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磨盘村老李家的孙子栓柱探亲归来,总会到爷爷福顺坟前唠会磕,提到最多的就是磨盘,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过一会儿,他又径直走到城墙前,用那香烟熏得发黄的指尖触摸着斑驳陆离的青石墙面,坑坑洼洼的,活像一个泪流满面怨妇的脸。走着走着他呼吸逐渐沉重起来,仿佛整个人与城墙融为一体。
小时候,总听村里老人提起,有一个叫栓柱的孩子,身材瘦小,黑红的脸庞,有一双鹰一般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万象,但这孩子的身世却异常悲惨。七岁时爹娘相继过世,家里一贫如洗,爷孙俩相依为命,靠爷爷做长工勉强维持生计,吃了上顿没下顿。
那是什么地方?怎么这样面熟?突然,栓柱迟疑着停住了脚步,仿佛看到村口那滑溜溜的青石磨盘。爷爷却一句话也不说,笑呵呵地朝他走来。他下意识地张开双臂,猛地抱住爷爷的臂膀……随即他纳闷:身体咋这样冰凉呀,冰得他牙巴骨一个劲地颤抖。
栓柱依稀记得,孩提时,每到秋收之日,那口磨盘边便挤满前来磨粉子面的人。他们把玉米、谷子等一股脑倒进去,用软软的毛皮鞭敲打着小毛驴棕白相间的屁股,稻麦磨成白玉屑,苞谷磨成黄金沙,身边不时飘来谷香,还传来父老乡亲们爽朗的笑声。
也许因为磨盘转动代表能吃顿饱饭吧,栓柱常绕着这磨盘撒欢儿。一不小心绊着碎石跌倒,栓柱咧着嘴大哭時,爷爷总说,哭个什子,磨盘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哟。
基于好奇,趁着夜深人静,栓柱总喜欢一个人站在磨盘前,用柔嫩的小手抚摸它。乡土气息中残留的谷香,使他垂涎欲滴。
闲暇时,栓柱和小伙伴们在上边玩捉迷藏的游戏,绕着它转圈圈,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从不觉得累。这家磨磨刀,那家砸核桃……这块磨盘承载着磨盘村的幸福,村子上的人对它疼爱有加。
栓柱的童年就是這样度过的,可好景不长,这种宁静生活就被打破了!
1938年冬,天气异常寒冷。风呼呼地刮着,光秃秃的树木,像一个个秃顶的老头儿,受不住凌厉寒风的袭击,在空气中摇曳着。那枯树上的树杈在四处晃荡着,就像一只只瘦骨嶙峋的手,虔诚地祈求着、颤抖着、忍受着。
“鬼子进村了,鬼子进村了……”生性胆小的王保长沿着村口羊肠小道一边喊叫,一边慌不择路地撒丫子往家跑。
整个村庄乱作一团。乡亲们纷纷打着凌乱的包袱、赶着瘦弱的牛羊,准备到附近山里避难。
“栓柱他爷爷,还不赶紧跑命啊?”保长看着蹲在磨盘上呆若木鸡的福顺,好心提醒。
“走啥咧,俺又不偷不抢,他日本鬼子总得讲个道理吧?”爷爷盯着磨盘上刚磨一半的玉米面反驳道。
“嘘嘘小声点,日本鬼子才不管你个龟孙,听说他们个个杀人不眨眼。”忙不择路的牛二嫂,赶着一只小羊羔抱着哭啼啼的娃子接着话茬说。
“管个卵子哩,俺走了这磨盘里的粮食可咋整啊?”爷爷态度似乎有所缓和,围着磨盘转了一圈又一圈,似乎在徘徊着。
“保长,让栓柱这兔崽子跟你进山躲躲,我留下来看着这磨盘?”爷爷试探道,眼睛死盯着磨盘。
“哎,福顺你咋这么犟呢?”保长拉着栓柱脏兮兮的小手,长叹一口气,转身消失在逃难人群中。
栓柱回头望望,爷爷忙向他摆摆手,脸上带着一丝微笑。
哪知,那一次竟是栓柱与爷爷的诀别,他今生也不会忘记爷爷临别的眼神。
等栓柱再一次看到爷爷时,爷爷已倒在血泊中,身上有七八个血窟窿,显然是刺刀挑的。身后有一条十多米长的血溜子,他是被刺伤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爬到磨盘边的。滴着血珠的磨盘像他怀中沉睡的婴儿,他的眼睛紧闭着,神态安详。
