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史诗”,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其实,世界最早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而古代最宏大的史诗,则是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它计有10万颂,每颂分双行排列,其诗行总量相当于荷马两部史诗总和的8倍,不少印度和西方学者称之为“史诗中的史诗”。
《摩诃婆罗多》的题意有不同的说法。相传诸天神把史诗与作为古代圣典的4部“吠陀”置于天平的两端,由于史诗更重要,因而得名“摩诃婆罗多”。这是从词源意义上加以附会的传说(“婆罗多”一词在原文中有“沉重”的意思,“摩诃”则是“很大”之意)。一般学者认为史诗题意是“婆罗多族的伟大战争”。史诗的情节主干是描述婆罗家族的俱卢支和般度支在俱卢之野的一场战争。但史诗并不是一开始就写战争,而是娓娓道来,从婆罗多的远祖写起。下面是开篇中涉及婆罗多族远祖的一组故事:
天庭有8位神仙,他们是兄弟。那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们各自携妻来到人间散步,经过极裕大仙修道之地时,看到大仙的一条漂亮的母牛在吃草。母牛锦缎般的皮毛和美丽的仙姿吸引了他们,其中的一位妇人,要求把母牛带走。男神知道极裕大仙不好惹,劝她放弃这种企图,但她固执不依。最后她丈夫在其他兄弟的帮助下,偷走了母牛,连带小牛犊一起拐走。大仙外出回来,发现母牛和牛犊不见了,他运用长期苦修获得的法力,很快知道是谁所为。他愤怒诅咒八位神仙降生人间为凡人。神仙非常懊悔,请求大仙宽恕,但仙人的诅咒已经出口,无法改变,只能减轻,改为主谋将长期光荣地活在人世,其他7位只到人间走一遭。八位神仙请求恒河女神做他们的母亲,协议好生下前7个孩子都扔入恒河,洗涤罪过,复活为神。他们的诚心感动了恒河女神,她答应了请求,随即化作凡女去寻找丈夫。女神娇美的脸庞和婀娜的身姿获得福身王的爱情。女神接受了他的爱,但谈到结婚时却提出了附加条件:不许询问其来历,不得干涉其行为。迷恋中的国王答应了条件。他们结合了,生活幸福美满,每年生下一个俊美的男孩。但母亲每次都将孩子扔入恒河,然后笑容满面地回到丈夫身边。平日淑娴温情的妻子的行为震惊了国王,但因婚前有约,只得默默忍受。如此连续了7年。第八个孩子出生时,国王实在不忍心,起而制止妻子。丈夫违约,对神仙的诺言也已实现,她向丈夫讲明原委,带着小儿子离开了福身王。儿子被女神送到极裕大仙那儿,学习各种知识,练就各种本领,长大后回到福身王身边,成为英武、博学、善良的人物。国王立他为太子。
国王失去了爱妻,十几年闷闷不乐,也没续娶。一天黄昏时,国王在河畔散步,晚风吹面,飘来阵阵奇异的芳香。随着香气跟踪到底,看到一位大眼细腰,似花似玉的少女。少女的美貌激发了他长期压抑的情欲,要求与少女成婚。少女名叫贞信,是出身鱼腹、而为渔夫头抚养的渔家女,曾受惠于一位修道仙人,获得一种人间没有的异香。对于福身王的求婚,少女声言要征得父亲同意。她的父亲虽同意这桩婚姻,但提出了贞信女生下的儿子必须继承王位的条件。国王已将恒河女神天神般的儿子立为太子,无法答应。他郁郁不乐地返回宫中,但又难以熄灭对贞信女的爱火,太子从国王的车夫处打听到事情的原由,自己跑到渔夫家中为父亲求婚,起誓保证让贞信女的儿子继承王位。渔夫虽然信任、敬重太子,但还担心太子的后嗣会抢夺王位。太子发了可怕的誓愿:为保证贞信后代的王位稳固,他一辈子不结婚。誓言发出,空中震响着“毗湿摩”的呼声,其意为“发重誓而能坚持到底的人”。从此,“毗湿摩”就是他的称号。他果然终身未娶,致力于婆罗多族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婆罗多族尊敬的老族长,一直活到俱卢大战结束。
贞信女终于成为福身王的王后,她为国王生下了花钏和奇武两个儿子。花钏年轻时就在战斗中阵亡,奇武的两个王后分别生下了持国和般度。持国天生目盲,却有一百个儿子,般度也有五个出众的儿子。
以后为争夺王位,以长子难敌为首的一百个儿子(俱卢族)和般度五子(般度族)之间的矛盾激烈,终于导致俱卢大战。史诗从双方少年习武写起,写到难敌对般度五子的陷害,他们被流放13年,之后双方联络各自的盟军摆开战场,进行了18天的激战,结果俱卢族全军覆没,般度族只剩下般度五子。还写到战后的悲悼和祭祀,老族长毗湿摩临终前的告诫,坚战为王治理国家,五兄弟进发喜马拉雅山,最后逝世升入天堂。
