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握手黑熊求助
Jill Robinson是一位生活在香港的英国女人,按照粤语的发音和译法,她给自己取名“谢·罗便臣”。1993年的一天,她与一大群游客在亚洲一个郊区养熊场参观,其他人跟着导游去买熊胆汁药、熊胆酒、熊胆眼药水及熊胆牙膏时,罗便臣不经意间走进了熊房。
一开始,黑压压的空间里看不出什么,只能闻到浓烈的粪便尿液气味和沉闷但节奏激烈的撞击声。当她在黑暗中稍稍能看清时,眼前出现的画面让她吓呆了——数十个铁笼里关着数十头熊!
铁笼象是个横卧着的老式双门冰箱,悬在有半个人高度的空中,四角各有一根支架固定在地上。每个铁笼里都有一头黑熊在挣扎,发出各式各样的呻吟,或者难受地撞着铁笼,因为这些铁笼对于熊来说实在太小了。它们的身体已经被狭小的空间卡死,只能长期维持俯卧状,不能蜷曲、不能转身,甚至很难搔痒。
每头熊的肚子上,都插着一根金属管。罗便臣明白了,外面贩售一切和熊胆有关的产品都来自这儿,这些金属管都是用来抽取胆汁的。熊被固定在空中,也是为了让人能够蹲下抽取胆汁而设计的。
突然,罗便臣感觉到后背被轻轻地拍了一下,她一回头,看到一头大熊从笼子里探出前掌。她不害怕,也不知道熊掌会拍死人。本能地,她一下子握住了熊掌,这头熊也轻轻地捏了捏罗便臣的手心。
人和熊的目光互相凝视。人,读出了熊眼光中的求救信号。罗便臣清楚记得,那种在苦难中投出的目光很温柔:“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只熊也许永远不能被解救,但它向我传递的信息让我永生难忘。这是我一生中接收到最强烈的信息,黑熊的眼光一下子刺穿了我的心,就像看到被殴打、被欺负的无辜孩子……我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要为黑熊做点什么。”
20世纪90年代初,罗便臣是一家动物保护基金会的成员,熊场之旅改变了她的人生。1998年,罗便臣放弃了优渥的职位,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亚洲动物基金会。为了筹款,这个一无所有的基金会奔走在世界各地。德国义工索芙同样是一位美丽而勇敢的女性,不顾罗便臣的劝阻,独创了跳伞筹款。索芙穿上特制的黑熊服,一次次从直升机上跳下来,安全着陆后,她会对围上来的欧洲人唱一首悲伤的黑熊之歌。
在基金会的努力下,募款就像滚雪球一样慢慢扩大。10元、100元……基金会的捐款有90%来自全世界一个个普通的家庭。
受伤生不如死
第一批黑熊来到了拯救中心。看到这些黑熊,罗便臣止不住地流下泪来。第一头黑熊叫“安德鲁”,它只有3条腿,一边前掌与熊臂被砍掉了,瘦成皮包骨。义工马上通宵达旦地开始救助。现在安德鲁长得英俊温和,已经是亚洲动物基金会的形象大使。
黑熊天性爱自由,在野生环境中每平方公里只有一头。而在养熊场,它们被关在无法直立的笼中。各种挤压笼让它们生不如死,不少黑熊咬自己的膀子,头猛烈撞击铁笼,有的黑熊撞得额头与脸血肉模糊,没有一根毛了。
一头叫“腊肠”的黑熊运来时,脸和爪子全部溃烂。原来熊爪如果无法在野外磨短,也会像人的指甲一样慢慢变长,甚至最后长成360度的螺旋状,尖利的指甲深深倒刺进熊爪。被解救一年后,“腊肠”成为了熊群伙伴中的爬树冠军。
罗便臣的办公室也是宿舍,是一排用茅草铺盖的建筑。办公室旁边有一间同样风格的熊舍,住着一头叫“弗兰茜”的母熊,只有一头黑猪那么大,头占了身体的1/3,比例非常不协调——它是一头“侏儒熊”。“弗兰茜”从小被关在连人也只能缩身而进的小笼子里,22年后,停滞的发育让它变成头大身小的可怜样。狠心的主人将它4爪的第一个指关节全部剁掉,让它无法爬树或抓握,而且因为抽胆汁,心肺都有病。罗便臣最怜惜它,安排它的单身熊舍紧挨着她的宿舍。现在“弗兰茜”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们叫它“会笑的熊”。
危险 肝胆相连
义工们发现,月熊患肝癌的比例很高。有肝胆科医生分析,这与长期抽胆汁有直接关系,因为胆囊连接肝脏,当导管插入胆囊,细菌、病毒会污染胆汁,导致胆囊病变、发炎。然后,这些问题会随着胆管侵入肝脏,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野熊的正常寿命是25岁,动物园里的人工养殖熊大都能达到30-35岁。但养殖场里被抽胆汁的熊,往往活不到正常寿命的一半。
如果把月熊比成人,就是个“很爱面子的人”。在野生环境中,月熊从不示弱,不给对手乘机进攻的机会,即使病得很厉害,也不会呻吟。因此,被发现有病的黑熊往往已是奄奄一息。“救活每一头熊的过程,都是奇迹。”美丽的苏格兰籍兽医总监郭慧铃说。
管道引流这种原始残忍的取胆汁方法已被明令取缔,但直到今天,仍时有发现。“无管引流”渐渐取代管道引流。所谓“无管”,是不用金属管,而是用肠衣在熊腹部开个肉管道直通胆囊,但专家并不同意这种做法:无管引流的开口在腹腔表面,其实细菌更易进人,容易引起腹膜炎。所以,消除月熊痛苦的唯一办法,是完全取缔抽取胆汁这一行为。
而且,熊胆被认为有降火增明的作用,主要成分是熊去氧胆酸,现在已经完全可用草药与人工合成取代。更麻烦的问题在于,被长期抽取胆汁的熊,患肝癌比例很高。胆汁的源头已被污染,吃下去对人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呢?
