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骆小所教授编著的《艺术语言学》为我们开辟了艺术语言研究的新天地。它“论述了语言手段的变异和偏离,分析了语境对艺术语言的作用,描写了艺术语言的心理特色,综述了艺术语言的风格,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欣赏也作了较好的探讨,为语言和文学的综合研究探讨出了一条新路子。”①然而,《艺术语言学》更侧重于对艺术语言的语言本体及欣赏者的接受过程的研究,而对艺术语言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尤其是创作源泉问题讨论得则相对较少。本文试就艺术语言的创作来源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直接来源——艺术思维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潜在的、复杂的关系,这早已在语言界达成了共识。人们对思维进行划分时,往往习惯于把其划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而我更倾向于把其划分为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前者的划分更注重强调思维过程的不同,抽象思维是个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形象思维是个表象、想象、加工表象的过程;而后者的划分不仅注意到了二者思维过程的差异,还强调了其思维结果的不同,科学思维的结果是走向“一”,而艺术思维的结果是走向“多”。因为科学思维经过对众多的感觉进行思考、判断、排除的过程后,其思维结果是一个完全符合被感觉事物的全部事实的感觉,即其思维的结果是单一的;艺术思维则不然,其允许对一件事物有多种多样甚至截然相反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思维,顾名思义,属于科学的范畴,其追求的目标是“真”,而艺术思维属于情感的范畴,其向往的天堂是“美”。两种思维的差异,必然决定了承载两种思维的语言的不同。于是自然语言也相应得被分化成了两类: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身处中国北方,面对春暖花开和秋寒叶落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时,进行理性思维的结果是相同的:是植物成长规律带来的必然现象。同样的情景,经过艺术思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②的加工后,用以表现其思维结果的语言则五花八门,“喜柔条以芳春”、“悲落叶于劲秋”……由此可见,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换句话说,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时所运用的艺术性的思维,正是艺术语言的直接来源。
二、主要来源——想象和联想
艺术语言直接来源于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整个过程中的主体部分是创作主体感知客观事物后的想象和联想部分。想象和联想可以把鲜为人知的东西赋予形体、描出状貌,也可以把虚无缥缈的东西冠以名目、给予性情。总之,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区别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想象和联想使思维的主体在观察客观事物时,除具备一双生理和物理的眼睛外,还多了双“心灵”的眼睛。而正是这双心灵的眼睛使思维主体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同时也昭示出了艺术语言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精神需求。有了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才是“活”的思维,“活”的思维创造出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遵循“活”法的艺术语言的产生,正是源于联想和想象的参与,如若离开了联想和想象,也就不会有令人感到新奇的变异语言的出现。艺术语言的创作者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时,往往“想象、幻觉起一定作用,它们能使被感知到的对象发生一种‘审美变形’。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诗人感悟,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③,的确,“正是由于想象活动参与到感知活动之中,才使艺术感知从‘物理对象’中解脱出来,变成一种审美知觉。也正是由于想象活动的参与,才使艺术家的感知活动变得更富有艺术气息。”③当诗人白居易听到高低起伏的琵琶声后,在脑海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活动:琵琶声的高潮部分激发诗人想到了急雨中匆匆赶路的人们;琵琶声渐渐缓和下来,变得异常悠扬之时,诗人眼前展示的则是一对小夫妇窃窃私语的情景;当时高时低的琵琶声错杂弹出时,诗人感到的是有众多的珍珠,大小不一,从天而降,落到了地上的玉盘中。可见,想象和联想的过程正是诗人进行艺术思维的过程,艺术思维的结果是把单纯的琵琶声变成了众多幅图画展示于作者的心中。最终,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艺术化的语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综上所述,艺术语言来源于艺术思维,而艺术思维的过程又主要是艺术语言创作者想象和联想的过程。所以,想象和联想是艺术语言的主要来源。
三、根本来源——感觉
感觉(sense)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无论科学思维还是艺术思维均源于感觉。只有首先有了感觉才会进一步有思维,感觉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绝对前提。
把一只铅笔放入水中,会感觉到铅笔变弯曲了,也会感觉到笔大概仍是直的,因为放入前和拿出后铅笔是直的,且并无裂痕。面对多种多样的感觉,科学思维通过一个判断推理的过程后,得出一个唯一的正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而艺术思维面对感觉,则立刻沉浸其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丝毫不去理会笔到底是直是弯。可见,去伪存真的科学思维也好,联想想象的艺术思维也罢,均源于感觉。
艺术语言源于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源于感觉,故感觉是艺术语言的根本来源。只有有了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的感觉,才会有“孩子的成长是面镜子,照得出三人的快乐,也照得出自己的衰老”④的艺术语言的出现;只有有了儿远行母依恋的感觉,才会创造出流传千古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动人诗句。文革期间文坛难觅艺术语言,其主要原因是作者的艺术感觉几近消失。“因为那是一个扼杀艺术感觉又根本不觉得被扼杀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出现天才奇迹” ⑤,更不可能出现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语言。“一个驳杂纷呈、茫无边际的存在,因为没有感觉而实际上等于不存在了。一个不可说尽的自然界,恰恰被说尽了……”⑤感觉是艺术语言的生命之源,是艺术语言创作者进行创造的先决条件。