以上只是大史诗情节的主干。在这一线索的发展过程中,交织穿插着大量的古代神话、历史传说和优秀插话,还包括数不胜数的关于政治、哲学、宗教、风俗甚至地理和宇宙结构的详细论述。史诗中有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的描绘,也不乏古代印度现实的真实纪录。从中能读到众多天神、国王、修道仙人的古老传闻和对万物起源来历的朴素的解释;欣赏到美妙的诗意、印度古老的习俗和绮丽的大自然风光;听到战场上马嘶和刀剑的铿锵之声;结识众多英勇豪爽的男人和令人销魂的美女;学习到许多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意义。正如印度学者所说:《摩诃婆罗多》是无数的知识河流汇集而成的浩翰海洋,是一个辽阔大国的知识总汇,是一部天书,也是往世书,神话传说和历史,还是史诗、宗教经典,“是印度光辉灿烂的文化知识传说中唯一不朽的纪念碑”。当然,最恰当的名称是——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这部内容丰富的大史诗署名是毗耶婆(又名岛生黑仙人)所作。他也出现在史诗的情节中,而且是史诗中英雄的祖父。按诗中所述,他是前文提到过的贞信女和一位著名大仙的私生子。仙人看中了出自鱼腹却美貌无双的贞信女,向她求欢。贞信女提出必须生儿子后仍然保持童贞。大仙应用法力满足她的要求,而且为她去掉了从鱼腹中带来的鱼腥味。他们同居,在一个岛上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岛生。儿子长得又丑又黑,全身恶臭,长大后立志苦修,钻研了当时的各种学问,被称作岛生黑仙人。后来恢复童贞的贞信嫁给福身王,生下花钏和奇武,但两人都没留下后代就相继死去。为延续婆罗多种族,贞信太后令岛生黑仙人与奇武的两们遗孀结合。第一位王后不敢看他的尊容,同房时紧闭双目,结果生下双目失明的持国。接近第二位王后时,她被吓得面无血色,因而生下一个苍白的儿子般度(“般度”意为苍白)。如前所述,史诗的基本情节就是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间的一场大战。岛生黑仙人目睹孙子间发生的事情,花3年时间,每天祈祷坐禅,静思默想,创作了这部史诗,之后传给弟子护民,辗转在世间流传。
这里,作者被披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据说古代印度的4部“吠陀”和18部“往世书”也都是毗耶娑所作,还相传他创作了一部600万颂的大史诗,其中写天神300万颂,写列祖列宗150万颂,写乾达婆140万颂,写凡人10万颂(即《摩诃婆罗多》)。这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仅只一部内容如此纷繁庞杂的《摩诃婆罗多》的写作,也决不是一个人能胜任的。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史诗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充实、发展、修订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一首由一人写作,名为《胜利之歌》的叙事长诗,描绘般度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故事,大概作者就是岛生黑仙人。这是史诗最核心的部分。之后在传诵中被扩充,包括了民间相传的关于历史上印度北方一场大战的诗歌,详细地描绘了“俱卢之战”,长达24000颂,定名为《婆罗多》。最后在《婆罗多》广泛流传过程中,加进了大量的插话,民间流行的神话故事、一些帝王和著名婆罗门(印度掌握知识的阶层)的传闻,当时各领域的最新知识,都进入史诗之中,形成庞大博杂的10万颂的大史诗。应该说,创作这部大史诗的真正“大仙”,是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广大民众。
据学者考证,《摩诃婆罗多》开始创作是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至6世纪已具备了初步完整的规模,而最后完成则是公元后4世纪。它和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一起,成为印度文明发展的源头,深深地影响了印度人的思想、生活和审美意识。它们激发起印度诗人和戏剧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和思想。有人说,一部印度古代文学史,如果除去与两大史诗相关的创作,则会所剩无几。其实直到现在,《摩诃婆罗多》在印度仍然被圣化,成为印度教徒的圣典。■