后来才听说,鬼子严刑拷打逼问福顺八路军伤员下落,可福顺低头抽着旱烟,始终不应答,只是一个劲重复一句话,磨盘村咋能没有磨盘,天杀的,豁出命也得保住这命根子呀。
泪珠在眼睛里打着转儿,哗哗地滚落下来,栓柱尖叫着,咆哮着,发疯似地扑倒在爷爷身上。
突然,他闻着磨盘上全是血腥味。
从此以后,苦命的栓柱沦为流浪儿,他开始憎恨这块磨盘,有时恨得牙根直痒痒。
直到1940年夏天。
据可靠情报,半个月前,山下六里屯镇刚进驻约摸30人的日本鬼子,常常来这儿催粮。于是驻扎在禹王山约50人的游击队打算拿这群鬼子开刀。
夜黑风高,四周没有任何声息,潮气很重。久违的凉意浸到骨子里,村西头树下那口大磨盘,沾满的血痕已随雨水的冲刷不见痕迹。
太阳刚从地平线上露头,不知有多少颗子弹奔向已经脑壳不全的脑袋,就像数不清的马蜂一齐飞向它们的老巢。眨眼间,那个窝巢爆烈成碎片,五彩斑驳的碎片呈扇形散开,在空中滞留着,然后天女散花般缓缓落下。
游击队迅速抢占制高点,呈一字排开,石磨自然成为天然的掩体。然而,双方一交手,鬼子清一色的三八大盖,火力猛,战术素养高。而游击队弟兄们握的只是一些汉阳造、老套筒之类的破烂武器,而且有十多人只拿一把大刀片子。不到半个时辰,游击队就损失过半,血腥气逼得人睁不开眼。
双方死伤惨重,只见游击队那个领头的大吼一声,拿起一捆手榴弹向一群鬼子冲去。
爆炸声还在耳边隆隆作响。此时的磨盘,又增加了浓烈的火药味,中间夹杂着血腥,有日本鬼子的血,更有游击队员的血,栓柱当时吓呆了,捂着耳朵一头扎进麦秸垛里。当时他只想一辈子呆在那里,窝窝囊囊地活着。
枪声停住了。栓柱斜眼瞟一下外面,全是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他捂着双眼缓缓走出来,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弹痕累累的磨盘,似乎对磨盘充满着无比敬意。
自此,全村人的腰杆挺得直直的,仿佛对那块大石头墩子产生了某种崇拜感,纷纷拿起手中的大刀长矛开始与命运展开抗争。当然,栓柱也不例外,当年就跟游击队走了。
历史是一架最公正的天平,胜利永远只会倒向人民的一方。
1948年秋天,这一带全部解放,豫中平原上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红红火火的土地改革后,村民们分到了相应的土地,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别有一番滋味。看着漫山遍野金黄色的麦穗儿,他们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乡亲们眼巴巴地盼着谷子一熟,照理拿来一齐磨,烙大饼、擀面条、蒸白面馍馍,听着就让人流哈喇子。
于是,栓柱会想起爷爷的话,磨盘是咱们的命根子哟。
磨盘里仍会散发出谷香,但这种味道已不如儿时那样纯净,隐约夹杂着咸咸的、腥腥的味道。
随着社会发展,磨盘作为一种陈旧的生产资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老城墙改造,这块布满皱纹的磨盘被无情的铁锤砸成了三块儿,分别当做材料被搬走了。
磨盘腹中之物,皆可磨碎;而磨盘本身之功,却不可磨灭也。
如今,站在气势磅礴的古城楼门口,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其中不乏外国友人,当然也有日本人,但已被砌成墙面的那块磨盘依然在那里矗立着,已然分不清它的躯干,显然它已与古城墙血脉相融,正散发着让人望而生畏的气质。