感觉是艺术语言的根本来源,这种感觉并非客观事物在创作主体脑海中的简单反应,而是客观事物与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一种完美结合。人的感觉,决不会起因于一个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会起因于完全脱离主观意识的纯客体,正如瑞士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那样,“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主体又包含着客体”⑥。可见,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在其感觉客观事物之时,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诗歌的本质就是情绪思维而不是形象”。⑦艺术语言之所以极易吸引打动读者,原因就在于此,就在于创作主体充满情感的感觉经过联想、想象的加工后,经过艺术思维的把关和检验后所创造出的艺术化的语言能够与读者在感觉上产生共鸣。还是那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之所以每每读到都会产生一种情感的颤动,就是因为我们已找到了作者创作此诗时的感觉。由此可见,艺术语言创作者的感觉不仅是其创作的渊源,也是其吸引和打动读者的原因。
四、结论
艺术语言的来源流程即艺术语言创作主体的创作过程可表现如下:
艺术语言的来源流程即艺术语言创作主体的创作过程图
既然感觉是艺术语言的根本来源,那么作为艺术语言的创作主体而言,敏锐的、丰富的、精细的感觉是其创作的首要条件。从艺术语言欣赏者的角度看,人们更喜欢的是特殊的、超常规的、变异的感觉。因为人类的感觉非常容易疲倦,当长久地处于一种感觉时,就会麻木到几乎完全感觉不到这种感觉的地步。所以,创作主体在感觉客观事物之后,联想和想象即艺术思维的过程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把司空见惯的感觉变得新奇别致,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总之,只有有了感觉,有了想象和联想,有了艺术性的思维,才可能有充满意象、神韵和空灵的艺术语言的出现,才可以使人类获得一种永不枯竭的精神资源。
注释:
①王德春.《艺术语言学》序言.云南人民出版社.
②刘勰.文心雕龙.
③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25.
④杨荻.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J].读者,2006(2):9.
⑤曹文轩.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2004年12月24日.
⑥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细等译)[M].商务印书馆,1981.
⑦帕克.美学原理(张今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东伟,云南师范大学文新学院)
骆小所教授编著的《艺术语言学》为我们开辟了艺术语言研究的新天地。它“论述了语言手段的变异和偏离,分析了语境对艺术语言的作用,描写了艺术语言的心理特色,综述了艺术语言的风格,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欣赏也作了较好的探讨,为语言和文学的综合研究探讨出了一条新路子。”①然而,《艺术语言学》更侧重于对艺术语言的语言本体及欣赏者的接受过程的研究,而对艺术语言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尤其是创作源泉问题讨论得则相对较少。本文试就艺术语言的创作来源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直接来源——艺术思维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潜在的、复杂的关系,这早已在语言界达成了共识。人们对思维进行划分时,往往习惯于把其划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而我更倾向于把其划分为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前者的划分更注重强调思维过程的不同,抽象思维是个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形象思维是个表象、想象、加工表象的过程;而后者的划分不仅注意到了二者思维过程的差异,还强调了其思维结果的不同,科学思维的结果是走向“一”,而艺术思维的结果是走向“多”。因为科学思维经过对众多的感觉进行思考、判断、排除的过程后,其思维结果是一个完全符合被感觉事物的全部事实的感觉,即其思维的结果是单一的;艺术思维则不然,其允许对一件事物有多种多样甚至截然相反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思维,顾名思义,属于科学的范畴,其追求的目标是“真”,而艺术思维属于情感的范畴,其向往的天堂是“美”。两种思维的差异,必然决定了承载两种思维的语言的不同。于是自然语言也相应得被分化成了两类: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身处中国北方,面对春暖花开和秋寒叶落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时,进行理性思维的结果是相同的:是植物成长规律带来的必然现象。同样的情景,经过艺术思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②的加工后,用以表现其思维结果的语言则五花八门,“喜柔条以芳春”、“悲落叶于劲秋”……由此可见,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换句话说,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时所运用的艺术性的思维,正是艺术语言的直接来源。
二、主要来源——想象和联想
