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推动创新 创造价值”为主题的 “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0日—12日在天津举行第八届年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称,他指出,在国际国内出现新常态下,我们保持定力,深处着力,不搞强刺激,没有放松银根,而是强力地推进改革,更加关注结构调整等长期问题,并不随单向指标的短期小幅波动而起舞。面对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经济爬坡过坎、固本培元、行稳致远。李克强此番讲话增强了市场信心,释放了不要“强刺激”要“强改革”的信号。
“强刺激”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李克强强调,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我们坚持区间调控的基本思路,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颇耐人寻味的是,在央行一系列金融数据即将公布的前夕,李克强总理意外地提前披露了8月融资数据——今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只有12.8%。这一增速比7月的13.5%还要低,也是5个月以来的最低值。这其实印证了此前的消息:有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的8月份,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贷款仅为1250亿元,存款减少4500亿元。从李克强总理披露的信息和四大行的数据来看,8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可能依然不容乐观。
针对8月份的金融数据及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可能依然不容乐观的现实,李克强说,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一直是渐进式、探索式的前进,我们也因此使中国经济包括中国的金融能够稳健地、又是具有相当速度地向前发展。首先我们将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我们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下限,这只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当中的一步,还会继续往前走。我们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其次,我们还将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因为中国整体来讲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融资的渠道还不够丰富。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改革。前不久我们推出了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措施,这也会继续推进。第三,我们还要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比如,我们正在推进村镇银行的试点。同时,我们也会继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目前,我们已经发展了人民币的离岸业务,还会有更多的选择。当然,改革的进程要与中国经济的实力、金融体系成熟的程度和我们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李克强说:“前不久我访问过瑞士,瑞士的金融界向我发出了一个比较动听的声音,就是希望在瑞士发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乃至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的中心。这个建议我们会认真考虑,当然这也要一步一步地进行。”李克强强调说,改革当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防范金融风险。我们在不断推进监管体系的完善,使它更加科学、有效。而且我们也在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把防范风险的工作做到位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就会进一步加快。正如接近高层的政府官员所言,总理的表态透露出政府更关注长远发展,不会为短期阶段性情况所扰,主要精力将放在把经济控制在合理空间方面。现在的政策思路可以概括为:激活力、补短板(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强实体。
“强改革”是经济固本培元的发展方向
改革,无疑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要想获取这种红利,就意味着改革是必须直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哪怕这种利益关系调整有些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在论坛上致辞时,李克强再一次强调了增强市场信心,在发展中不要“强刺激”要进一步“强改革”的决心。有关专家在解读时说,在发展中“强改革”要讲究推进改革的技巧和智慧,将改革困难估计足,保持一定的耐心,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速胜心态,在调整利益格局时,讲究策略,选准切入点,稳步推进中国改革。因为,不改革将来就没有收益,经济良好运行的前提在于内部机制的完善。改革是创造内生的机制,改革拖延越久,代价越高,阻力越大,所以说改革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在强力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一首要任务称之为改革的“红利”,也就是说改革跟投资一样,你不投将来就没有收益。现在全球受技术创新的冲击非常大,已经不是关起门来成本收益很稳定的年代。而改革实际上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只有“强改革”,才是中国经济固本培元的发展方向。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每10年都是一个增长周期,第一个10年是要素红利期,第二个10年是制度红利期,第三个10年是全球化红利期,而今,相信新一轮改革启动必将真正激发中国的内需红利、制度红利和新一轮全球化红利,而这也将会是中国经济获得更加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10年。
为此,李克强在本届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依靠改革。未来10年,在继续完成市场经济改革任务的同时,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改革,既是未来中国改革的主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每个公民的根本利益。
强化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李克强在论坛上对中外企业家表示,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要持续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进行建设。专家认为,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使之充分发挥出其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因为,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国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对此,李克强表示;“在未来10年、20年,中国的劳动力总量都将在8亿以上。”他指出,中国在长期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人口多的问题。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有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种结构性矛盾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可能还会更加突出。
据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工厂的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专家指出,从欧、美、日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希望进入第三产业就业。第三产业不仅涵盖领域广阔,而且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较高,更具吸引力。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传统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期,开始大规模以机器设备和生产线替代人工,吸纳就业能力开始减弱。在这种背景下,就必须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虹吸”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李克强表示,要持续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因为服务业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而且中国目前服务业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同类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4.6%,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是80%,并创造了国内近80%的就业机会。由此可见,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我国未来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空间依然很大。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天然具有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源消耗小、环境友好等特征。从就业方面看,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营改增”试点扩围,推动民间金融开放,促进信息消费,支持养老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服务业大发展的氛围已渐渐形成。各地政府要在市场准入、人才配套、政策扶持、法律保护等方面下足工夫,营造服务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真正把服务业作为一个创造新就业机会的行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利用这一庞大的产业体系,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强刺激”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李克强强调,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我们坚持区间调控的基本思路,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颇耐人寻味的是,在央行一系列金融数据即将公布的前夕,李克强总理意外地提前披露了8月融资数据——今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只有12.8%。这一增速比7月的13.5%还要低,也是5个月以来的最低值。这其实印证了此前的消息:有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的8月份,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贷款仅为1250亿元,存款减少4500亿元。从李克强总理披露的信息和四大行的数据来看,8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可能依然不容乐观。