不远处,一棵小草从坚硬的墙面上倔强地冒出头,高昂着头颅迎着灿烂的阳光,贪婪地吸吮着晶莹的雨露,一切都是那样地生机勃勃。
爷爷祭日那天,团长栓柱突然接到上级命令,部队准备开拔。他站在坟茔前,咬紧牙根说,磨盘是咱们的命根子哟。
小时候,总听村里老人提起,有一个叫栓柱的孩子,身材瘦小,黑红的脸庞,有一双鹰一般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万象,但这孩子的身世却异常悲惨。七岁时爹娘相继过世,家里一贫如洗,爷孙俩相依为命,靠爷爷做长工勉强维持生计,吃了上顿没下顿。
那是什么地方?怎么这样面熟?突然,栓柱迟疑着停住了脚步,仿佛看到村口那滑溜溜的青石磨盘。爷爷却一句话也不说,笑呵呵地朝他走来。他下意识地张开双臂,猛地抱住爷爷的臂膀……随即他纳闷:身体咋这样冰凉呀,冰得他牙巴骨一个劲地颤抖。
栓柱依稀记得,孩提时,每到秋收之日,那口磨盘边便挤满前来磨粉子面的人。他们把玉米、谷子等一股脑倒进去,用软软的毛皮鞭敲打着小毛驴棕白相间的屁股,稻麦磨成白玉屑,苞谷磨成黄金沙,身边不时飘来谷香,还传来父老乡亲们爽朗的笑声。
也许因为磨盘转动代表能吃顿饱饭吧,栓柱常绕着这磨盘撒欢儿。一不小心绊着碎石跌倒,栓柱咧着嘴大哭時,爷爷总说,哭个什子,磨盘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哟。
基于好奇,趁着夜深人静,栓柱总喜欢一个人站在磨盘前,用柔嫩的小手抚摸它。乡土气息中残留的谷香,使他垂涎欲滴。
闲暇时,栓柱和小伙伴们在上边玩捉迷藏的游戏,绕着它转圈圈,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从不觉得累。这家磨磨刀,那家砸核桃……这块磨盘承载着磨盘村的幸福,村子上的人对它疼爱有加。
栓柱的童年就是這样度过的,可好景不长,这种宁静生活就被打破了!
1938年冬,天气异常寒冷。风呼呼地刮着,光秃秃的树木,像一个个秃顶的老头儿,受不住凌厉寒风的袭击,在空气中摇曳着。那枯树上的树杈在四处晃荡着,就像一只只瘦骨嶙峋的手,虔诚地祈求着、颤抖着、忍受着。
“鬼子进村了,鬼子进村了……”生性胆小的王保长沿着村口羊肠小道一边喊叫,一边慌不择路地撒丫子往家跑。
整个村庄乱作一团。乡亲们纷纷打着凌乱的包袱、赶着瘦弱的牛羊,准备到附近山里避难。
“栓柱他爷爷,还不赶紧跑命啊?”保长看着蹲在磨盘上呆若木鸡的福顺,好心提醒。
“走啥咧,俺又不偷不抢,他日本鬼子总得讲个道理吧?”爷爷盯着磨盘上刚磨一半的玉米面反驳道。
“嘘嘘小声点,日本鬼子才不管你个龟孙,听说他们个个杀人不眨眼。”忙不择路的牛二嫂,赶着一只小羊羔抱着哭啼啼的娃子接着话茬说。
“管个卵子哩,俺走了这磨盘里的粮食可咋整啊?”爷爷态度似乎有所缓和,围着磨盘转了一圈又一圈,似乎在徘徊着。
“保长,让栓柱这兔崽子跟你进山躲躲,我留下来看着这磨盘?”爷爷试探道,眼睛死盯着磨盘。
“哎,福顺你咋这么犟呢?”保长拉着栓柱脏兮兮的小手,长叹一口气,转身消失在逃难人群中。
栓柱回头望望,爷爷忙向他摆摆手,脸上带着一丝微笑。
哪知,那一次竟是栓柱与爷爷的诀别,他今生也不会忘记爷爷临别的眼神。
等栓柱再一次看到爷爷时,爷爷已倒在血泊中,身上有七八个血窟窿,显然是刺刀挑的。身后有一条十多米长的血溜子,他是被刺伤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爬到磨盘边的。滴着血珠的磨盘像他怀中沉睡的婴儿,他的眼睛紧闭着,神态安详。
后来才听说,鬼子严刑拷打逼问福顺八路军伤员下落,可福顺低头抽着旱烟,始终不应答,只是一个劲重复一句话,磨盘村咋能没有磨盘,天杀的,豁出命也得保住这命根子呀。
泪珠在眼睛里打着转儿,哗哗地滚落下来,栓柱尖叫着,咆哮着,发疯似地扑倒在爷爷身上。