《摩诃婆罗多》的题意有不同的说法。相传诸天神把史诗与作为古代圣典的4部“吠陀”置于天平的两端,由于史诗更重要,因而得名“摩诃婆罗多”。这是从词源意义上加以附会的传说(“婆罗多”一词在原文中有“沉重”的意思,“摩诃”则是“很大”之意)。一般学者认为史诗题意是“婆罗多族的伟大战争”。史诗的情节主干是描述婆罗家族的俱卢支和般度支在俱卢之野的一场战争。但史诗并不是一开始就写战争,而是娓娓道来,从婆罗多的远祖写起。下面是开篇中涉及婆罗多族远祖的一组故事:
天庭有8位神仙,他们是兄弟。那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们各自携妻来到人间散步,经过极裕大仙修道之地时,看到大仙的一条漂亮的母牛在吃草。母牛锦缎般的皮毛和美丽的仙姿吸引了他们,其中的一位妇人,要求把母牛带走。男神知道极裕大仙不好惹,劝她放弃这种企图,但她固执不依。最后她丈夫在其他兄弟的帮助下,偷走了母牛,连带小牛犊一起拐走。大仙外出回来,发现母牛和牛犊不见了,他运用长期苦修获得的法力,很快知道是谁所为。他愤怒诅咒八位神仙降生人间为凡人。神仙非常懊悔,请求大仙宽恕,但仙人的诅咒已经出口,无法改变,只能减轻,改为主谋将长期光荣地活在人世,其他7位只到人间走一遭。八位神仙请求恒河女神做他们的母亲,协议好生下前7个孩子都扔入恒河,洗涤罪过,复活为神。他们的诚心感动了恒河女神,她答应了请求,随即化作凡女去寻找丈夫。女神娇美的脸庞和婀娜的身姿获得福身王的爱情。女神接受了他的爱,但谈到结婚时却提出了附加条件:不许询问其来历,不得干涉其行为。迷恋中的国王答应了条件。他们结合了,生活幸福美满,每年生下一个俊美的男孩。但母亲每次都将孩子扔入恒河,然后笑容满面地回到丈夫身边。平日淑娴温情的妻子的行为震惊了国王,但因婚前有约,只得默默忍受。如此连续了7年。第八个孩子出生时,国王实在不忍心,起而制止妻子。丈夫违约,对神仙的诺言也已实现,她向丈夫讲明原委,带着小儿子离开了福身王。儿子被女神送到极裕大仙那儿,学习各种知识,练就各种本领,长大后回到福身王身边,成为英武、博学、善良的人物。国王立他为太子。
国王失去了爱妻,十几年闷闷不乐,也没续娶。一天黄昏时,国王在河畔散步,晚风吹面,飘来阵阵奇异的芳香。随着香气跟踪到底,看到一位大眼细腰,似花似玉的少女。少女的美貌激发了他长期压抑的情欲,要求与少女成婚。少女名叫贞信,是出身鱼腹、而为渔夫头抚养的渔家女,曾受惠于一位修道仙人,获得一种人间没有的异香。对于福身王的求婚,少女声言要征得父亲同意。她的父亲虽同意这桩婚姻,但提出了贞信女生下的儿子必须继承王位的条件。国王已将恒河女神天神般的儿子立为太子,无法答应。他郁郁不乐地返回宫中,但又难以熄灭对贞信女的爱火,太子从国王的车夫处打听到事情的原由,自己跑到渔夫家中为父亲求婚,起誓保证让贞信女的儿子继承王位。渔夫虽然信任、敬重太子,但还担心太子的后嗣会抢夺王位。太子发了可怕的誓愿:为保证贞信后代的王位稳固,他一辈子不结婚。誓言发出,空中震响着“毗湿摩”的呼声,其意为“发重誓而能坚持到底的人”。从此,“毗湿摩”就是他的称号。他果然终身未娶,致力于婆罗多族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婆罗多族尊敬的老族长,一直活到俱卢大战结束。
贞信女终于成为福身王的王后,她为国王生下了花钏和奇武两个儿子。花钏年轻时就在战斗中阵亡,奇武的两个王后分别生下了持国和般度。持国天生目盲,却有一百个儿子,般度也有五个出众的儿子。
以后为争夺王位,以长子难敌为首的一百个儿子(俱卢族)和般度五子(般度族)之间的矛盾激烈,终于导致俱卢大战。史诗从双方少年习武写起,写到难敌对般度五子的陷害,他们被流放13年,之后双方联络各自的盟军摆开战场,进行了18天的激战,结果俱卢族全军覆没,般度族只剩下般度五子。还写到战后的悲悼和祭祀,老族长毗湿摩临终前的告诫,坚战为王治理国家,五兄弟进发喜马拉雅山,最后逝世升入天堂。
