动手画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从感兴趣的“瞄准”活动来激活内在思维活动,变被动地接纳为主动地参与创造生成,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案例说明,我们应努力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出发,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主动体验和创造的活动,来吸引和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其实就是要关注我们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生为本”、“目中有人”等各种理念已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但如果我们更深入的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两者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水乳交融、和谐发展?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应该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