针对8月份的金融数据及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可能依然不容乐观的现实,李克强说,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一直是渐进式、探索式的前进,我们也因此使中国经济包括中国的金融能够稳健地、又是具有相当速度地向前发展。首先我们将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我们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下限,这只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当中的一步,还会继续往前走。我们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其次,我们还将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因为中国整体来讲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融资的渠道还不够丰富。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改革。前不久我们推出了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措施,这也会继续推进。第三,我们还要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比如,我们正在推进村镇银行的试点。同时,我们也会继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目前,我们已经发展了人民币的离岸业务,还会有更多的选择。当然,改革的进程要与中国经济的实力、金融体系成熟的程度和我们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李克强说:“前不久我访问过瑞士,瑞士的金融界向我发出了一个比较动听的声音,就是希望在瑞士发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乃至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的中心。这个建议我们会认真考虑,当然这也要一步一步地进行。”李克强强调说,改革当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防范金融风险。我们在不断推进监管体系的完善,使它更加科学、有效。而且我们也在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把防范风险的工作做到位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就会进一步加快。正如接近高层的政府官员所言,总理的表态透露出政府更关注长远发展,不会为短期阶段性情况所扰,主要精力将放在把经济控制在合理空间方面。现在的政策思路可以概括为:激活力、补短板(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强实体。
“强改革”是经济固本培元的发展方向
改革,无疑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要想获取这种红利,就意味着改革是必须直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哪怕这种利益关系调整有些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在论坛上致辞时,李克强再一次强调了增强市场信心,在发展中不要“强刺激”要进一步“强改革”的决心。有关专家在解读时说,在发展中“强改革”要讲究推进改革的技巧和智慧,将改革困难估计足,保持一定的耐心,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速胜心态,在调整利益格局时,讲究策略,选准切入点,稳步推进中国改革。因为,不改革将来就没有收益,经济良好运行的前提在于内部机制的完善。改革是创造内生的机制,改革拖延越久,代价越高,阻力越大,所以说改革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在强力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一首要任务称之为改革的“红利”,也就是说改革跟投资一样,你不投将来就没有收益。现在全球受技术创新的冲击非常大,已经不是关起门来成本收益很稳定的年代。而改革实际上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只有“强改革”,才是中国经济固本培元的发展方向。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每10年都是一个增长周期,第一个10年是要素红利期,第二个10年是制度红利期,第三个10年是全球化红利期,而今,相信新一轮改革启动必将真正激发中国的内需红利、制度红利和新一轮全球化红利,而这也将会是中国经济获得更加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10年。
为此,李克强在本届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依靠改革。未来10年,在继续完成市场经济改革任务的同时,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改革,既是未来中国改革的主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每个公民的根本利益。
强化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李克强在论坛上对中外企业家表示,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要持续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进行建设。专家认为,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使之充分发挥出其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因为,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国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对此,李克强表示;“在未来10年、20年,中国的劳动力总量都将在8亿以上。”他指出,中国在长期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人口多的问题。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有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种结构性矛盾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可能还会更加突出。
据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工厂的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专家指出,从欧、美、日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希望进入第三产业就业。第三产业不仅涵盖领域广阔,而且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较高,更具吸引力。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传统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期,开始大规模以机器设备和生产线替代人工,吸纳就业能力开始减弱。在这种背景下,就必须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虹吸”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李克强表示,要持续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因为服务业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而且中国目前服务业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同类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4.6%,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是80%,并创造了国内近80%的就业机会。由此可见,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我国未来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空间依然很大。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天然具有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源消耗小、环境友好等特征。从就业方面看,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营改增”试点扩围,推动民间金融开放,促进信息消费,支持养老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服务业大发展的氛围已渐渐形成。各地政府要在市场准入、人才配套、政策扶持、法律保护等方面下足工夫,营造服务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真正把服务业作为一个创造新就业机会的行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利用这一庞大的产业体系,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