突然,他闻着磨盘上全是血腥味。
从此以后,苦命的栓柱沦为流浪儿,他开始憎恨这块磨盘,有时恨得牙根直痒痒。
直到1940年夏天。
据可靠情报,半个月前,山下六里屯镇刚进驻约摸30人的日本鬼子,常常来这儿催粮。于是驻扎在禹王山约50人的游击队打算拿这群鬼子开刀。
夜黑风高,四周没有任何声息,潮气很重。久违的凉意浸到骨子里,村西头树下那口大磨盘,沾满的血痕已随雨水的冲刷不见痕迹。
太阳刚从地平线上露头,不知有多少颗子弹奔向已经脑壳不全的脑袋,就像数不清的马蜂一齐飞向它们的老巢。眨眼间,那个窝巢爆烈成碎片,五彩斑驳的碎片呈扇形散开,在空中滞留着,然后天女散花般缓缓落下。
游击队迅速抢占制高点,呈一字排开,石磨自然成为天然的掩体。然而,双方一交手,鬼子清一色的三八大盖,火力猛,战术素养高。而游击队弟兄们握的只是一些汉阳造、老套筒之类的破烂武器,而且有十多人只拿一把大刀片子。不到半个时辰,游击队就损失过半,血腥气逼得人睁不开眼。
双方死伤惨重,只见游击队那个领头的大吼一声,拿起一捆手榴弹向一群鬼子冲去。
爆炸声还在耳边隆隆作响。此时的磨盘,又增加了浓烈的火药味,中间夹杂着血腥,有日本鬼子的血,更有游击队员的血,栓柱当时吓呆了,捂着耳朵一头扎进麦秸垛里。当时他只想一辈子呆在那里,窝窝囊囊地活着。
枪声停住了。栓柱斜眼瞟一下外面,全是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他捂着双眼缓缓走出来,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弹痕累累的磨盘,似乎对磨盘充满着无比敬意。
自此,全村人的腰杆挺得直直的,仿佛对那块大石头墩子产生了某种崇拜感,纷纷拿起手中的大刀长矛开始与命运展开抗争。当然,栓柱也不例外,当年就跟游击队走了。
历史是一架最公正的天平,胜利永远只会倒向人民的一方。
1948年秋天,这一带全部解放,豫中平原上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红红火火的土地改革后,村民们分到了相应的土地,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别有一番滋味。看着漫山遍野金黄色的麦穗儿,他们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乡亲们眼巴巴地盼着谷子一熟,照理拿来一齐磨,烙大饼、擀面条、蒸白面馍馍,听着就让人流哈喇子。
于是,栓柱会想起爷爷的话,磨盘是咱们的命根子哟。
磨盘里仍会散发出谷香,但这种味道已不如儿时那样纯净,隐约夹杂着咸咸的、腥腥的味道。
随着社会发展,磨盘作为一种陈旧的生产资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老城墙改造,这块布满皱纹的磨盘被无情的铁锤砸成了三块儿,分别当做材料被搬走了。
磨盘腹中之物,皆可磨碎;而磨盘本身之功,却不可磨灭也。
如今,站在气势磅礴的古城楼门口,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其中不乏外国友人,当然也有日本人,但已被砌成墙面的那块磨盘依然在那里矗立着,已然分不清它的躯干,显然它已与古城墙血脉相融,正散发着让人望而生畏的气质。
不远处,一棵小草从坚硬的墙面上倔强地冒出头,高昂着头颅迎着灿烂的阳光,贪婪地吸吮着晶莹的雨露,一切都是那样地生机勃勃。
爷爷祭日那天,团长栓柱突然接到上级命令,部队准备开拔。他站在坟茔前,咬紧牙根说,磨盘是咱们的命根子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