以上只是大史诗情节的主干。在这一线索的发展过程中,交织穿插着大量的古代神话、历史传说和优秀插话,还包括数不胜数的关于政治、哲学、宗教、风俗甚至地理和宇宙结构的详细论述。史诗中有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的描绘,也不乏古代印度现实的真实纪录。从中能读到众多天神、国王、修道仙人的古老传闻和对万物起源来历的朴素的解释;欣赏到美妙的诗意、印度古老的习俗和绮丽的大自然风光;听到战场上马嘶和刀剑的铿锵之声;结识众多英勇豪爽的男人和令人销魂的美女;学习到许多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意义。正如印度学者所说:《摩诃婆罗多》是无数的知识河流汇集而成的浩翰海洋,是一个辽阔大国的知识总汇,是一部天书,也是往世书,神话传说和历史,还是史诗、宗教经典,“是印度光辉灿烂的文化知识传说中唯一不朽的纪念碑”。当然,最恰当的名称是——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这部内容丰富的大史诗署名是毗耶婆(又名岛生黑仙人)所作。他也出现在史诗的情节中,而且是史诗中英雄的祖父。按诗中所述,他是前文提到过的贞信女和一位著名大仙的私生子。仙人看中了出自鱼腹却美貌无双的贞信女,向她求欢。贞信女提出必须生儿子后仍然保持童贞。大仙应用法力满足她的要求,而且为她去掉了从鱼腹中带来的鱼腥味。他们同居,在一个岛上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岛生。儿子长得又丑又黑,全身恶臭,长大后立志苦修,钻研了当时的各种学问,被称作岛生黑仙人。后来恢复童贞的贞信嫁给福身王,生下花钏和奇武,但两人都没留下后代就相继死去。为延续婆罗多种族,贞信太后令岛生黑仙人与奇武的两们遗孀结合。第一位王后不敢看他的尊容,同房时紧闭双目,结果生下双目失明的持国。接近第二位王后时,她被吓得面无血色,因而生下一个苍白的儿子般度(“般度”意为苍白)。如前所述,史诗的基本情节就是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间的一场大战。岛生黑仙人目睹孙子间发生的事情,花3年时间,每天祈祷坐禅,静思默想,创作了这部史诗,之后传给弟子护民,辗转在世间流传。
这里,作者被披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据说古代印度的4部“吠陀”和18部“往世书”也都是毗耶娑所作,还相传他创作了一部600万颂的大史诗,其中写天神300万颂,写列祖列宗150万颂,写乾达婆140万颂,写凡人10万颂(即《摩诃婆罗多》)。这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仅只一部内容如此纷繁庞杂的《摩诃婆罗多》的写作,也决不是一个人能胜任的。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史诗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充实、发展、修订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一首由一人写作,名为《胜利之歌》的叙事长诗,描绘般度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故事,大概作者就是岛生黑仙人。这是史诗最核心的部分。之后在传诵中被扩充,包括了民间相传的关于历史上印度北方一场大战的诗歌,详细地描绘了“俱卢之战”,长达24000颂,定名为《婆罗多》。最后在《婆罗多》广泛流传过程中,加进了大量的插话,民间流行的神话故事、一些帝王和著名婆罗门(印度掌握知识的阶层)的传闻,当时各领域的最新知识,都进入史诗之中,形成庞大博杂的10万颂的大史诗。应该说,创作这部大史诗的真正“大仙”,是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广大民众。
据学者考证,《摩诃婆罗多》开始创作是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至6世纪已具备了初步完整的规模,而最后完成则是公元后4世纪。它和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一起,成为印度文明发展的源头,深深地影响了印度人的思想、生活和审美意识。它们激发起印度诗人和戏剧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和思想。有人说,一部印度古代文学史,如果除去与两大史诗相关的创作,则会所剩无几。其实直到现在,《摩诃婆罗多》在印度仍然被圣化,成为印度教徒的圣典。■