花园 月熊的家
救治手术往往长达五六个小时,许多黑熊已经失去站起来的能力。罗便臣等人第一个任务,就是站在凳子上用蜂蜜鼓励它们运动,直立起来。一次次跌倒坐地后,熊的肌肉渐渐恢复。
黑熊在野外是独行侠,在这儿,饲养员则要培养它们合群,往往是先在一头黑熊身边放上另一头,让这两头黑熊有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往往还会摔跤一阵子,然后和好了。再放进一头,又是一阵打架。再放进一头……
在这里,每组黑熊拥有一个大花园,园中有树林草地、竹林、喷水池和攀爬架。为了让黑熊们玩耍达到运动目的,月熊中心设计了各种玩具。也许黑熊们唯一的遗憾是再也不能回到野外,因为一切生存技能是在2岁前通过母熊教导的,而这些黑熊出生在那些养殖场,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截至2009年夏天,拯救中心共解救260头月熊,其中170头存活。不过,想要彻底消除为取胆汁而存在的养熊业,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Jill Robinson是一位生活在香港的英国女人,按照粤语的发音和译法,她给自己取名“谢·罗便臣”。1993年的一天,她与一大群游客在亚洲一个郊区养熊场参观,其他人跟着导游去买熊胆汁药、熊胆酒、熊胆眼药水及熊胆牙膏时,罗便臣不经意间走进了熊房。
一开始,黑压压的空间里看不出什么,只能闻到浓烈的粪便尿液气味和沉闷但节奏激烈的撞击声。当她在黑暗中稍稍能看清时,眼前出现的画面让她吓呆了——数十个铁笼里关着数十头熊!
铁笼象是个横卧着的老式双门冰箱,悬在有半个人高度的空中,四角各有一根支架固定在地上。每个铁笼里都有一头黑熊在挣扎,发出各式各样的呻吟,或者难受地撞着铁笼,因为这些铁笼对于熊来说实在太小了。它们的身体已经被狭小的空间卡死,只能长期维持俯卧状,不能蜷曲、不能转身,甚至很难搔痒。
每头熊的肚子上,都插着一根金属管。罗便臣明白了,外面贩售一切和熊胆有关的产品都来自这儿,这些金属管都是用来抽取胆汁的。熊被固定在空中,也是为了让人能够蹲下抽取胆汁而设计的。
突然,罗便臣感觉到后背被轻轻地拍了一下,她一回头,看到一头大熊从笼子里探出前掌。她不害怕,也不知道熊掌会拍死人。本能地,她一下子握住了熊掌,这头熊也轻轻地捏了捏罗便臣的手心。
人和熊的目光互相凝视。人,读出了熊眼光中的求救信号。罗便臣清楚记得,那种在苦难中投出的目光很温柔:“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只熊也许永远不能被解救,但它向我传递的信息让我永生难忘。这是我一生中接收到最强烈的信息,黑熊的眼光一下子刺穿了我的心,就像看到被殴打、被欺负的无辜孩子……我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要为黑熊做点什么。”
20世纪90年代初,罗便臣是一家动物保护基金会的成员,熊场之旅改变了她的人生。1998年,罗便臣放弃了优渥的职位,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亚洲动物基金会。为了筹款,这个一无所有的基金会奔走在世界各地。德国义工索芙同样是一位美丽而勇敢的女性,不顾罗便臣的劝阻,独创了跳伞筹款。索芙穿上特制的黑熊服,一次次从直升机上跳下来,安全着陆后,她会对围上来的欧洲人唱一首悲伤的黑熊之歌。
在基金会的努力下,募款就像滚雪球一样慢慢扩大。10元、100元……基金会的捐款有90%来自全世界一个个普通的家庭。
受伤生不如死
第一批黑熊来到了拯救中心。看到这些黑熊,罗便臣止不住地流下泪来。第一头黑熊叫“安德鲁”,它只有3条腿,一边前掌与熊臂被砍掉了,瘦成皮包骨。义工马上通宵达旦地开始救助。现在安德鲁长得英俊温和,已经是亚洲动物基金会的形象大使。