艺术语言直接来源于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整个过程中的主体部分是创作主体感知客观事物后的想象和联想部分。想象和联想可以把鲜为人知的东西赋予形体、描出状貌,也可以把虚无缥缈的东西冠以名目、给予性情。总之,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区别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想象和联想使思维的主体在观察客观事物时,除具备一双生理和物理的眼睛外,还多了双“心灵”的眼睛。而正是这双心灵的眼睛使思维主体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同时也昭示出了艺术语言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精神需求。有了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才是“活”的思维,“活”的思维创造出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遵循“活”法的艺术语言的产生,正是源于联想和想象的参与,如若离开了联想和想象,也就不会有令人感到新奇的变异语言的出现。艺术语言的创作者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时,往往“想象、幻觉起一定作用,它们能使被感知到的对象发生一种‘审美变形’。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诗人感悟,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③,的确,“正是由于想象活动参与到感知活动之中,才使艺术感知从‘物理对象’中解脱出来,变成一种审美知觉。也正是由于想象活动的参与,才使艺术家的感知活动变得更富有艺术气息。”③当诗人白居易听到高低起伏的琵琶声后,在脑海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活动:琵琶声的高潮部分激发诗人想到了急雨中匆匆赶路的人们;琵琶声渐渐缓和下来,变得异常悠扬之时,诗人眼前展示的则是一对小夫妇窃窃私语的情景;当时高时低的琵琶声错杂弹出时,诗人感到的是有众多的珍珠,大小不一,从天而降,落到了地上的玉盘中。可见,想象和联想的过程正是诗人进行艺术思维的过程,艺术思维的结果是把单纯的琵琶声变成了众多幅图画展示于作者的心中。最终,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艺术化的语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综上所述,艺术语言来源于艺术思维,而艺术思维的过程又主要是艺术语言创作者想象和联想的过程。所以,想象和联想是艺术语言的主要来源。
三、根本来源——感觉
感觉(sense)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无论科学思维还是艺术思维均源于感觉。只有首先有了感觉才会进一步有思维,感觉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绝对前提。
把一只铅笔放入水中,会感觉到铅笔变弯曲了,也会感觉到笔大概仍是直的,因为放入前和拿出后铅笔是直的,且并无裂痕。面对多种多样的感觉,科学思维通过一个判断推理的过程后,得出一个唯一的正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而艺术思维面对感觉,则立刻沉浸其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丝毫不去理会笔到底是直是弯。可见,去伪存真的科学思维也好,联想想象的艺术思维也罢,均源于感觉。
艺术语言源于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源于感觉,故感觉是艺术语言的根本来源。只有有了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的感觉,才会有“孩子的成长是面镜子,照得出三人的快乐,也照得出自己的衰老”④的艺术语言的出现;只有有了儿远行母依恋的感觉,才会创造出流传千古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动人诗句。文革期间文坛难觅艺术语言,其主要原因是作者的艺术感觉几近消失。“因为那是一个扼杀艺术感觉又根本不觉得被扼杀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出现天才奇迹” ⑤,更不可能出现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语言。“一个驳杂纷呈、茫无边际的存在,因为没有感觉而实际上等于不存在了。一个不可说尽的自然界,恰恰被说尽了……”⑤感觉是艺术语言的生命之源,是艺术语言创作者进行创造的先决条件。
感觉是艺术语言的根本来源,这种感觉并非客观事物在创作主体脑海中的简单反应,而是客观事物与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一种完美结合。人的感觉,决不会起因于一个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会起因于完全脱离主观意识的纯客体,正如瑞士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那样,“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主体又包含着客体”⑥。可见,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在其感觉客观事物之时,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诗歌的本质就是情绪思维而不是形象”。⑦艺术语言之所以极易吸引打动读者,原因就在于此,就在于创作主体充满情感的感觉经过联想、想象的加工后,经过艺术思维的把关和检验后所创造出的艺术化的语言能够与读者在感觉上产生共鸣。还是那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之所以每每读到都会产生一种情感的颤动,就是因为我们已找到了作者创作此诗时的感觉。由此可见,艺术语言创作者的感觉不仅是其创作的渊源,也是其吸引和打动读者的原因。
四、结论
艺术语言的来源流程即艺术语言创作主体的创作过程可表现如下:
艺术语言的来源流程即艺术语言创作主体的创作过程图
既然感觉是艺术语言的根本来源,那么作为艺术语言的创作主体而言,敏锐的、丰富的、精细的感觉是其创作的首要条件。从艺术语言欣赏者的角度看,人们更喜欢的是特殊的、超常规的、变异的感觉。因为人类的感觉非常容易疲倦,当长久地处于一种感觉时,就会麻木到几乎完全感觉不到这种感觉的地步。所以,创作主体在感觉客观事物之后,联想和想象即艺术思维的过程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把司空见惯的感觉变得新奇别致,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总之,只有有了感觉,有了想象和联想,有了艺术性的思维,才可能有充满意象、神韵和空灵的艺术语言的出现,才可以使人类获得一种永不枯竭的精神资源。
注释:
①王德春.《艺术语言学》序言.云南人民出版社.
②刘勰.文心雕龙.
③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25.
④杨荻.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J].读者,2006(2):9.
⑤曹文轩.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2004年12月24日.
⑥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细等译)[M].商务印书馆,1981.
⑦帕克.美学原理(张今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东伟,云南师范大学文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