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垄断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以美国科技霸权为例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80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与资本的结合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马克思和布雷弗曼分别对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知识与资本的结合进行了分析.知识与资本的结合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垄断科学技术来掌握全球经济活动中的结构性权力,在世界范围攫取剩余价值.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知识垄断是当代垄断资本实现积累的决定性因素,其特点表现为:国际垄断资本将知识垄断与生产的全球化相结合,在世界范围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垄断,跨国公司与战略联盟是实施知识垄断的主体,国家政权是知识垄断的支撑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分工体系不平衡发展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知识垄断资本主义的主导者,在国内外科技发展上采取了双重标准,以维护其科技霸权及在世界生产体系中的主导权,使垄断资本的积累矛盾不断强化.
其他文献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经历了由"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形而上学批判"的深化过程,资本逻辑批判始终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锁钥.随着资本垄断化、金融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跌宕起伏,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人的发展危机日趋严重,当代资本表现出增殖逻辑整体强化、扩张逻辑持续加强和物化逻辑愈加凸显的嬗变图景,亦不断滋生出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的因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单一的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完善为所有制、分配方式、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奠定了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可见多种隐喻修辞,其生动鲜明的象征意义不仅可充分有效地表情达意,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价值.基于各种隐喻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与话语特色研究,可帮助学者在研读经典文献过程中主动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强化理解原著话语的感性认识,提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效率,进而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髓.对马克思主义经典隐喻的探析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路径,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于理论自觉、政治自觉、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等一系列原因,积极寻求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经由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初步探索阶段、格局明确阶段和体系建设阶段,我国在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对生态治理的话语重塑、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正是由于坚持党的领导的科学定位、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人民主体的价值立场,我国得以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不断开辟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天地.
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使命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塑造而成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成功塑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新社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民族复兴的引领者"等形象,汇聚成风华正茂"大党的样子".新时代大党形象塑造要更加注重大党大国与领袖形象塑造的内在统一性;更加注重形象塑造的"内外兼修";更加注重通过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讲好党的故事;更加注重形象塑造的话语权与"污名化"的斗争,展示开放自信的大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的认识,有"旧"与"新"之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辨析多元社会改造思潮,提出廓清"旧社会"的主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建设"新社会"的思想."廓清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变革思想诞生的起点,为中国共产党变革社会提供了本源动力、方法手段和目标指向.厘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跃升及其意涵,探索中国共产党社会变革思想的源起,是推进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基础命题.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宜以"共同富裕社会"作为与"小康社会"相衔接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问题是,有必要对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内涵以及合理边界进行相应的阐述.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在于: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所在;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够反映出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定阶段的历史性任务;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能够为中国广大民众所普遍认同的目标.共同富裕社会的内涵在于:共同富裕社会所强调的是"美好生活"和
当前,数字帝国主义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文化主权层面,西方"普世价值"依托数字的隐蔽性意图消解党和国家的文化领导权;在文化价值层面,数字发生异化且遮蔽文化"超越性"的表征日渐突显;在文化认同层面,消费主义和数字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削弱了主流文化认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筑国家文化安全,既需要洞察数字帝国主义的同质化逻辑,对数字理性系统进行人文精神赋权,也需要跳出文化消费主义在数字空间设置的精神陷阱,养成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
科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由来是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当下需要防范偶因决定论,增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样态是变中有未变,当下需要防范主观臆变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战略定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趋势是确定性中有不确定性,当下需要防范历史直线论,善于抓住重要机遇并警惕和化解重大风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特征是辩证性,贯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始终并起决定作用
杜林认为,在他之前的理论家对平等的论述过于抽象,缺乏明晰性,未能给人们以"科学"的理论指引,他由此试图给平等以科学论证.但在恩格斯看来,杜林所谓的"科学"论证依然未能摆脱抽象的形而上学局限,且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恩格斯指出,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受物质生产制约并随其发展而发展,无产阶级平等观的深刻之处在于其超越了资产阶级局限于私有财产、局限于政治平等的狭隘眼界,主张消灭私有制,为人的真正平等和人的解放创造条件.恩格斯的论述再次阐明了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启迪了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代中国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历史逻辑在于:讲好中国故事是解决“挨骂”这一历史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伟大成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底气.其理论逻辑在于:讲好中国故事是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迫切需要,是树立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为世界提供思想资源的重要渠道.其实践逻辑在于:树立大宣传格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阵地意识,突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功能性;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