黑熊天性爱自由,在野生环境中每平方公里只有一头。而在养熊场,它们被关在无法直立的笼中。各种挤压笼让它们生不如死,不少黑熊咬自己的膀子,头猛烈撞击铁笼,有的黑熊撞得额头与脸血肉模糊,没有一根毛了。
一头叫“腊肠”的黑熊运来时,脸和爪子全部溃烂。原来熊爪如果无法在野外磨短,也会像人的指甲一样慢慢变长,甚至最后长成360度的螺旋状,尖利的指甲深深倒刺进熊爪。被解救一年后,“腊肠”成为了熊群伙伴中的爬树冠军。
罗便臣的办公室也是宿舍,是一排用茅草铺盖的建筑。办公室旁边有一间同样风格的熊舍,住着一头叫“弗兰茜”的母熊,只有一头黑猪那么大,头占了身体的1/3,比例非常不协调——它是一头“侏儒熊”。“弗兰茜”从小被关在连人也只能缩身而进的小笼子里,22年后,停滞的发育让它变成头大身小的可怜样。狠心的主人将它4爪的第一个指关节全部剁掉,让它无法爬树或抓握,而且因为抽胆汁,心肺都有病。罗便臣最怜惜它,安排它的单身熊舍紧挨着她的宿舍。现在“弗兰茜”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们叫它“会笑的熊”。
危险 肝胆相连
义工们发现,月熊患肝癌的比例很高。有肝胆科医生分析,这与长期抽胆汁有直接关系,因为胆囊连接肝脏,当导管插入胆囊,细菌、病毒会污染胆汁,导致胆囊病变、发炎。然后,这些问题会随着胆管侵入肝脏,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野熊的正常寿命是25岁,动物园里的人工养殖熊大都能达到30-35岁。但养殖场里被抽胆汁的熊,往往活不到正常寿命的一半。
如果把月熊比成人,就是个“很爱面子的人”。在野生环境中,月熊从不示弱,不给对手乘机进攻的机会,即使病得很厉害,也不会呻吟。因此,被发现有病的黑熊往往已是奄奄一息。“救活每一头熊的过程,都是奇迹。”美丽的苏格兰籍兽医总监郭慧铃说。
管道引流这种原始残忍的取胆汁方法已被明令取缔,但直到今天,仍时有发现。“无管引流”渐渐取代管道引流。所谓“无管”,是不用金属管,而是用肠衣在熊腹部开个肉管道直通胆囊,但专家并不同意这种做法:无管引流的开口在腹腔表面,其实细菌更易进人,容易引起腹膜炎。所以,消除月熊痛苦的唯一办法,是完全取缔抽取胆汁这一行为。
而且,熊胆被认为有降火增明的作用,主要成分是熊去氧胆酸,现在已经完全可用草药与人工合成取代。更麻烦的问题在于,被长期抽取胆汁的熊,患肝癌比例很高。胆汁的源头已被污染,吃下去对人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呢?
花园 月熊的家
救治手术往往长达五六个小时,许多黑熊已经失去站起来的能力。罗便臣等人第一个任务,就是站在凳子上用蜂蜜鼓励它们运动,直立起来。一次次跌倒坐地后,熊的肌肉渐渐恢复。
黑熊在野外是独行侠,在这儿,饲养员则要培养它们合群,往往是先在一头黑熊身边放上另一头,让这两头黑熊有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往往还会摔跤一阵子,然后和好了。再放进一头,又是一阵打架。再放进一头……
在这里,每组黑熊拥有一个大花园,园中有树林草地、竹林、喷水池和攀爬架。为了让黑熊们玩耍达到运动目的,月熊中心设计了各种玩具。也许黑熊们唯一的遗憾是再也不能回到野外,因为一切生存技能是在2岁前通过母熊教导的,而这些黑熊出生在那些养殖场,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截至2009年夏天,拯救中心共解救260头月熊,其中170头存活。不过,想要彻底消除为取胆汁而存在的养熊业,还需要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